追忆中国人民大学五七干校·锦江镇

吴老帅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前言:栾燕民</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锦江,山如锦,江如涟。四十多年前,人民大学480余户居民来到锦江,弹指一挥间,岁月如梭如梦,往事历历在眼前,还是那鳞次栉比的红房子,还是那心透沧桑的石板路,还是那古拙的樟树,甘冽的井,还是那信江的春水岸边的船,忘不了高耸的教堂,已烧毁的影院,忘不了学校的栎树,玩伴的笑颜,历史的玩笑,成就了奇特的血缘,锦江的山山水水我们心中的纪念。 </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gt;o&lt;&gt;o&lt;&gt;o&lt;&gt;o&lt;&gt;o&lt;&gt;o&lt;&gt;o&lt;&gt;o&lt;&gt;o&lt;&gt;o&lt;&gt;</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江西省余江县锦江镇是一个有千年历史的古镇,位于信江中游,曾是余江县的县城,1961年县政府迁出锦江镇。</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锦江镇古迹甚多,现保留省级文物一处,县级文物五处。锦江文化源远流长,历史上好学之风盛行,锦江小学的前身就是“龙门书院”至今已有104年了,它培养了有国家院士,国家部级干部等一大批国家有用之材。</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照片摄于2000年8月2日锦江老街。</span></p> <p class="ql-block">图为照片上方⭕为锦江镇,是我所要讲的故事发生地,下方⭕为人民大学五七干校所在地,两地之间大约有50华里</p><p class="ql-block">毛主席在1958年6月30日看到人民日报发表的题为《第一面红旗-记江西省余江县根本消灭血吸虫病的经过》长篇报道后写下了著名的诗词《送瘟神》。余江县一夜之间从农业经济落后血吸虫病重灾区成为了全国学习的先进典型了。而中央恰恰把人民大学五七干校地址选在了余江县境内,在这应该鞠躬感谢中央政府,感谢教育部,因为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病,人民大学五七干校职工和家属在此没有一个染上血吸虫病,而清华大学则不然,干校地址选在鄱阳湖边的鲤鱼州那里小虫肆虐后果可想而知。</p><p class="ql-block">1969年人民大学在江西省余江县成立“五七”干校,部分教职工先后来到干校,父亲做为先遣人员先行到达,不久母亲接到通知,限时离开北京去江西五七干校,记得,一天父亲办公室的人送来几个仪器设备包装箱和几捆草绳,让我们收拾打包装箱,除公租家具外,平日装米面的缸,做饭的花盆炉子统统装箱,箱子不够用我就自己锯木板钉箱子,把家里的破烂能用的东西全部装箱运走,那年我14岁,小妹刚上小学,就这样我们全家人背着包袱带着干粮随着下放人群的队伍登上南下的绿皮火车,两天两夜的颠簸来到鹰潭车站,时已是深夜,浩浩荡荡几百人犹如逃难的队伍又来到一个水上码头,登上了带拱形顶棚的机帆船,不知码头地点是哪里,不知船往哪里开,江面上黑的伸手不见五指,由于饥饿寒冷此时船上无人说话,只听得柴油机的轰鸣声和江水拍打船帮的声音,不知走了多长时间天色发亮,露出江面轮廓,又走了一段时间看到前面一个站着许多人的码头,船徐徐靠岸,有人喊叫起家人的名字,到家了,我们的目的地余江县锦江镇到了,此时我也看到了父亲和一块前来帮助搬东西的几位叔叔,就这样我们经过坐汽车、火车、机帆船行走数千公里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开始了五七干校的生活。</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图为锦江镇沿江部分地图,标注着我家的位置和与江面的距离。</p><p class="ql-block">锦江镇地图一角,可以看出锦江镇左边就是赣江的上游之流信江,江面上有一条用船连接的浮桥,那就是孟津门渡口,沿江有一条石板路叫立新街,大街与锦江古城墙最近距离不足50米,我家就在街的北口,一个大宅院里,立新街145号,宅院的主人是当时此处的一个靠经商发家的富商,紧邻东侧是镇上的食品厂,经常看到工人挑着成筐的鸡蛋皮到江里去清洗,回厂里加工成粉末添加的糕点里作为钙的补充。顺着街往东走到十字路口往左转不足百米就是人大五七干校锦江办事处,在往前走就是锦江的中心商业街了,往右走是造船厂和码头中心大街主要是商业和手工作坊,如食品商店,文具店,布店,影院、各类小作坊,如做家具的木工房,制作油伞,刻字的,加工一口香烟丝的,制作称杆,推头剪发的,补锅琚碗的,打制劳动工具作坊,还有一个生猪交易市场,我们放学时门口时都要探头看看,因为有好些东西对我们来讲都是新鲜事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图为照片寻找老家的路上,摄于2000年8月2日。</p><p class="ql-block">1971年10月北京市革命委员会宣布中国人民大学解散,1972年8月我们全家返回北京。