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顺口的沧桑(自驾旅行笔记之八)

天鹰

<p class="ql-block">  车轮碾过清晨的薄雾,五月初夏的风,挟着咸涩的海腥味扑面而来。车窗外,成排的槐树,由于海风的吹拂,纷纷摇落它那轻盈的绒花,似历史抖落的碎片,在慢慢地飘落。当"东鸡冠山北堡垒"的路牌进入我们的视线时,我内心感觉有一种莫名的悸动!这座沉默百年的五角形堡垒在葱笼绿意中若隐若现,光影斑驳的混凝土墙体上,弹孔密布如岁月的伤痕,恍惚间,仿佛听见此地一百二十年前的枪炮声穿越时空,在耳畔轰然炸响。我心里清楚,这一程,将是与旅顺口百年沧桑的一场深入对话…</p><p class="ql-block"> 在好几年前,青岛作家李洁先生出版了一本历史纪实性作品<晚清三国&gt;,有厚厚的730多页,当我在“当当网”购书看到时,对这本书的书名产生了好奇:晚清三国是指哪三国?此书内容如何?看介绍后得知,晚清三国,指的是当年中日俄三国,书中当然重点是写日俄两大强国,内容描写晚清未期的1904年2月至1905年9月,日俄两国为争夺朝鲜和我国东北地区领土权益时,在我国东北大地上所进行的一场历时一年半惨烈的战争。而当年的晚清由于国弱,只是一个无奈的看客而已!</p><p class="ql-block"> 这场战争,对现代的中国人而言,可谓是陌生的,陌生的原因有三:一是参战双方,没有中国的参与;二是这场战争发生地,就在中国东北的大地上进行,当年中国在这场战争中,被迫保持中立地位,但两强熊狼邻国,他们却在中国土地上蹂躏争夺,这对当年腐朽衰落的中国以及我们这个民族而言,却是一种深深的耻辱;三是在我国好长一段时间的学生历史教课书上,对这场日俄战争都采用了屏蔽手法,使之这段历史沧桑,对现在的我们而言,还是很陌生的;但真实发生的历史,却如何遮蔽?对我而言,<晚清三国>一书的出现,填补了我的知识空白,更是我的兴趣所在,我毫不犹豫地定购了它,并进行仔细阅读,后期并陆续购进了日本作家和田春树的上下两卷本&lt;日俄战争>,和中国青年军事作家查攸吟先生的&lt;日俄战争全史>等书籍,继续给以深读。( 请接下文)</p> <p class="ql-block">  我得承认,<晚清三国>这是一本让我映象深刻的书,因为作者李洁是历史探寻者、非虚构写作者,原来本人头脑中对日俄战争也只有十分粗浅的认知,阅读此书,看前言介绍,知道李洁先生为了写作此书,曾两度造访东北辽宁的旅顺口,三度在辽宁大地上驱车驰骋,重寻当年日军的进军路线,并沿当年俄军的败北路程,车轮逐次碾过丹东、凤凰城、新宾、本溪、辽阳、铁岭、法库和昌图等地,逐一打探战争遗迹。2015年阳春、仲夏和深秋,作者还曾三次东渡日本, 就近解读战争的策源地和一代军政巨头的生长环境和人生结局。 而俄罗斯海军节那天(每年7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 作者曾专程赶到远东名城海参崴,零距离地打量节日中的太平洋舰队,日俄战争期间的开头与结尾,都与这支舰队有关。因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多次亲历当年各处战争场景,访问亲历者的后人,并大量查询和梳理战争史料,故此书的描写,文笔生动,引人入胜,它以丰富的史料为经、以当年三国的历史人物活动以及他们人生的结局为纬,编织出一幅幅绚丽多姿的历史画面而深深吸引了我,而此书中多次提到的辽宁“旅顺口”,以及发生过双方惨烈交战的“东鸡冠山”、“203高地”、“旅顺军港”等历史场景,也让我为之神往不已,好想有机会亲自前往一睹究竟。