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十三陵~~定陵(定陵博物馆)

美智子

<p class="ql-block">参观完长陵我驱车前往定陵,十三陵,这片承载着明朝十三位帝王沉睡之地的土地,自古以来便充满了神秘与庄严的气息。而今,亲身踏入这片历史的禁地,一窥其神秘的面纱。</p><p class="ql-block">驱车的缓缓深入,沿途的风景逐渐变得古朴而幽静。绿树成荫,山峦叠嶂,仿佛每一寸土地都蕴含着厚重的历史。终于,定陵的轮廓在眼前逐渐清晰起来,它静静地躺在昭陵东北的大峪山下,宛如一位沉睡的巨人,守护着明朝的辉煌与沧桑。明定陵是明神宗万历皇帝和明神宗孝端显皇后、孝靖皇后王氏的合葬陵墓,位于北京昌平天寿山陵域大峪山东麓。</p><p class="ql-block">万历皇帝10岁登极,20岁时便开始为自己筹建寿宫。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卜选陵址11处,其间曾两次亲率文武大臣及风水术士赴天寿山择地,最后经两宫皇太后亲自阅视,正式定址于大峪山麓。在定陵的营建过程中,他先后6次到陵工视察。最后一次是在万历十六年(1588年)九月霜降节,率后妃恭谒长、永、昭三陵后,即带领大臣们阅视定陵宝城及玄宫,并在建好的地下玄宫内饮酒休息。</p><p class="ql-block">定陵始建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十一月,定国公徐文壁、大学士申时行为工程总指挥。兵部尚书张学颜、工部尚书杨兆总督工程。参加营建的工匠军夫每日达二三万人。万历十八年(1590年)六月地面建筑完工,用时6年,占地约180,000m2,耗银800万两。</p> <p class="ql-block">定陵地面建筑总体布局呈前方后圆形制,其主体建筑由神道、地上、地下及附属建筑组成。神道从昭陵神道分出,途中建三孔石桥一座,现神路及桥均废。近陵处有单孔石桥三座,至今保存完好。桥后有碑亭,亭内竖无字碑一通。清初亭被毁,石碑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定陵以占地18万平米的规模跻身十三陵三大陵.园之列。其布局按照“天园地方”的哲学意蕴,前方三进院落庄重严整,后方宝城浑圆磅礴。地面建筑曾绵延壮丽,三座汉白玉桥凌驾于风水河上,碑亭耸立,祾恩殿金顶辉煌,但地面建筑早巳在历史的烟云中倾颓,唯余那座以巨石砌成的明楼依然矗立,楼中圣号碑上“大明神宗显皇帝之陵”仍昭示着皇权余晖。</p> <p class="ql-block">定陵第一道门(即陵门或外罗城墙门)原有朱门三道,重檐黄瓦,两侧还建有神厨、神库各5间。现今外罗城、朱门、神厨、神库均已不存。</p> <p class="ql-block">定陵第二道门即现在的陵门,三洞,单檐歇山式,保存完好。门两侧各有一掖门,现已封砌。进入陵门为第一进院落,迎面为祾恩门,面阔5间,进深2间。清初毁,乾隆年间重修,改为面阔3间,进深2间。后又毁,现仅存遗址。其左右各设有随墙式掖门一道,至今尚存。</p> <p class="ql-block">过祾恩门进入第二进院落,正中为祾恩殿,面阔7间,进深5间。清初毁,乾隆年间重修,改为面阔5间,进深3间。后又毁,现仅存遗址。其左右亦各设随墙式掖门一道,至今尚存。</p> <p class="ql-block">祾恩殿后为第三进院落,建有棂星门、石五供,至今尚存。其后是方城、明楼及圆形宝顶。</p> <p class="ql-block">宝城是帝王陵墓地宫上方的城楼式建筑。宝城是中国古代帝王陵寝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功能为覆盖并保护地宫的建筑实体。根据明定陵考古发现,宝城通过城墙塌陷痕迹引导考古队定位地宫隧道入口。</p> <p class="ql-block">沿着蜿蜒的台阶缓缓下行,我仿佛能听到历史的脚步声在耳边回响。每一步都踏得小心翼翼,生怕惊扰了那些沉睡了几百年的灵魂。