</p><p class="ql-block">2000年暑期来到我时常想念的锦江镇,但当我看到锦江时却有一丝陌生,时隔30年旧貌变新颜,新建楼房林立,马路变宽了,商店货物齐全,显然生活在这里发生了巨大变化,生活上富裕人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走到镇子中心立新街还是老样子,路两边的木板房还基本保持原样,基本没有什么破坏,当地政府工作重点是保护老街,禁止商业开发,打造有特色的旅游古镇,我感到非常欣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进入镇子里我首先看到的是街道最远端的是锦江镇制高点因山顶上架有一座国家测量地标基准的三角架,所以俗称为“架子山”。照片摄于2000年8月2日</span></p> <p class="ql-block">图为同学在架子山上合影留念。照片摄于1970年。</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架子山位于锦江镇南侧,因山顶上装有一个地理测量用的三脚架而得名。</span></p><p class="ql-block"><br></p> <h3><font color="#010101">同学在锦江镇架子山上合影留念。照片摄于1970年。</font></h3> <p class="ql-block">图为照片寻找老家的路上,摄于2000年8月2日。</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走在老街寻找老家的路上,那是一条我们上学,商店购物,观看电影必走的路,也是镇上最宽的一条路,记得有一处房子门口挂着一个牌子叫《打击投机倒把办公室》经常看到一个上年纪的人在那维持自由市场的秩序,满口说话句尾带个“啐”。</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图为锦江影院大门前留影,照片摄于2000年8月2日。</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走在大街上一眼看到锦江镇地标性建筑“锦江影院”被大火焚毁的废墟,这里曾是锦江百姓文化活动中心,我们曾在这里观电影,赏”样板戏“,参加过各类社会活动,如今只留下大门墙体和”锦江影院“四个字让人实在惋惜,我久久驻足在残墙断壁前不想离去,记得影院屋顶由巨大的人字梁支撑,没有顶棚,吊扇安装在横梁上,观众席上是可以移动用木板制作带靠背的长条形椅子摆成一排排,后面地方没有摆放椅子,是留给观众的站席,无论是电影还是文艺节目不对号入座,我还记得到此演出最高级别的文艺团体就是福建军区文工团演出样板戏“智取威虎山”,观众挤的没有立足之地,天气炎热,空气污浊使人难以忍受,但对文化生活匮乏的边远地区老百姓无论多么艰巨困难还是乐于接受文化信息的。</span></p> <p class="ql-block">图为人民大学五七干校驻锦江办事处门前留影。</p><p class="ql-block">当年它负责着住锦江镇的480余户的教职工家属的生活学习,哪个家庭有困难需要帮助都会找到办事处解决,所以对它都不陌生,如今来到此处看见该建筑已面目全非,外墙贴上了瓷砖,跟老街周边的建筑显得有点不协调。</p> <p class="ql-block">在原五七干校驻锦江镇办事处原址上挂着一个牌子“不可移动的文物,中国人民大学文革下放人员办事处旧址,锦江镇人民政府,2016年3月。”</p><p class="ql-block">照片摄于2017年6月</p> <p class="ql-block">图为办事处前水井旁留影。照片摄于2000年8月2日</p><p class="ql-block">办事处门前的水井很神奇,一是井深,二是膛大与其它水井相比,它一年四季保持一个水位,旱季不露底,雨季不冒顶,水质清澈甘甜,据老俵说,当然是传说,井底下可以放上八张八仙桌,井底与信江江底相连,所以井水终年不干,记得我家街口有口水井,旱季见底露出污泥,雨季则是水面接近井口,水质浑浊,不能饮用。我们要走上几百米到办事处门前来挑水,那时井口上有一架辘轳,靠辘轳把水提升上来,如今镇子上已使用自来水了,但还是有人家自接水泵饮用这口井的井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图为锦江小学大门,摄于2000年8月2日。</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锦江小学的前身是1912年成立的龙门书院至今已有104年了,培养了有国家院士,国家部级干部等一大批国家有用之材。</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锦江小学校园,因是周末所以校园显得非常的安静,只有那篮球架在默默的在操场上坚守岗位,好似看校友的到来站姿欢迎。。</p><p class="ql-block">当年几百名中小学生先后就读锦江“五七”中小学,那时校园教室非常简陋,可以形容为破烂不堪,和当地同学交流语言不通是最大的障碍,学习劳动基本合占一半,政治活动,双抢(抢收,抢种)吃在地头,肩挑化肥,大粪行走近十里路送到学校农场,信江江水泛滥学校停课,家里的生活如每日挑水买菜卖煤种种困难重担压在我小小的肩膀上,我们挺过来了,我们坚持下来了,我们学会了如何克服困难,如何顶住压力,如何为父母担当责任,在那一段特殊的历史里给我的心上留下深刻的烙印。