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9月7日晚看央视播出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电视剧《队归》,剧中提到中央党组织和东北抗联同志联系时说起了中共七大。这让我一下子想到,我的姨父冯志祥,正是当年中共七大的代表,还是一位参加过平型关战役等诸多抗日战斗的老兵。</p> <p class="ql-block">1945年4月23日到6月11日,在抗日战争快要胜利的时候,中共七大在延安召开。这次大会意义重大,不仅通过了新党章,还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定为全党一切工作的指导思想。 </p><p class="ql-block">七大还有一个重要贡献,就是确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简单说,这条路线讲清了三件事:一是全党全国人民的目标——打败日本侵略者,建一个新民主主义中国;二是实现目标的办法——发动群众、壮大力量;三是胜利的关键——坚持党的领导。</p><p class="ql-block">时间倒回1943年初,按照中央的安排,新四军第三师(同时兼任苏北军区)决定抽调一批团级以上干部去延安学习,其中就包括冯志祥带领的新四军第三师第七旅第二十团的干部,还安排了淮海军分区第一支队的干部一同前往。</p><p class="ql-block">可2月的通知刚到,干部们还没来得及集中,日伪军就派了两万多人对盐阜地区展开大“扫荡”。2月22日,时任团政委的冯志祥立刻带队,袭击了江苏省沭阳县南钱集的日伪军据点。附近鹤老庄据点的日伪军赶来增援,也被他们打退了。这一仗打得漂亮,一共打死、打伤日伪军200多人,俘虏600多人,缴获枪支600多支,而新四军这边没一个人伤亡。 </p><p class="ql-block">到了3月,部队转战苏北的两淮地区时,冯志祥(当时仍任新四军第三师第七旅二十团团政委)正式接到新四军政治部的通知:让他去延安学习,并且准备参加中共七大。</p><p class="ql-block">1945年4月23日,中共七大在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开幕,冯志祥作为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选出的36位代表之一,参加了这场盛会。</p><p class="ql-block">中共七大一共开了50天,无论是开会时长还是规模,在当时都是空前的。那时候条件有限,连照相设备都很缺。不过,以八路军电影团负责人吴印咸为首的拍摄团队,克服了不少困难,留下了很多珍贵的大会照片。这些照片里,就有两张记录了冯志祥的身影:一张是他在华中代表组参加分组讨论,另一张是他在大会上发言。</p><p class="ql-block">2015年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专程来到延安杨家岭,瞻仰中共七大会址。站在中央大礼堂里,总书记指出,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为党带领人民打赢抗日战争、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从思想、政治、组织上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他还强调,我们党之所以能历经考验却始终不败,关键就在于不断进行实践和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一定要和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实现中国化、时代化。</p> <p class="ql-block">图一,《一生戎马》介绍姨父冯志祥1937年8月跟随八路军115师开赴抗日战场,担任115师第343旅第685团特派员,随后参加了著名的平型关战役。</p><p class="ql-block">图二、三为姨父冯志祥出席中共七大时的珍贵照片。</p> <p class="ql-block">姨妈钱毅,原名何毓瑜,别名何韫光,江苏省淮安县人。抗战爆发后,当时还是学生的钱毅,毅然投笔从戎,加入革命队伍。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3年经新四军第三师师长黄克诚介绍与冯志祥结婚。</p> <p class="ql-block">与五表姐冯锦延在浙江义乌神坛村“冯志祥一身戎马展馆”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二表哥冯乐延在《一生戎马》中写的回忆文章。</p> <p class="ql-block">我与弟弟李永庆为《一生戎马一一老红军冯志祥史料汇编》所写的文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