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洲自由行06:大震后重生的基督城

Beinan

文/贝楠 2025年9月20日 <div><br></div><div>2025年4月5日,我们从新西兰北岛的奥克兰(Auckland)飞到了南岛的基督城(Christchurch)。在基督城住了三晚。</div><div><br>基督城是新西兰南岛最大的城市,也是全国第二大城市。人口约40万,是南岛的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br></div> 正值周六,飞机下午两点多到达。从机场到市区我们预订的公寓,一路很清静,几乎没人。这是我对基督城的第一印象。<div><br>后来知道,2011年2月22日,基督城发生了一场6.3级地震。震中靠近市区,发生在中午12:51,正值人群最密集的时段,破坏力极大。短时间内,许多建筑倒塌。地震之后,大量房屋和公共建筑被拆除,市中心留下大片空地。数万人离开基督城,商业活动转移到郊区。</div><div><br>十多年过去,基督城仍在重建之中。原本热闹的街区还没有完全恢复。所以显得人烟稀少。<br></div> 基督城大教堂(Christ Church Cathedral)在地震中严重受损,尖塔断裂,至今还在修复。 基督城大教堂坐落在大教堂广场(Cathedral Square),这是基督城市中心最核心的地标。<div><br>旧邮局大楼(Old Post Office)就在大教堂广场的西北角,是一座1879年建成的维多利亚风格建筑。在大地震中,这栋楼受损,但结构没有完全坍塌。之后它被加固、整修,如今外观依旧保留了当年的风貌。修复完成后,建筑重新开放,用作旅游信息中心、咖啡馆和商用空间。<br></div> 大教堂广场附近的寇特剧院(The Court Theatre),是大地震后正在规划与建设中的表演艺术园区(Performing Arts Precinct)的一部分。寇特剧院是新西兰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专业剧院公司,最早成立于1971年,一直是基督城重要的文化地标。地震后,艺术中心严重受损,剧院被迫关闭。这座全新剧院设计始于2019年。于2025年5月正式开放。我们4月到这里时,只看到完成的外观。 Te Pae会议中心(Te Pae Christchurch Convention Centre),是基督城重建计划中的旗舰项目之一,也是一座国际标准的会议中心。旧会议中心在 2011年地震中严重受损并于2012年拆除。新的会议中心于2021年12月正式落成。 Te Pae的建筑外立面以新西兰南岛“编织河”(Braided Rivers)的自然地貌为灵感,由数十万片纤维水泥瓷砖组成复杂的弧形构架。新的会议中心荣膺2023年新西兰建筑奖(公共建筑类)等多个设计奖项。成为基督城地震后的现代地标性建筑。 Te Kaha体育场(Te Kaha Stadium)也是一项正在兴建的重要工程。这是一座位于基督城中央的新型多用途体育与活动场馆。原来的体育场所因地震损毁并于2019年拆除。新的体育场于2022年4月动工,预计将于2026年4月正式启用。Te Kaha是毛利语,象征力量与坚韧。但是通信公司One New Zealand获得10年冠名权,因此体育场的商业名称为One New Zealand Stadium(新西兰一号体育场)。 离正在兴建的体育场不远,就是著名的纸板大教堂(Cardboard Cathedral)。大地震使基督城大教堂严重损毁,无法继续使用。为了让市民有一个礼拜与纪念的空间,教区决定建一座临时大教堂。日本建筑师坂茂(Shigeru Ban)承担了这个任务,他因擅长用纸管和轻质材料设计灾后应急建筑而闻名。教堂由98根巨型纸板、纸筒与钢架、木材共同组成。它成为世界上第一座由纸管建成的主教堂,吸引了大量游客。 2011年的大地震摧毁了基督城的大部分市中心,许多历史建筑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新建筑更现代、更坚固,也成为这座城市重生的象征。全球知名的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德勤(Deloitte)新西兰分部的基督城办公大楼德勤大楼(Deloitte House)在地震后迅速建成,在一片废墟中最早矗立,令人惊诧。 德勤大楼的玻璃幕墙反射着天空与周围建筑的光影,棱角分明的线条让整栋楼显得干净利落。这栋现代化玻璃幕墙写字楼是地震后重生的基督城商业中心的标志。 雅芳河(Avon River)蜿蜒穿过基督城。河流两岸风景优美,沿岸修建了步道、绿地和小桥,是市中心的休闲空间。 沿着雅芳河漫步,我们来到河畔市场(Riverside Market)。这是一个室内多层市场,汇集了当地美食、咖啡、手工艺品和农产品。地震后这里经过改造重建,成为现代化的美食与购物中心。 新摄政街(New Regent Street)是基督城市中心的一条非常有特色的街道。街道长约400米,两侧都是低矮的西班牙风格建筑,颜色鲜亮。这条街建于1932年,是新西兰最早的商业街之一,也是城市的历史遗迹之一。 街道两侧多数是咖啡馆、餐厅、精品店和艺术小店,街面铺设鹅卵石,保留古朴气息。2011年大地震后,这条街的建筑部分受损,但经过修复和加固,现在依旧是城市的热门商业和旅游街区。 古老的有轨电车在新摄政街穿过。 有轨电车主要线路以旅游为主。使用复古风格的车厢,木质内饰,车窗大,可以一边走一边观赏城市风光。 车上配有讲解员或提供语音解说,介绍沿途历史、地震故事和建筑特色。 