</p><p class="ql-block">摄于2000年8月2日。</p> <p>1990年代的锦江小学校园,很明显校园不大,以平房为主,担比起70年代的校园,已经有了翻天复地的变化。</p> <p class="ql-block">1960年代锦江镇有一个露天舞台广场,1970年我们在此开过全镇居民大会,锦江镇民兵组织全副武装出自大会,老式武器应有尽有,转盘式机关枪,冲锋枪,三八大盖等武器让我们大饱眼福。</p> <p>走在老街上留影。</p><p>照片摄于2000年8月2日</p> <h3><font color="#010101">锦江镇中心街。照片摄于2000年8月2日</font></h3> <p class="ql-block">图为在财神庙门前留个影也请财神多多关照。</p><p class="ql-block">在锦江镇财神庙不大,三间房子的格局,中间日堂屋,两边各有一间,不知摆的哪家神仙,总之庙不在大,有仙则灵。照片摄于2000年8月2日</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信江边上的立新街145号是我的老家,院子里住有6家人大家属,大小孩子十多个,平日热热闹闹。因为房子不隔音,谁家的事情都知道,从来没有发生过矛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照片摄于2000年8月2日</span></p> <p class="ql-block">图为在我家院子里拍照留念。照片摄于2000年8月2日。</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最大的困难是没有电灯,镇上有一个柴油机发电厂,功率不大,供电范围有限,所以我家周围没有电网,晚上使用煤油灯照明、学习,经常是熏的两个鼻眼儿黑黢黢的,后来几家凑钱买了电线,请来师傅将电源引到各家,从此照明用上了电灯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从房东那了解到,这个带阁楼的小院是他曾祖父做生意赚了钱盖的,到他这已是第四代了,”文革“期间他和父亲被轰到乡下,房子分给北京来的人民大学职工家属住,北京人走后,落实政策他家又搬回祖房来,一直到现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记得房子离江边的古城墙直线距离大概不足50米,每当江面上过往的小火轮拉响汽笛时我们总是跑到城墙上欣赏并招手致意,我们周边住的老俵都是到江边挑水做饭,他们认为江水更干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1970年的夏天信江上游连续多日下大雨造成江水泛滥,眼看着水位上涨,江的对面地势低的很快就淹没了房檐,而江的东岸水势还没涨到古城墙的位置,几个小时后便看到江水沿着码头的坡道进入了街道,很快江水便涌进屋里,因提前将所有物品搬至楼上所以没有造成损失,一个星期均在楼上生活,喝的是房檐接的雨水,吃的是办事处人员划小船送来的馒头,大水退去后墙上留下1.2米的痕迹,后来听老俵讲这次江水泛滥是解放以来最大的一次,老俵们都说是北京佬带来的灾难,也许是老天爷不喜欢北京佬来到此地打扰了原住民的生活。</span></p><p class="ql-block"><br></p> <p>在立新街145号堂屋门前留影。</p><p>摄于2000年8月2日</p> <p class="ql-block">在我家屋里小息,屋子被主人在东墙上开了一个后门,南墙上开了一个小窗户,明显的比以前亮堂多了。</p><p class="ql-block">摄于2000年8月2日。</p> <p class="ql-block">立新街上的木器加工厂,门口堆放着原木,制作木桶,坐桶(里面放上碳炉取暖)等木器。</p><p class="ql-block">照片摄于200年8月2日</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图为信江岸边的余江县航运公司(水上公社)大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span class="ql-cursor"></span>1970年代水上公社门前机帆船川流不息,靠岸装货卸货,船在江边排成一排排,一片繁忙的景象,当年该大楼在镇上也算是比较现代化的,如今也基本废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照片摄于2000年8月2日</span></p> <p class="ql-block">图为孟津门渡口,2001年5月批准设立。</p> <p class="ql-block">图为信江孟津门渡口。</p><p class="ql-block">所谓渡口只是有一位天生残疾人划个小木船来往于江两岸运送过江的百姓,如今本来不宽的路面上不知如何又建起一座小庙,也许是祈福江水保佑出行人们的一路平安。</p> <p class="ql-block">在信江边上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古城墙上修建了一条坡道也许是方便行人出行,也可能方便游人登上城墙游览古镇与信江最佳之处。