</p><p class="ql-block"> 故今年五月份准备和朋友们来一场自驾游时,就把方向确定为“自驾壮游北方行”,最远处要到达北方的河北和东北的辽宁,因为这边北方方向,尤其环渤海沿岸,气势辽阔、风光旖旎,以及这边沿途的民风民俗,和我们的江南地区有着很大的差异;同时它有两大历史主题吸引着我:第一是满清的历史渊源和它的东北“龙兴旧地”,第二就是因为看过李洁先生的这本&lt;晚清三国>后,我想去亲身感受久藏于心的历史场景遗址的气息,使之更加深对这场“日俄战争”的理解。尤其是辽宁大连的旅顺口,和那让我充满遐思、日俄战争双方陆地鏖战最惨烈的“东鸡冠山北堡垒”、“203高地”等处,以及让俄罗斯太平洋舰队遭受灭顶之灾的“旅顺口军港”。(请接下文)</p> <p class="ql-block">  “旅顺口”,它的简称也叫“旅顺”,位于辽东半岛南端,是渤海咽喉,京津海上门户。其地名演变历程也很丰富:西晋武帝泰始十年称马石津;大业十年时称都里镇;辽金时代称老铁山,海口称狮子口;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明太祖朱元璋派马云、叶旺二将率军从山东蓬莱乘船跨海在辽东半岛南端登陆收复辽东,因海上旅途一帆风顺,遂将此地原名“狮子口”改名“旅顺口”,一直沿用至今,现属大连市的旅顺口区。</p><p class="ql-block"> 而旅顺口更是一个世界闻名的天然良港(不冻港),其港口条件优越,具有重要的战略和航运价值。 明朝时即开始作为水军驻地,而在洋务运动的1880年期间,李鸿章即启动旅顺口海军基地规划,​从1883至1890年,船坞及水师设施修建终于竣工,后续即成为“北洋水师”的一个重要停泊港和核心基地,它对近代中国海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p><p class="ql-block"> 而1894至1895年发生的甲午战争,及战败后清朝的衰弱,日本就对辽东半岛志在必夺,在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时,条款中就有割占辽东半岛条文,但这直接触及了俄国在中国东北的扩张野心;1895年4月,俄国联合法德两国迫使日本放弃辽东半岛(史称“三国干涉还辽”),表面上是“帮助”清朝,实则为自己侵占旅顺铺路。1897年12月,趁德国强占胶州湾后,俄国则以“保护清朝”为名,派舰队驶入旅顺口,次日强行登陆,控制港口及周边地区。</p><p class="ql-block"> 估计上天为了磨砺中华民族,特意为我们按排了两个强邻,北部的俄罗斯,和东部的日本。而北部的俄罗斯,平心而论,在历史上也是一个不简单的民族:尤其在文学领域,历史上曾经产生了一大批世界一流的文学巨匠和伟大的作品,如:被誉为“俄罗斯文学之父”的伟大诗人普希金,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列夫.托尔斯泰、肖洛霍夫、高尔基等和他们文学巨作,可谓是群星璀璨,在世界文学领域占有极重要的位置;二是1825年俄罗斯“十二月党人”贵族青年军官因同情底层农奴的苦难而发动起义,他们反对沙皇专制、主张废除农奴制,最终却因遭受镇压而失败,很多贵族身份被撤消,大批被流放到蛮荒寒冷的西伯利亚服苦役,而他们的夫人也放弃优渥生活紧紧跟随,直至生命的终结,这些青年贵族夫妇对信仰和爱情的忠诚,成为俄国历史上的悲壮篇章。俄国历史上的这种“贵族精神”,也让我钦佩不已!</p><p class="ql-block"> 然而,历史上沙俄这个被称为“北极熊”的战斗民族,它的统治集团,历史上更多表现出的是对领土扩张有一种不可遏制的贪婪秉性,当年尤其对它的近邻中国,在近代史上,通过各种手段扩张侵掠,共侵占我国领土约150万平方公里的惊人数字,相当于现在3个法国和12个捷克斯洛伐克的领土面积;(请接下文)</p> <p class="ql-block">  而再看东邻日本国,是一个孤悬海上的岛国,从历史源流来审视中日关系,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日本古代向中国学习的历史:以隋唐为师的阶段,从隋朝开始,日本就通过派遣“遣隋使”学习中国的政治制度、文化礼仪;唐朝时,“遣唐使”规模更大,全面学习唐朝的典章制度、汉字文化、建筑风格、佛教思想等,甚至服饰、茶道、律令体系都深受影响,这一时期日本对中国文化持尊崇和学习的态度,是我国当年虔诚好学的学生;</p><p class="ql-block"> 二、近代日本的转变与挑战中国:1868年明治维新后,日本通过“脱亚入欧”的政策走向近代化,国力迅速提升,而此时清朝因闭关锁国逐渐衰落。