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尽管太阳把地面烤得滋滋冒热气,空气里的热浪一波接一波,却丝毫挡不住大家奔赴培训的脚步,汗珠顺着脸颊往下淌,后背的衣服早已被浸湿,但每个人的眼神里都透着一股专注和认真。</p> <p class="ql-block">任妹老师执教《好嘴杨巴》一课,课堂展现了“五磨环节的递进性”,关注各环节的逻辑关联,抓住了“磨课”的本质——不是机械走流程,而是通过持续迭代解决教学真问题。</p> <p class="ql-block">李君琳老师执教《泥人张》一课,导入环节采用猜一猜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堂中也采用五磨法,突出了“学生主体”,在课堂中的核心地位,精准把握学情,回归了课堂本真,避免了“为磨而磨”的形式化误区。</p> <p class="ql-block"> 两堂精彩的示范课结束后,我们分组评课。大家踊跃发言,各抒己见。</p> <p class="ql-block">七位老师上台进行了精彩点评,大家一致认为两位种子老师的课堂十分精彩。课堂上,教学步骤清晰明了,从导入到展开再到总结,每一个环节都紧扣“五磨”的核心框架,整堂课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让我们切实感受到了这种教学方法的内在逻辑和实践价值。</p> <p class="ql-block">陈国丽老师耐心的指导全员集体备课,备课内容有《燕子李三》、《张大力》两篇文章,都是按照五磨法来备课:听读-朗读-抄读-品读。大家心中备课方面的疑问都已解答。</p> <p class="ql-block">王宗海老师热情洋溢地给大家开展了《童向朗读的功底与策略》的讲座。王老师指出老师要像儿童一样,和儿童一起,真实的经历从“儿童在哪里-儿童向着”为教学出发点到“儿童是否达到-儿童的方向”为教学生长点的学习实践过程,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以双向奔赴的课堂。</p> <p class="ql-block">金瑞奇老师,强调语文老师要善于学习语文,懂得学习语文,懂得学习语文的方法和策略。对学生而言,阅读与写作,从字词开始到读懂,鼓励学生多朗读,要了解文本的大意。教师不能所有的方法千篇一律,要引导学生通过梳理,准确把握文脉,是很必要的。</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团队在今天培训结束之后进行了交流与总结。</p> <p class="ql-block">今天学习我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五磨课堂上老师的朗读太重要了。两堂示范课上老师的朗读都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很快就抓住了孩子们的心,让大家一下子就进入了故事当中,边听边有了自己的思考。有了自己的思考,所以孩子们的问题提得更有深度,如“为什么这些当官的还没有杨巴聪明?”“为什么最后杨七渐渐埋没后,杨巴一点都不内疚?”老师对发问的孩子给予了很大的尊重和鼓励,让更多孩子有了表达的欲望,愿意说出自己的想法。这也是我在今后的课堂上要努力的地方,用出色的朗读把孩子们带入文本中,尊重每个发言的孩子,鼓励他们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只有孩子们愿意表达了,敢表达了,才可能有更精彩的更有深意的表达。(戴玲)</p> <p class="ql-block">今天的两堂示范课是具有语文味的语文课,两位老师在用好五磨环节的同时,一改以往的读归读,写归写的弊端,是走向有功底的范读,学生感兴趣的读,有五磨要求的摘抄,这是两堂读与写贯穿的语文课。</p><p class="ql-block">五磨教学法是有流程的,但今天的课教法及学法,教与学完全融为一体,也让我感受到了老师范读的重要性,这也是我的短板,今后必多加练习。</p><p class="ql-block">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李老师在导入时,让学生猜一猜,解答课题,这一开始便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很快进入状态,学生乐于表达,善于思考,在心中一定埋下了一颗冯骥才这位偶像的种子。(周芳)</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去年年底,我的语文教学反思第一点就是朗读是最好的备课。朗读意义重大,朗读是示范,朗读是理解。一节高效的语文课正是从为孩子们朗读开始的。若干年前我曾买回了王宗海的《童向朗读》一书,也对照书中所讲练了些时日,但纸上得来终觉浅。今天有幸现场聆听王老师的朗读指导课,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王老师很多关于朗读的观点都让我耳目一新。如:朗读的灵魂是饱含"童心",任何不融童心的朗读,任何引不起儿童心理预期和心理共鸣的都是无效朗读。学习内容太多,得回去慢慢消化,静下心来慢慢学习并加以实践,享受文字世界之美。(曾连香)</p> <p class="ql-block">思考是通向智慧的大门</p><p class="ql-block"> 两天学习,我突然发现“五磨”的每一步都没有离开过“思考”这个中心。</p><p class="ql-block"> “请同学们说说,杨七和杨八,他们俩谁功劳大?” 今天的这个问题引起了我的深思: </p><p class="ql-block"> 听到这个问题,我不由得想起了《将相和》故事里的廉颇,因为觉得自己的功劳比蔺相如大,所以不顾国家利益与蔺相如闹不和,而蔺相如却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较。最后廉颇知错就改,负荆请罪,和好如初。</p><p class="ql-block"> 我又想到了《五指之争》的故事。五指不就是在争功劳吗?这个故事在告诉我们:团结才有力量,团结才能克服一切困难。</p><p class="ql-block"> 所以我觉得这个论功劳的问题是否可以改为:杨七和杨八这两个人物你最佩服谁?为什么?</p><p class="ql-block"> 任何一个团队,只有精诚合作,才坚不可摧!(潘少荣)</p> <p class="ql-block">今日最为震撼之事是享听王宗海教授现场朗读课文,</p><p class="ql-block">今日最为享受之事是学习王宗海教授的《童向朗读的功底与策略》,</p><p class="ql-block">今日最为幸福之事是喜获王宗海教授亲笔签名的著作《童向朗读,用朗读教语文》。</p><p class="ql-block">声为利器,大杀八方。</p><p class="ql-block">声达意明,言通心畅。</p><p class="ql-block">声入人心,温情满怀。</p><p class="ql-block">声唤师醒,培训萌新。</p><p class="ql-block">声聚群贤,共赴远方。(刘彦)</p> <p class="ql-block">今天的课堂看着特别鲜活!老师带着学生从回顾旧知入题,用 “奇人故事” 勾住好奇心,学生听读、朗读时,真能看出越读越有想法。从一开始跟着读,到后来主动提问,像 “听着故事就冒出疑问” 这种状态,说明孩子真走进文本里了,思考在慢慢 “发芽” ,不再是被动听课,这对语文课来说太可贵了。</p><p class="ql-block">老师的课堂把控也很绝!评价学生提问时,专门夸 “从课文里找问题” 的孩子,这就给其他同学立了标杆 —— 提问得贴着文本走。朗读环节也没放羊,关注没读完的学生,还引导 “通过朗读解决啥问题” ,一步一步带着孩子往文本深处钻。尤其是朗读指导,从自由读到指名答,再到 “摘抄以逗号为单位” ,把读、思、积累串起来了,学生能实实在在从文字里 “抠” 出人物形象,学语文的 “手感” 就这么练出来了。(周瑛)</p> <p class="ql-block">通过一天的培训,不仅夯实了语文基础,更明确了后续的学习方向,将以更积极的态度投入到五磨法学习中,不断提升综合素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