</p><p class="ql-block">照片摄于2000年8月2日</p> <p class="ql-block">信江风光,因铁路公路交通运输发展,水路运输逐步被淘汰,平静的江面上看不见一条船,60、70年代大小船只穿梭于江水上运输繁忙的景象一去不复返了。</p><p class="ql-block">照片摄于2000年8月2日</p> <p class="ql-block">不知何年何月渡口处修建了一条由水泥船连接的浮桥,可以看出机船在此排队等候缴费过浮桥。回想1969年我们从鹰潭走水路来到锦江镇就是坐的这种机帆船。</p><p class="ql-block">照片摄于2000年8月2日孟津门渡口。</p> <p class="ql-block">图为镇子上主要大街上挂着欢迎校友的横幅。</p><p class="ql-block">2011年10月23日我们71届校友团一行9人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又重回学习生活过的地方江西省余江县锦江古镇,由于事先与锦江小学校方有过沟通,所以进入镇子后看到大街上悬挂着“欢迎北京人大校友团重返第二故乡”的标语横幅,几十年来锦江人民没有忘记我们,我们也惦记着故乡的发展,感激锦江人民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收留了我们,腾出最好的房子让我们居住,在生活上给与照顾帮助,在学习上安排最好的老师指导学习,今天锦江人民又热情的欢迎我们让我们无比激动难忘。</p> <p>在锦江小学校门口拍照留念。</p> <p>学校教学楼上悬挂着欢迎校友的横幅。</p> <p class="ql-block">图为校园内合影,照片后排左四为锦江镇副镇长,左三为学校齐方校长,右二为本文作者。</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我们重返锦江小学,受到学校领导老师的热烈欢迎,校方为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准备了当年使用过的生产工具和过去的照片,重新布置的校史展,当年任教的老师也都闻讯从不同地方赶回学校,师生见面万分激动,有的老师还清楚的记着当年班里发生的事情,老师看到学生在不同的岗位上工作取得成绩感到非常欣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照片摄于2011年10月23日</span></p> <h3>同学们在留言簿上留下祝福感言。</h3> <p>留言簿前老师在认真拍照。</p> <p>学校为校友重返锦小做了许多的工作,例如老照片展,40多年前我们使用过的手摇脱粒机和踩踏式的脱粒机以及其他农用工具,小学生现场表演60年代男孩子们玩的攻城游戏和女孩子们玩的羊拐,使我们一下子又回到那个梦幻的年代。</p> <p>展览现场展出的木质手摇脱粒机和木质脚踩式滚筒脱粒机,在40多年前已是非常现代的农用工具了。</p> <p class="ql-block">我从小同学手里接过铁环在校园里推起铁环,几十年没有玩过了,今天推起来还是得心应手,迎来老师一片赞声。</p> <p>推起铁环显然功夫不减当年。</p> <p>在老照片展前留影,照片反映了锦江镇和锦江小学几十年的历史和变化,让我们有更加深了解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学习环境。</p> <p>这是学校老师全家福合影照片。</p> <p>在教学楼里参观小学生舞蹈课。</p> <h3><font color="#010101">锦江镇小学领导和老师举行座谈会,欢迎校友重返母校,回忆往事,展望未来,共同将锦江小学办成一流的学校而努力奋斗。</font></h3> <p>在座谈会同学代表向学校领导赠送纪念品,一只雕刻有延安宝塔山和人民大学前身校址的银制纪念盘子,齐方校长接过纪念盘子,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p> <p>全体人员在座谈会上观看锦江小学发展的纪录片,同学们也从不同角度讲了自己的感受。</p><p>在座谈会上一个老师的发言引起一阵笑声,那时中小学校五七农场在离锦江镇大约10里的路程,农场土地主要种植水稻肥料来源有两个,一是稻田种植绿肥红花草,它含有氮、磷、钾、微量营养元素及丰富的有机质,能为水稻提供生长期间所需的营养成分,二是靠学生从10里以外的锦江靠学生的肩膀一担一担的将大粪和化肥挑过来为稻田施肥,这是一个又苦又累的活,许多同学此从稻田埂上摔到稻田里弄的一身大粪,当然也有聪明的同学将大粪倒入别人家的田里,等同学回来一同返回学校。</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 <p class="ql-block">校史馆的讲解老师认真的为校友们讲解锦小几十年来的发展变化,培养出的人才在各个岗位上充分发挥着作用,及远期建设规划。</p> <p>校友风采展板上有我的四位同学,他们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取得显著成绩,做出来重要贡献,这一切也离不开锦小的教导培养,老师的心血付出。</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校友参观锦江小学校史展,它包括文字,图片和实物。从历史角度全面的介绍了锦江小学的发展和规划。