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引言:一篇宣言背后的历史转折</p><p class="ql-block">1945年8月9日,苏联红军百万铁蹄踏破伪满洲国防线,日本关东军的“帝国防线”在钢铁洪流中分崩离析。同日,延安窑洞的油灯下,毛泽东挥毫写下《对日寇的最后一战》,以“歼灭这些敌人的力量,夺取其武器和资财,猛烈地扩大解放区”为号角,吹响全国反攻的集结号。这份不足千字的声明,实则是中国战场上最后摊牌的战略纲领——它不仅是军事指令,更是政治宣言:谁主导反攻,谁就掌握战后中国的话语权。</p><p class="ql-block">此时延安与美国华盛顿的时钟同步指向8月,但两座城市的战略意图却南辕北辙。蒋介石在黄山官邸密令50万国军“原地待命”,却默许伪军接收沦陷区;而朱德总司令的七道反攻命令,则让八路军如燎原之火席卷华北。历史在此刻埋下伏笔:当南京的受降仪式尚未筹备完毕,张家口的城墙已插上红旗——这是毛泽东“兵民是胜利之本”哲学的最生动注脚。</p> <p class="ql-block">一、宣言背后的战略逻辑:从防御到反攻的跨越</p><p class="ql-block">1. 国际局势的“东风”</p><p class="ql-block">1945年注定是世界格局重塑之年:</p><p class="ql-block">苏联对日宣战(8月8日)打破僵局,百万红军挺进东北,彻底粉碎日军“以华制华”幻想。</p><p class="ql-block">美国原子弹轰炸(8月6日、9日)加速日本无条件投降进程。</p><p class="ql-block">在此背景下,毛泽东敏锐抓住战争节奏变化的“时间窗口”,于8月9日发表宣言,旨在:</p><p class="ql-block">抢占道义制高点:明确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中坚力量。</p><p class="ql-block">奠定军事主动权:要求各解放区迅速出击,避免国民党独占受降权。</p><p class="ql-block">2. 解放区力量的“量变到质变”</p><p class="ql-block">至1945年夏,八路军、新四军已发展至91万正规军和220万民兵,控制面积达100万平方公里。毛泽东在宣言中强调“扩大解放区,缩小沦陷区”,其底气源于:</p><p class="ql-block">游击战的战略积累:百团大战等战役证明中共具备正面作战能力。</p><p class="ql-block">群众路线的胜利:根据地推行减租减息政策,形成“兵民是胜利之本”的良性循环。</p> <p class="ql-block">二、抉择时刻:国内政治力量的博弈与制衡</p><p class="ql-block">1. 国民党的“被动反应”与战略误判</p><p class="ql-block">蒋介石在苏联参战后仅10小时(8月9日下午),即电令八路军“原地驻防待命”,试图将受降权垄断于国民党中央军。这一决策暴露其三大缺陷:</p><p class="ql-block">对国际形势判断滞后:忽视苏联红军对东北的闪电战行动。</p><p class="ql-block">低估中共机动能力:八路军晋察冀军区5日内收复19座县城。</p><p class="ql-block">民心争夺的失败:国民党“劫收”政策加速合法性的瓦解。</p><p class="ql-block">2. 共产党“以战促和”的辩证思维</p><p class="ql-block">毛泽东在宣言中既号召“彻底消灭日寇”,又强调“维护全国团结”,体现其“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艺术:</p><p class="ql-block">军事上:集中兵力收复张家口、邯郸等战略要地,控制华北铁路线。</p><p class="ql-block">政治上:联合民主党派发起“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运动。</p><p class="ql-block">外交上:利用美国调停争取国际舆论支持。</p> <p class="ql-block">三、历史坐标中的三重启示</p><p class="ql-block">1. 战略时机的把握能力</p><p class="ql-block">从1937年《论持久战》到1945年《对日寇的最后一战》,毛泽东始终能在历史拐点提出精准判断。这种能力源于:</p><p class="ql-block">对敌我力量的动态分析</p><p class="ql-block">对国际政治的解构能力</p><p class="ql-block">2. 人民战争思想的胜利</p><p class="ql-block">宣言发布后,解放区一夜之间涌现数百万支前民工,印证了“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在于民众之中”的真理。</p><p class="ql-block">3. 统一战线的外交智慧</p><p class="ql-block">通过推动苏联红军与中共部队在东北的配合,开辟了战后国际博弈的新空间。</p><p class="ql-block">结语:一篇宣言改变的历史走向</p><p class="ql-block">80年前那纸泛黄的宣言,今天读来仍如金石掷地:它不仅是抗战胜利的冲锋号,更是新中国建设的序曲。当我们聚焦于毛泽东“最后一战”的抉择时,实际上是在追问——</p><p class="ql-block">一个政党如何将民族存亡的危机,转化为凤凰涅槃的契机?</p><p class="ql-block">一个领袖如何在历史的混沌中,看见光明的方向?</p><p class="ql-block">这些问题的答案,至今仍在指引着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