而通过1894—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并最终战胜中国,是日本近代以来首次大规模挑战我国的标志性事件。日本并通过《马关条约》强迫清朝割让台湾、澎湖列岛及辽东半岛(后因三国干涉还辽),索取巨额赔款,这不仅改变了东亚传统的朝贡体系,也暴露了其对我国扩张的野心。此阶段师生关系易位,“亚洲第一”桂冠已非日本莫属!</p><p class="ql-block"> 当我们自驾旅行的5月24日,抵达了被称为“北方明珠”的大连市。作为北方重要的港口城市,大连兼具滨海城市的活力与现代化都市的繁华,犹如渤海湾畔的一颗璀璨明珠。我们第二天即参加当地旅行团,在导游的带领下,在大连好好地欣赏了此处滨海城市各处的旖旎美景。</p><p class="ql-block"> 5月26日清晨,我们即从大连驱车往旅顺口前行,大道边墙上的一行大字“一座旅顺城,半部近代史”,十分醒目地映入眼帘,触动着我的内心;当车子第一站驶入“东鸡冠山北堡垒”景区时,因为时间尚早,游人显的寥落。我们即登上鸡冠山,首先看见的是:战壕、地下作战坑道,及当年俄军用了四年多时间用水泥和卵石浇铸的十分坚固的五角形堡垒,堡垒墙最厚处可达2米;而山顶最高处,高高耸立着一座石砌纪念碑,走近看到上面写着“东鸡冠山北堡垒”七个大字,纪念碑总高约3米,碑体十分坚固,它是由大型方块状的青色花岗岩砌筑而成。碑文是由当时指挥攻打东鸡冠山北堡垒的日军中将鲛岛重雄题写,碑名下方还刻有中文楷书碑文,用以记叙战况经过。其碑文内容大致为:“明治三十七年八月以来,第十一师团,诸队及后备步兵第四旅团,一部队之□攻击□同年十二月十八日占领。陆军大将男爵□岛重雄碑名□书□。大正五年十月,满洲战绩保存会。”(请接下文)</p> <p class="ql-block">  这里和“203高地”,均是日俄两国在旅顺陆路攻坚战的两大主战场。俄军当时凭借300多名将士坚守东鸡冠山北堡垒,从1904年8月11日,日军即开始发动攻击,但战死很多将士还是久攻不下,故延至年底,通过挖掘地道至堡垒中心部位底部,进行爆破、并从前期被攻占的203高地处用重炮轰击此处堡垒,直至1905年1月1日(历时约四个月119天)才终于被攻破。在这场战役中,俄军300将士全部阵亡,而日军也伤亡惨重,死亡人数约900人。浏览外观及爬进堡垒内部观望,只见被日军地下爆破的残垣断壁及外壁蜂窝般四处累累弹痕,及当年堡垒外部被日军重炮轰击后部分墙体的倒塌,均可清楚看见。日俄战争虽已远逝120年,但当年战场的惨烈状,还是历历在目。</p><p class="ql-block"> 而当年担任俄军驻旅顺陆防司令康特拉琴科少将,他是旅顺陆地攻防战中俄军主战的灵魂人物。在战事危急时刻,1904年12月15日他冒着生命危险进入东鸡冠山北堡垒召开作战会议,却被日军重炮击中头部当场毙命。战后,康特拉琴科被沙俄追授中将军衔;而日本也是一个慕强慕勇之国,日军也认可其勇敢奋战之精神,在他战死处立碑纪念,碑上刻有字样“露国康特拉琴科少将战死之所”。日本在日俄战争时期将俄罗斯称为“露国”,把这场战争称作“日露战争”,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一是当年根据音译谐音,称俄罗斯为“露西亚”;二是含有对俄罗斯的轻蔑之意,从文化隐喻来看,“露水”在日语中常象征短暂易逝,而日本自视为“日出之国”(如国旗“日章旗”的象征),这种对比被用于战争宣传,暗示俄罗斯如露水般不堪一击,强化日本“必胜”之决心。