照片摄于2011年10月23日</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在校园和小同学合影留念,左1为本文作者。</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span class="ql-cursor"></span>照片摄于2011年10月23日</span></p> <p class="ql-block">我站在教学楼上展望,仿佛看到了锦江小学的未来,一所培养出万千优秀人才,进入全国一流的重点小学的行列。</p><p class="ql-block">摄于2011年10月23日。</p> <p>人大办事处门前燃起鞭炮,迎接校友的到来。</p><p>照片摄于2011年10月23日</p> <p>参观完校园我们同老师们一起来到立新街原人民大学五七干校驻锦江镇办事处参观,回忆当年在此发生过的事情。</p> <p>昔日的人大办事处前燃烧鞭炮,欢迎校友的到来。照片摄于2011年10月23日</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人民大学五七干校驻锦江镇办事处旧址。当时办事处负责住在锦江镇所有家庭的生活,学习,是唯一和干校工地沟通联系的部门,记得1970年连续数天下大雨,信江江水暴涨,家里的物品甚至还没来的急搬上阁楼,洪水就涌进屋里,最深达到1.2米,最困难的时候是办事处的工作人员划着小船挨家挨户的给我们送干粮,最终度过难关。</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span class="ql-cursor"></span>照片摄于2012年9月22日</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人民大学驻锦江办事处安排多名职工负责居住在锦江镇的所以职工和家属的生活学习,内设有食堂和医务室,那时凭饭票职工和家属都可以在这里吃饭,头疼脑热的小病都可以在这里得到治疗,此行校方特意在办事处食堂举行欢迎会宴请我们,一是参观办事处旧址,二是找回吃大食堂的感觉。如今办事处房屋建筑已卖给私人所有了。</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图为大食堂屋顶上用竹子制作的排风换气的排风通道还保持原样未动。</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span class="ql-cursor"></span>照片摄于2011年10月23日</span></p> <h3><font color="#010101">锦江镇老街立新街。照片摄于2010年10月17日</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1970年因卫生预防工作滞后,突然爆发了一场急性传染病肝炎,许多同学中枪,两个班的同学变成了一个班,学校锦江镇办事处非常重视迅速成立了肝炎病隔离室,将肝指标不正常的同学全部隔起来并派离专人护理,很快病情得到控制,并很快返回学校。在这场传染病中我们家安然无恙躲过一劫。</font></h3><h3><font color="#010101">图为传染病房一角。照片摄于1990年代。</font></h3> <p>1970年暑假的一天我和院里杨家俩兄弟头脑发热说到工地找大人玩去,跟母亲说了一声抬脚就出门了,一个15岁,两个14岁的孩子身无分文,赤手空拳的就踏上了去往干校的路上,两地距离可有50华里。那时工地两个星期休息一次,所谓“大休”,父亲有时搭汽车回家休息,有时候和同事搭伴走回来,常听父辈们聊天,怎么走路近,怎么走不累,也听过一次回来的路上在丘陵地带松树林里将一位姓陆的叔叔给丢了事,大家又分头去找最终给找回来了,大人的话都记在心里。</p><p>出了镇子沿砂石公路往南走便来到信江的一个渡口,汽车人马都需上渡船才能过江,又沿公路走了一段时间便下公路,穿行于村庄,农田,丘陵,树林之中,途中在一片马尾松树林里突然出现一队武装民兵押解着一个五花大绑的人匆忙从我们身边大步走过,心里好有害怕,天色渐渐黑了下来,我们朝着灯火的方向走去,认为那就是干校工地了,路上一个车灯由远而近,车到眼前是一个手扶拖拉机,上前打听人大干校怎么走,回答才知道我们走过了,前面灯光处是刘家站火车站,好心的司机让我们上车把我们直接送到工地上,告别司机,寻着灯光寻找父亲的工作地点,我听到了发电机的轰鸣声来到发电机房一眼看到了父亲,此时父亲也看到了我,非常惊讶,大声的问我怎么来的,吃饭没有,我把一路的经过跟父亲说了一遍,电炉子煮挂面瞬间下肚,父亲的精神支持,一天50里路是我人生的第一次体验。</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信江江水由南沿锦江镇向北流去,滔滔不绝,奔流不息,上个世纪70年代信江水上运输给锦江镇带来了繁华,水上公社的机帆船源源不断的把商品运来,又将农副产品运到沿江两岸,江上不断传来客轮的鸣笛声,那是鹰潭市至水上客轮穿梭于信江上,如今,陆上交通四通八达,经济,快捷的公路运输已基本满足社会需求,水上运输则日益衰落。该照片摄于1990年代,照片左边的信江上机帆船川流不息,右边是锦江镇造船厂一角。</span></p> <h3><font color="#010101">我的小妹妹在信江边孟津门渡口上留个影,片片白帆从身后顺江而下,显得江上一片繁忙景象。摄于1970年12月。