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郁<div><br>京华秋日映天红,铁甲雄师列阵雄。<br>八秩烽烟铭国耻,万邦瞩目仰英风。<br>战旗猎猎承前志,步履锵锵启后功。<br>莫道尘嚣今已远,长城永固保和融。<div><br></div><div>2025.09.03</div><div><br></div><div><b>铁血铸丰碑 和平昭千秋 —— 《观九三大阅兵有感》浅析</b><br>2025 年 9 月 3 日,天安门广场秋阳杲杲,旌旗猎猎。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阅兵式在此隆重举行,诗人观此盛景,挥笔写下《观九三大阅兵有感》,以七言律句定格历史瞬间,礼赞民族精神。全诗将壮阔的阅兵场景与深沉的历史记忆熔铸一炉,在时空交错中完成了一次对民族精神的庄严致敬。<br>首联 “京华秋日映天红,铁甲雄师列阵雄” 以大写意笔法铺展阅兵全景。“京华” 点明地点,“秋日” 既写实又暗合 “金秋送爽、硕果飘香” 的吉祥寓意,“映天红” 三字气象万千,既指天安门广场飘扬的红旗如潮,也象征着中华民族浴火重生后的红火气象。下句 “铁甲雄师列阵雄” 则聚焦受阅部队,“铁甲” 概写现代化装备,“雄师” 彰显军队气质,两个 “雄” 字叠用,既写军容之盛,又显军威之壮。这两句虚实相生,将视觉所见的阅兵场面与暗含的民族自豪感融为一体,为全诗奠定激昂豪迈的基调。<br>颔联 “八秩烽烟铭国耻,万邦瞩目仰英风” 转入历史纵深与国际视野。“八秩烽烟” 精准对应抗战胜利 80 周年的时代背景,这里的 “烽烟” 不仅是 14 年抗日战争的战火烽烟,更浓缩了从九一八事变到日本投降的苦难历程 —— 那是 “国土相继沦陷时的屈辱不甘,30 万南京同胞惨遭杀害的深重苦难” 的民族创伤,是 “杨靖宇与敌人周旋五天五夜,八百壮士誓死坚守四行仓库” 的悲壮抗争。“铭国耻” 三字掷地有声,体现着中华民族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的清醒认知。下句 “万邦瞩目仰英风” 则将视角转向世界,80 年前中国以 3500 多万军民伤亡的惨重代价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巨大贡献,80 年后的阅兵式引来 “万邦瞩目”,这种关注既是对中国维护和平决心的认可,更是对中华民族不屈 “英风” 的敬仰,展现了中国从受侵略国家到负责任大国的身份转变。<br>颈联 “战旗猎猎承前志,步履锵锵启后功” 聚焦精神传承与未来展望。“战旗猎猎” 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那些历经战火洗礼的荣誉战旗,承载着 “刘老庄连全部以身殉国” 的悲壮记忆,寄托着无数先烈的革命理想。“承前志” 三字明确点出战旗所象征的精神传承 —— 传承的是平型关大捷打破 “日军不可战胜” 神话的勇气,是百团大战 “以血肉之躯消灭精良装备之敌” 的坚韧。下句 “步履锵锵” 描绘受阅官兵整齐划一的步伐声,这声音既是对历史的回应,更是向未来的宣告。“启后功” 则展望新时代使命,暗示着在强军目标指引下,人民军队将继续守护国家安宁,为民族复兴保驾护航。这两句对仗工整,将历史接力与时代使命完美衔接。<br>尾联 “莫道尘嚣今已远,长城永固保和融” 以哲思收束全篇,升华主题。“莫道尘嚣今已远” 是振聋发聩的警示,提醒人们战争的阴影并未完全消散,历史的教训必须铭记。“长城永固” 此处有双重含义:既是指现代化国防如长城般坚固,呼应首联的 “铁甲雄师”;更是中华文化中 “长城” 意象的现代演绎 —— 从杜牧 “用贤无敌是长城” 的喻指,到 “长城是守护家国平安的有力屏障” 的象征,诗人赋予其 “保和融” 的新时代内涵。这里的 “和融” 既是国内各民族的和谐团结,也是世界各国的和平共处,彰显了中国 “以武力守护和平” 的国防理念,正如 “9・3” 阅兵所释放的信号:中国发展军力是为和平护航,中国军队是护卫世界和平事业的坚强盾牌。<br>全诗八句结构严谨,对仗工整,意象鲜明,情感饱满。从京华秋景到铁甲雄师,从八秩烽烟到万邦瞩目,从战旗传承到步履铿锵,从历史警示到和平祝愿,诗人以阅兵场景为切入点,将 80 年的历史沧桑、民族精神与时代使命熔铸于 56 字之中。在艺术手法上,全诗善用象征与用典,“长城”“战旗” 等意象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历史记忆;在情感表达上,既抒发了铭记国耻的悲愤之情,也展现了强军兴邦的自豪之感,更传递了守护和平的坚定信念。<br>80 年前,中华民族 “凤凰涅槃、浴火重生”;80 年后,天安门广场的阅兵式昭示着一个民族的复兴之路。这首诗,不仅是对一次阅兵盛典的记录,更是对民族精神的礼赞,对和平愿景的祈愿。正如诗中所言,唯有铭记 “八秩烽烟” 的苦难,传承先烈 “前志”,建设 “永固长城”,才能真正实现 “保和融” 的美好未来,这正是这首《观九三大阅兵有感》留给我们的深刻启示。</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