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故事(十八)——洪厚甜书法收藏故事

铸墨堂主

<p class="ql-block">墨池深处有真意——洪厚甜书法收藏故事</p><p class="ql-block"> 张 忠</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中国书坛刮起一阵魏碑旋风。当众多书家沉迷于碑刻的刀凿斧痕时,一位来自川中的青年却以温润如玉的魏碑作品横扫各大赛事。洪厚甜的名字,就这样在墨香氤氲中浮出水面,成为那个时代魏碑书法的标杆性存在。</p><p class="ql-block"> 这位最终以魏碑名世的书法家,早年却在什邡县商业局的食堂里颠着大勺。灶台前的烟火气与案头上的笔墨香,在他身上奇妙地交融。多年厨师生涯锤炼出的,不仅是掌勺的腕力,更是对"度"的精准把握——火候的微妙,与运笔的轻重缓急,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种来自生活底层的磨砺,让他的魏碑少了些庙堂的刻板,多了分人间的温度。让他的魏碑既非刀凿斧刻的冷峻,亦非甜腻造作的柔媚,而是在烟火气中淬炼出外柔内刚的独特筋骨。</p><p class="ql-block"> 从厨师摇身一变成了著名青年书法家,争议亦如影随形。当洪厚甜尝试将行书笔意融入魏碑时,批评的声浪也扑面而来。"不守古法""破坏传统"的指责,恰似当年塞尚画作被讥为"涂鸦"。但他深知,真正的艺术创新从不是对传统的背叛,而是让古老基因在新时代焕发生机。正如毕加索所言:"艺术不是真理,艺术是谎言,然而它能教导我们理解真理。"洪厚甜用"绵里裹铁"的笔法证明,魏碑亦可如行云流水,刚柔并济,如是方显大家气象。</p><p class="ql-block"> 1995年春,我斗胆致信什邡县商业局,向素未谋面的洪厚甜求教。未料月余后,竟收到一幅四尺对开的魏碑行书作品:“无端笔砚业缘多,不敢胡涂说换鹅。这为世情难决绝,鹜书终日替奔波。傅山论书一首,张忠同道雅嘱,厚甜书之。”我展开宣纸的瞬间,一股清气扑面而来:笔锋起处如刀刻金石,转锋时又似春蚕吐丝,刚柔相济间透出一种说不出的美感。这幅作品常年悬于我的书斋,每当提笔困顿,便觉有股力量自纸面渗出,直抵腕底。</p><p class="ql-block"> 此后,我与洪厚甜先生只能相见于各类书法杂志及报刊。2016年金秋,张掖举办全国名家书法展及“沈门七子”书法展,我曾有幸与洪厚甜先生相逢于甘州。那年,民勤县青土湖书画社的同道们结伴同行去张掖参加这场西北地区都难得一见的书法盛事,书展现场,来自全国各地的书法家及书法爱好者簇拥着"沈门七子"成员,我在人群中艰难的靠近洪厚甜先生。当我将手机中保存的照片呈现在他眼前跟他搭讪时,这位已过知天命之年的书家用带着四川口音的普通话笑道:"这幅作品写的不俗,现在我已经写不出这样有情趣的东西了,你有机会请人拍一张清晰照片发给我"我俩在人群中说话时,我让朋友赶紧拍了一张我和洪先生的合影,瞬间,洪厚甜先生便又被涌来的观众淹没在人群中。</p><p class="ql-block"> 上海评论家胡传海曾将现当代三位墓志出身的书家并论:于右任厚而简约,于明诠散而率性,洪厚甜则松而写意。此言得之。观洪氏魏碑,外似松散实则内蕴筋骨,恰如绵里裹铁。这种"松"不是懈怠,而是历经沧桑后的从容;这种"写意"并非肆意,而是参透笔墨真谛后的自然流露。</p><p class="ql-block"> 从灶台到案头,从什邡到京城,洪厚甜用半生时光诠释着何为"外柔内刚"。他的魏碑里没有刀劈斧凿的霸气,却有着岁月沉淀的醇厚;不见刻意求工的匠气,反透出返璞归真的自然。这或许就是中国书法最本真的模样:艳丽终将褪去,平淡方显真章。正如他笔下的魏碑,在看似随意的点画间,藏着对传统最深刻的领悟与最虔诚的坚守。</p><p class="ql-block"> 我们期待他继续在书法长卷上挥洒,为我们端出一盘盘色香味俱全的"艺术佳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