</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锦江镇上保留不多的青石板路,上面还留有木质独轮车的车辙印。照片摄于2012年9月20日</font></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信江立新街145号我的老家,虽然住的时间不长,但它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共住有6户30多口子人大家属,平日在一个大院里生活显得非常热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照片摄于2011年10月23日</span></p> <p class="ql-block">图为在家门口留影。</p><p class="ql-block">因为在生活北京全部是租用学校的家具,所以来到干校家里没有一件家具,吃饭学习全都在木箱子上,家里没有密闭碗柜,常被耗子偷吃菜饭粮食,我就动手利用来时的包装箱自己打做了一个上面两个抽屉下面两个柜门的碗柜,解决了耗子、爬虫偷吃污染餐具困扰,父亲看到也非常满意,只是没有刷油漆,我还请王满同学到家来看过得到他好评。但是我却被一个邻居大妈告到办事处,理由是我用锯子凿子把当地老俵家的长条凳子给弄坏了,实际只是一点点碰伤,为此办事处的人员还老俵家调查,因根本不妨碍使用,主人也没提出赔偿等要求,此事就不了了之了。</p><p class="ql-block">图为照片摄于2011年10月23日</p> <p>2016年10月我的小妹和同学重返锦江镇回到40多年前的老宅子,那里一切都没有变化,她站在我家的门旁留影,身后墙角有一个废弃的灶台,那是父亲好朋友到家垒砌的,旁边还安装了一个风箱,那是父亲朋友从工地制做好拉来的,灶台烧煤烧木柴均可使用,有了灶台再也不用发愁烧水做饭了。</p> <p>寻找老家的路上。(视频)</p> <p>锦江办事处门前大街一直往东走左手边的一个胡同里办了一间幼儿园,专门收录没有人照顾的双职工子女,由原来幼儿园的老师负责孩子们的生活起居,孩子家长两周大休一次回到锦江才能和孩子团聚两天,想起孩子没有爸爸妈妈在身边也是非常可怜。</p><p>同时还办了一间专门收录一年级至五年级的小学生双职工子女托管班,由原来幼儿园吴桂兰等老师负责照看,虽然孩子家长没在身边,但都得到了最好的照顾,使之家长安心工作。</p><p><br></p> <p class="ql-block">照片中的白楼是被大火焚烧后的锦江影院位置建立起来的商品房。</p> <h3>锦江镇街上的老建筑。</h3> <h3>锦江镇街上的老建筑。</h3> <h3>锦江镇街上的老建筑。</h3> <h3><font color="#010101">锦江镇老街上的徽派风格的建筑。照片摄于 2011年10月23日</font></h3> <h3>锦江镇街上的老建筑,右图为具有欧式风格的“大喜堂”。</h3> <h3><font color="#010101">锦江镇老街上带阁楼的木质建筑。照片摄于2011年10月23日</font></h3>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上个世纪60年代的锦江饭店和邮电局是镇上最高最现代化的建筑,如今已被现代化建筑所代替,随旧但外貌变新颜,不失当年的风貌。</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span class="ql-cursor"></span>照片摄于2011年10月23日</span></p> <p class="ql-block">70届同学返回干校留影。摄于2019年</p> <p class="ql-block">70届同学返回鹰潭与当地同学联欢,摄于2019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百年风雨沧桑,世纪薪火传。2012年9月22日锦江小学冒雨隆重举行庆祝建校100周年校的庆活动,此次为母校捐款500元,为母校做出一点微薄的贡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图为71届同学代表参加了庆祝活动。摄于2012年9月22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71届同学参加锦江小学百年庆典大会,图为校友在大会会场合影留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图为摄于2012年9月22日</span></p> <p class="ql-block">71届部分去过江西的同学在春节前聚会合影。摄于2012年1月</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71届校友返校与锦江小学领导和老师合影留念。照片摄于2016年9月</span></p> <p class="ql-block">72届校友锦江小学合影。摄于2016年10月</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73届校友重返锦江小学,在校园内与小同学合影留念。照片摄于2010年10月16日</span></p> <p>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满足小同学的要求为小同学签字留念。