终于,我来到了那座巨大的石门前,石门虽然大开着,但一股莫名的寒意却悄然袭来,让我心中不禁生出几分敬畏。</p><p class="ql-block">定陵地宫深藏于地下二十七米处,需经曲折台阶下行。入口处有石门暗藏机关,据传建造时在墙后安装暗箭以防盗,令人不禁遐想当年工匠的智慧与风险。地宫内陈列着皇帝与两位皇后的宝座、陪葬品及棺椁,其中皇帝金冠、皇后凤冠尤为引人注目,但因潮湿环境,多数文物已受损。</p> <p class="ql-block">前室没有任何陈设</p> <p class="ql-block">中室陈设有万历皇帝和孝端、孝靖两皇后的汉白玉石神座,神座前有黄色琉璃五供和青花云龙纹大瓷缸。</p> <p class="ql-block">195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开始对定陵的地下宫殿进行试掘,历时一年,试掘成功。定陵地下宫殿由前、中、后、左、右五座高大的殿室组成,总面积约1195 m2。五座殿室之间有石门相隔,其中,前、中、后三室石门由汉白玉制成。门扇的正面雕刻铺首衔环和乳状门钉,纵横九排,共8l颗,与皇宫的重要建筑一样,取其阳数最大者,这反映了寿宫规制并不低于皇宫。石门设计符合力学原理,门轴一端较厚(约40cm),门边较薄(约20cm),加之半球形的轴端与门枕石的轴槽呈点状接触,减小了摩擦力,使石门开关起来更为轻便省力。为了固定石门,在门扇的上部还设有青铜管扇,管扇两端插在门券上部的石壁中。左右配殿及甬道共有四道石门。甬道石门较小,青石雕刻,门扇上无门钉,上端亦设青铜管扇。所有的石门背面与门铺首相对的地方均有凸起部分,用以承托顶门用的“自来石”,其中前室石门的自来石上有墨笔楷书:“玄宫七座门自来石俱未验”。</p> <p class="ql-block">后室是地宫中最大的一室。室内设有棺床,棺床上停放万历皇帝及孝端、孝靖两皇后的棺椁以及随葬木箱。左右配室的平面作横向长方形,室内无任何陈设。</p> <p class="ql-block">定陵的建造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建筑规模宏大,其建筑规制本应仿万历皇帝的父亲朱载垕的昭陵,但实际上是仿其祖父朱厚熜的永陵而建,其中一些建筑的精美甚至超越了永陵。万历皇帝超父效祖的目的是想通过宏伟的陵墓建筑展示自己作为皇帝至高无上的尊严,体现皇权的崇高伟大。二是建筑用材十分考究,不仅有金丝楠木、汉白玉石和花斑石,而且还有专为定陵烧造的城砖——寿工砖以及地宫的铺地金砖。</p> <p class="ql-block">定陵明楼,楼内圣号碑高6.195米,刻“神宗显皇帝之陵”。作为定陵地面建筑看点,采用方城制,无木构梁架。</p> <p class="ql-block">明楼上俯瞰下方</p> <p class="ql-block">参观完定陵我又朝着路标驶向献陵的方向走去。到了献陵,我看到那陵墓的规模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大。我正琢磨着呢,旁边也有人在看,他就对我说:“你是不是觉得这陵墓规模不大啊?其实这是有原因的呢,仁宗皇帝比较节俭,他的陵墓就没有过度修建。”我一听就觉得很有趣,我们从献陵的建筑又聊到了整个明十三陵的保护,这都是珍贵的历史遗产。</p><p class="ql-block">我在献陵外转了好一会儿,看了那些古老的建筑和一些残留的文物痕迹。我感觉自己就像在和历史对话一样(献陵没对外开放,只能在外面观望)。</p> <p class="ql-block">站在十三陵献陵前,望着枝繁叶茂的松树与岁岁枯荣的野草,恍惚间,仿佛看见了那个盛世的明朝。帝王们的阳谋与群山的护佑,让这段历史得以延续。而今天,我们站在这里,不仅是来参观,更是来倾听,倾听历史的诉说,倾听一个时代的呼吸。</p><p class="ql-block"> 十三陵,是一部未完的长卷,等待着人们去续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