(请接下文)</p> <p class="ql-block">  看过“东鸡冠山北堡垒”战场,我们即开始驱车前往下一个景点前行,参观的第二处景点即是赫赫有名的“二零三高地”,此高地面积并不大,只有0.5平方公里。到达此处时,我们在门口购票处买了门票,坐上景区里的景交车,直达景区里面的一处高地,并开始攀登到达山顶,只见山顶上竖立着一座以步枪子弹形状的大型铸铁纪念碑,碑高10.3米。</p><p class="ql-block"> 1904年日俄战争中,旅顺二零三高地(俄军称“二零三高地”)是双方争夺旅顺要塞的关键战场。此战是日俄战争中最惨烈的攻坚战之一,双方伤亡巨大,凸显了近代要塞攻防战的残酷性。过程可简练分为以下几个阶段:</p><p class="ql-block"> 第一阶段:日军进攻与初期受挫:日军为夺取控制旅顺港的制高点,于1904年11月下旬对二零三高地发起猛攻。俄军依托坚固工事(堡垒、战壕、铁丝网)和重火力死守,日军首次进攻即伤亡惨重,将领乃木希典的小儿子乃木胜典也在此处当通迅兵时被炸身亡;</p><p class="ql-block"> 第二阶段:反复拉锯与惨烈争夺:日军以人海战术持续冲锋,用炸药爆破俄军工事,甚至发动夜间突袭;俄军则以机枪、炮火密集阻击,双方在泥泞与尸骸中反复拉锯,高地多次易手。日军为压制俄军炮火,调重炮轰击,战场硝烟弥漫,伤亡率极高;</p><p class="ql-block"> 第三阶段:日军最终占领与代价:12月5日,日军付出约1.7万伤亡的代价(俄军伤亡约4000人),终于攻占二零三高地。日军在此架设火炮,直接轰击港内俄军舰队,为后续攻克旅顺奠定基础。</p><p class="ql-block"> 在二零三高地战役中,俄军最初在山上部署了2个炮兵连,后西伯利亚第五团进驻。随着战斗进展,俄军不断增兵,累计投入总兵力80多个连近万人;而日军方面,为攻打203高地,日军将领乃木希典调集了第三军的大部分火炮,先后出动兵力约6.4万人,向俄军守卫的203高地发动了70余次的“肉弹”冲锋,而由于俄军203高地堡垒的防守严密、火力凶猛,致使大量日本将士死亡,故当时战场死亡将士尸体成层层堆积状。此次战役在死亡人数上,俄军约6000人除一人外全部阵亡;日军伤亡约1.7万人。日俄双方在此役中共有约2.3万人战死,二零三高地也成为世界近代史上单位面积最小伤亡最大的战场之一。(请接下文)</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日军为争夺旅顺203高地,最终以无与伦比的惨重伤亡代价攻克此高地。负责指挥旅顺会战的陆军大将乃木希典为纪念战死的日军将士,以203高地谐音改名为“尔灵山”,并作诗“铁血覆山山形改,万人齐仰尔灵山”。1911年,在乃木希典提议下,战后日本关东都督府搜集战争期间的破损枪炮钢铁,在203高地上铸成了一座形如子弹头的铁制纪念碑,上书“尔灵山”三个大字,现位于旅顺二〇三高地北侧。乃木希典的官职是陆军大将,职务为日本第3集团军司令官,负责指挥旅顺会战。</p><p class="ql-block"> 日军于1904年12月5日,日军以巨大伤亡代价占领203高地,借此获得了俯瞰旅顺港的制高权,并迅速在高地建立了观测点,把对旅顺港湾内停泊着俄军太平洋舰船的准确位置传达给半山腰的日军重炮部队,日军在半山腰高地上架设的大口径榴弹重炮,凭借观测到的数据指引,对港内的俄军太平洋舰队进行猛烈轰击。俄军舰艇因无处躲藏,遭到重创,几乎全军覆没。这一行动为日军后续攻占旅顺、掌握黄海制海权创造了关键条件。(请接下文)</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对当年日俄战争中,日俄两国的国力和军事力量对比而言,两国是不在同一等量级的,日本是以小博大、以弱博强,而日本却急于开战的一个重要军事考量,就是沙俄西伯利亚铁路(尤其是通往东北的支线)尚未完全贯通。