</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73届校友返回锦江小学活动期间,各自寻找四十多年前曾经居住学习过的老房子。图为我妹妹(前排右一)和同学与房东主人合影留念。</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照片摄于2010年10月16日</span></p> <p>我大妹和房东在堂屋内合影留念。</p><p>摄于2010年10月16日。</p> <p class="ql-block">73届同学在锦江镇政府门前合影留念。</p><p class="ql-block">摄于2010年10月16日。</p> <p class="ql-block">74届同学在锦江小学合影。摄于2016年10月</p> <p class="ql-block">74届校友在干校工地合影留念。摄于2016年10月</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75届校友纷纷来到锦江小学参观学习交流回忆。图为校友与学校领导合影留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照片摄于2015年4月20日</span></p> <p class="ql-block">75届校友纷纷来到锦江小学参观学习交流回忆。图为校友与学校领导合影留念。照片摄于2015年4月20日</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76届校友返校与锦江小学领导和老师合影留念。照片摄于2016年10月27日</span></p> <p>锦江镇余江二中校园校门内立有一尊孔子雕像,因孔庙就在校园内,为要保护修复古建筑,已经完全腾空了,平时不让人进去。</p> <p>锦江镇的孔庙历史悠久,虽然文革时期遭到破坏,还是保留下来一些古建筑,院子里的一棵卧龙槐,不知道生长多少年了,但它始终伴随着锦江镇成长和发展,树干上长满青苔更显出沧桑感。</p><p>图为靠石柱支撑树干长满青苔的卧龙槐。</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天主教堂,又称圣类斯教堂,1918年由美法神会合建,历时4年完工,建筑面积6000米,主要有经堂,官厅,神父楼,大礼堂等十余栋,罗马建筑风格,“圣类斯”堂长24米,宽13米,高12米,是当时江西主要教区之一。上个世纪60年代大教堂还是空军留守处军用仓库,存放大量的飞机轮胎等军用品,现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照片摄于2012年9月22日</span></p><p><br></p> <h3><font color="#010101">天主教堂,又称圣类斯教堂,“圣类斯”长24米,宽13米,高12米,是当时江西主要教区之一,现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图为教堂讲经大厅。照片摄于2010年10月16日</font></h3>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天主教堂,又称圣类斯教堂,“圣类斯”堂长24米,宽13米,高12米,是当时江西主要教区之一,现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图为”圣类斯“教堂外景。</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照片摄于2010年10月16日</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天主教堂院内的欧式附属建筑。</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照片摄于2010年10月16日</span></p> <p class="ql-block">在信江边原造船厂的位置上留影,远处是过江浮桥。</p><p class="ql-block">照片摄于2011年10月23日</p> <p>在信江江边上因是旱季枯水季节,所以露出江底河床,水面变窄,好似可以蹚水过江了,这个时期的水质最好,可以一眼看到江底。(视频)</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夕阳西下,信江风光无限好。</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span class="ql-cursor"></span>照片摄于2012年9月22日</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感谢同学提供照片</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编辑:吴亚平</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制作:吴亚平</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