我们搭乘有轨电车到2号站,然后换乘基督城缆车(Christchurch Gondola)的班车(Shuttle Bus)到基督城缆车站,开始我们的缆车之旅。 基督城缆车位于基督城的希思科特谷(Heathcote Valley),是一条风景优美的缆车线路。缆车沿着港口山(Port Hills)的卡文迪什山坡(Mount Cavendish)向上攀升,可360度饱览城市、利特尔顿港(Lyttelton Harbour)、坎特伯雷平原(Canterbury Plains)和南阿尔卑斯山(Southern Alps)的壮丽景色。 从缆车上望去,基督城的城区像是一块安静铺展在大地上的棋盘。蜿蜒的公路顺势而下,把山脚的居民区与大片平地紧紧连接起来。旁边点缀着绿色的运动场与草地。 曲折的河道与片片水域交织成蓝色的脉络,宛若镶嵌在大地上的镜子。远处,一道横亘在地平线上的白色雾霭像一条轻纱,隔开了近处的生机与远方的辽阔。若在晴朗澄澈的日子里,透过这片雾障,便能看见南阿尔卑斯山雪白的峰峦。 缆车到达山顶,往下望去,哇----!在群山的怀抱里,两颗宝石散发着蓝色的荧光! 这里是一个典型的火山口海湾。几百万年前这里是一座巨大的盾状火山,火山口在漫长的地质运动和海水侵蚀下逐渐被海水填满,就形成了如今深蓝色的港湾。 蓝色的利特尔顿港(Lyttelton Harbour)在脚下闪耀,海水蜿蜒进入火山口般的山湾,船只点点,岸边小镇依偎在山脚,安静而迷人。 另一边是浩瀚的太平洋。无垠的湛蓝海面在阳光下波光粼粼,远处的海天一线仿佛触手可及。 山顶上,有一个很大的游客中心,里面有咖啡店、餐馆、礼品店。还可以通过视听讲解体验基督城探索之旅。游客中心有一圈观景台,可以全方位观赏美景。 我们太喜欢这个地方了!流连忘返,迟迟不舍离开。在山顶上看到年轻的妈妈和一个小男孩坐在大石头上看风景。好温馨的场景! 上前打招呼,得知母子二人就是山下的居民。她们经常乘缆车上山,或顺着步道行走,或坐在山顶观风景。看样子,这小男孩长大后,一定会喜欢大自然的。<div><br>问起海湾对面的居民区,妈妈告诉我们,那里都是海景房,是很好的区域。但是在那里住的话,到基督城上班就很远。也有的人乘小艇过来的。三言两语间,感觉到了新西兰人的友善、低调、悠然自得又充满活力的生活方式。</div><div><br>俯瞰这片浩瀚的海洋,心胸仿佛被无限放大,所有的烦恼都在这辽阔的风景中消散。在这里长大的新西兰人,他们生活一定充满了与自然和彼此的深厚连接,一定是平静、乐观而幸福的。<br></div> 从缆车上下来,我们又乘有轨电车来到基督城艺术中心(The Arts Centre),这里是基督城最有特色的文化地标之一。 艺术中心在2011年大地震中造成严重损毁,大部分建筑关闭进行长期修复。2016年重新开放,但部分建筑仍在修复,致使我们以为整个中心都关闭了呢。 找到入口,进到院子里,我们才发现,这里真是太大了!后来碰到一对以前在这里工作过的老夫妇,和他们交谈,我们才知道,艺术中心从1860年开始到上世纪70年代,一直是坎特伯雷大学(University of Canterbury)的校址。1970年以后,这里被改建为艺术和文化中心。 这里的建筑是哥特复兴风格(Gothic Revival), 以灰色火山石(基督城当地石材)和石灰石相间砌筑,拱形门窗、尖顶塔楼与雕饰精美。 整个艺术中心有超过20栋建筑,被视为新西兰最重要的19世纪石质建筑群之一。 艺术中心里有常设与临时展览,涵盖绘画、雕塑、摄影、新媒体艺术。既有新西兰本地艺术家,也有国际展览。里面也有工作坊式的小店,售卖珠宝、陶瓷、玻璃制品、纺织艺术品,许多是艺术家本人创作。 其实,不用去看什么展览,光欣赏这20栋哥特复兴风格的古老建筑,就已经大饱眼福了。走在哥特风石头建筑间,仿佛来到维多利亚时代的校园。 从艺术中心出来,走在回公寓的路上,远远地看到了这座吸引眼球的玻璃建筑,突然想起,乘有轨旅游电车时,导游介绍过,这里是基督城艺术馆(Christchurch Art Gallery)。 艺术馆于2003年开放,取代了原来的市艺术馆,成为南岛规模最大的公共美术馆,免费开放。 艺术馆拥有超过6千件艺术作品,涵盖新西兰本土与国际艺术。也轮换展出国际与新西兰知名艺术家的大型展览。 然而,艺术馆最打动人的,并不是馆内的艺术品,而是它本身。那一整片曲线玻璃,像水面般轻盈,却以不可思议的坚韧守护了整座城市。2011年的大地震,无数老建筑轰然倒塌。可在混乱与尘土中,这座艺术馆依旧挺立,玻璃幕墙反射着阳光,几乎未曾破碎。导游说过,它仅仅碎了一块玻璃。神奇吧! 这座建筑因此被称作奇迹。它成了地震应急总部,成了人们重新聚集的灯塔。有人说,夜晚看着它透出的光亮,就像在废墟之城中看到希望。 如今的艺术馆,依旧晶莹如新。我静静仰望着这面玻璃墙,心中浮现当年基督城人在废墟里的坚持。这不是一座普通的美术馆。它是基督城大震后重生的灯塔,一块不会碎的玻璃。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gaufhlg" target="_blank">上集:大洋洲自由行05:霍比屯的电影奇遇</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ggf65oc" target="_blank">下集:大洋洲自由行07:南阿尔卑斯一日穿越</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fzkg1ef" target="_blank">游记从头看:大洋洲自由行01:从不顺开始的顺</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