当时沙俄虽在远东扩张野心勃勃,但铁路运输能力有限,兵力和物资调配效率较低。日本正是瞅准了这一“时间窗口”——若等铁路完全通车,沙俄能更便捷地向东北增兵,日本在地理和军事动员上的优势可能被大幅削弱。这种对战略时机的把握,也是日本主动挑起战争的重要因素之一。</p><p class="ql-block"> 旅顺港,是日俄战争中俄军太平洋舰队的停泊处和最后被歼处,我们又驱车来到了这里。只见路旁的岩石处坚立着一块蓝色波涛状的长牌,上面并写着“ 百年军港旅顺口”几个大字,走进港口的海岸旁,只见港湾里海水荡漾,昔日战舰云集的港湾,如今泊满了色彩斑斓的渔船;轰鸣的炮火声早已被海鸥的鸣叫声取代。(请接下文)</p> <p class="ql-block">旅顺“203高地”景区的樱花园</p> <p class="ql-block">  眼前的场景,让我想起当年的日俄战争,不光是双方陆战的残酷惨烈厮杀,而双方的海战博杀也十分激烈。日俄战争中的海战主要围绕制海权争夺展开,大致情况如下:</p><p class="ql-block"> 一、战前双方海军实力:</p><p class="ql-block"> 1、日本:通过甲午战争积累经验,舰队以快速巡洋舰和驱逐舰为主,战术灵活,且拥有英国建造的新型战舰(如“三笠号”战列舰);</p><p class="ql-block"> 2、​俄国:拥有波罗的海舰队、太平洋舰队等,总吨位占优,但舰队分散,远东太平洋舰队驻扎旅顺、海参崴,舰艇老旧且维护不足;(请接下文)</p> <p class="ql-block">日俄双方的海军舰队,主要通过三大海战战役:1. 旅顺港突袭(1904年2月)、2. 黄海海战(1904年8月)、 3. 对马海战(1905年5月),日本通过以上三大海战完全控制黄海、日本海制海权,保障了陆军在东北的登陆与补给,并切断俄军远东支援,为日俄战争的最终胜利奠定基础。而俄国海军惨败,国际地位大幅下降,加速了其国内革命(如1905年革命)的爆发。海战暴露了俄国军事体制的僵化,也凸显了日本在近代化海军建设上的成效。</p><p class="ql-block"> 我望着眼前的场景,心中不禁感叹:曾经备受屈辱、历尽沧桑的旅顺和旅顺港,世人自从认识到你的良港价值和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日俄两大强国,就开始了对你的残酷争夺,日俄战争和二次大战,你都成了胜利者手中的“战利品”,而当年我们的中国,只是一个被两大熊狼之国毫不理会的弱国,只有眼睁睁看着日俄俩国在此血腥的厮杀抢夺,却毫无发言权,国家的孱弱,已达极点!(请接下文)</p> <p class="ql-block">  我们还听从旅顺港工作人员介绍,附近的白玉山景区,是和当年日俄战争密切相关的遗址所在,故驱车登上不远处的白玉山景区。该景区位于旅顺市区中心,是大连十大风景名胜区之一。日本与俄国为争夺中国东北和朝鲜的控制权爆发“日俄战争”,战役中,双方在旅顺展开激烈争夺,日军以惨重代价攻占旅顺港,俄国战败;战争结束后,为祭祀日本将士亡灵、美化侵略战争、炫耀武力,日本的军队头目乃木希典和东乡平八朗发起,并强抓数千中国劳工于1907年6月开始修建该塔,历时两年半, 耗资25万日元,干1909年11月建成,并称“表忠塔”。塔高66.8米,由白色花岗岩砌筑,整个塔身形状呈蜡烛形(也有观点认为,其形制为传统日式佛塔风格),塔顶装有日军战利品——俄军舰锚的青铜模型(后被拆除),塔的造型和位置(俯瞰旅顺港)均体现日本对战争胜利的炫耀,以及对中国领土的侵占野心。(请接下文)</p> <p class="ql-block">  与此同时,日本殖民当局在旅顺白玉山北巅修建了“白玉神社纳骨祠”。该祠院占地16829平方米,为日式风格,分地上和地下部分,地下3个拱形墓穴存放了22723具在日俄战争中死亡的日军骨灰。此后每年6月8日,日本殖民当局都会在此举行大规模祭奠仪式和阅兵活动,组织日本陆海军官兵及各界人士参加,还强迫当地中国学生参与,以此鼓吹军国主义和武士道精神,进行奴化教育。1952年,“纳骨祠”被拆除,仅留下底座及周边部分,关于旅顺白玉山景区纳骨祠中2万多具日军骨灰的去向,有观点认为是在1945年日本战败撤离旅顺时,被日本人取出带回了国内(这种观点较合理);后来此处被改建为海军兵器馆。 景区内保存有一门德国克虏伯兵工厂生产的、口径为210毫米的加农炮,这是1881年清军在“洋务运动”修建旅顺炮台时,从德国购进的老铁山备炮, 后被日军搬运至此。二战1945年日本投降后,苏联红军进驻东北和旅顺,将“表忠塔”更名为“白玉山塔”,去除其当年战争敌国日本的象征。现登顶白玉山举目远眺,旅顺口的绮丽风光以及新老市区的景色尽收眼底,站立此处历史场景,思绪纷扬,心生无数感慨!(请接下文)</p> <p class="ql-block">  记得当时我们的车子驱往旅顺军港的路上,驶过一条叫“五一路西一巷”时,看见右窗外出现一个广场,广场正中央,竖立着一个巨大的纪念碑,上面还有一个军人的雕像,我们马上把车叫停,停至前面一点路旁树荫下。我则走到纪念碑前仔细观看:原来这个纪念碑是苏军烈士纪念塔,该塔高39.9米,建筑面积1028.31平方米。它于1951年开建,1955年原在大连人民广场落成,1999年迁移至旅顺口区苏军烈士陵园门前和平广场。正面上方有一尊高达5米的苏军战士铜像,头戴钢盔,手持冲锋枪,身披斗篷,胸佩战胜日本法西斯勋章。而塔基正面中间镌刻着由郭沫若书写的中苏两国文字标题为《永恒的光荣》的碑文:</p><p class="ql-block"> “永恒的光荣:1945年,英勇的苏联军队粉碎了德国法西斯军事力量,转向东方,在中国东北境内一举歼灭日本帝国主义的精锐部队———关东军,从而促成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使世界人民的伟大的反法西斯战争得到了胜利结束。”(请接下文)</p> <p class="ql-block">  当我转到纪念碑广场后面位置正前方时,却发现了这里座落着一个庞大的“苏联红军陵园”,正门拱形设计,采用紫色大理石砌成的拱形大门,造型简洁肃穆,左右门垛对称,与法国的凯旋门相似,又犹如一座巨大的纪念碑,意味着胜利与和平。拱门上有精致雕饰:门垛上雕刻着象征苏联16个加盟共和国的红旗,并饰以军舰、大炮等铜雕图案,展现出精湛的雕刻工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而旅顺苏军烈士陵园占地面积为4800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陵园以坐落在中心位置的苏军烈士纪念塔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主要安葬着二战后期苏联红军在进入东北战场消灭日本关东军战争中阵亡、及1945至1955年苏军驻防旅顺期间病故的官兵及其家属、和1950年抗美援朝空战中战死的苏军飞行员约202名。陵园内共有墓碑1323座,共安葬2030人,其中军人1408人,推测包含一定数量解放东北时战死的苏军将士,但具体数目未明确提及特定数字。</p><p class="ql-block"> 而该陵园西部是原沙俄公墓,距今已有百年历史,埋葬着日俄战争中阵亡的俄军官兵等。埋葬的沙俄官兵数量约为14873具。 旅顺苏军烈士陵园是在原沙俄公墓基础上扩建而成的。日俄战争结束后,日俄成立了将卒遗骸委员会,由日方负责战后俄军遗体的善后,日军把在旅顺争夺战中战死的14873具俄军遗骸迁葬于沙俄公墓,称“露兵之墓”。这些墓葬里的遗骨是从旅顺各个战场迁移过来的,每个墓穴都是同一战场或相近战场阵亡士兵合葬的,墓碑上刻着他们阵亡的地点和合葬人数。</p><p class="ql-block"> 陵园内墓碑形式多样,沙俄官兵墓碑多为十字架式;苏联官兵墓碑有塔式、柱式、卧式等。部分墓碑上镶嵌着铁锚、坦克、飞机等图案,以标志烈士生前兵种,且大多刻有逝者姓名、生卒年,部分还嵌有瓷像。此外,陵园南侧还有一座巴洛克式风格的东正教小教堂。(请接下文)</p> <p class="ql-block">  想起还有如下几件事需要说明:</p><p class="ql-block"> 一、旅顺口和旅顺港的这段历史确实充满沧桑。从1897年沙俄强行租借开始,这里就成了列强觊觎的焦点:</p><p class="ql-block"> 1、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两国在旅顺及周边地区展开血战,最终日本取代沙俄占据这里,开始了长达40年的殖民统治;</p><p class="ql-block">​ 2、1945年二战结束后,根据相关协议,苏军进驻旅顺口,直至1955年正式归还中国,这片土地才真正回到祖国怀抱。</p><p class="ql-block"> 近五十年间,旅顺口几易其主,见证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殖民统治的屈辱,也最终迎来了主权的回归。这段历史既是近代中国苦难的缩影,也让我们更深刻体会到维护国家主权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 二、乃木希典的生平与结局:(1849 - 1912)是日本明治时期的陆军将领,以参与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闻名。下面简述他的生平经历:</p><p class="ql-block"> 1、生平关键经历:出身武士家庭,早年参与倒幕运动,后在陆军中晋升。1894年甲午战争中,率军攻占旅顺,制造旅顺大屠杀。</p><p class="ql-block">1904年日俄战争期间,任第三军司令,负责进攻旅顺要塞。因采用“肉弹战术”,导致日军伤亡惨重(如二零三高地战役),虽最终迫使俄军投降,却被称为“愚将”。</p><p class="ql-block"> 2、结局:1912年明治天皇去世后,乃木希典与妻子一同切腹自杀,以“殉死”方式表达对天皇的忠诚,其极端行为成为日本军国主义思想的典型符号。(请接下文)</p> <p class="ql-block">  三、看过青岛作家李洁先生的&lt;晚清三国>,通过日本在1868年的“明治维新”后的近代历史,及它所经历的两场战争: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和1904年“日俄战争”,并深入审视当年这“晚清三国”的中日俄三国,不难看出,中俄两国当时都处于新旧交替、帝制时代都处于衰朽没落时期,从历史阶段来看,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初,中日俄三国都处于传统帝制向近代化转型的动荡时期,但具体背景和转型路径各有不同:</p><p class="ql-block"> 1、日本:通过1868年明治维新,主动学习西方制度,推行“脱亚入欧”,快速实现工业化和军事近代化,从封建幕府体制转向君主立宪制,成为亚洲新兴资本主义国家,但保留了天皇制和军国主义残余,走上对外扩张道路。</p><p class="ql-block"> 2、中国(晚清):清朝统治已进入衰落期,封建帝制根深蒂固,虽经历洋务运动(19世纪60 - 90年代)尝试学习西方技术,但未触及制度变革,甲午战争失败更暴露了体制的腐朽。此后,维新变法(1898年)和清末新政(1901年起)试图挽救统治,但改革滞后于时代需求,最终在1912年被辛亥革命推翻,结束帝制。</p><p class="ql-block"> 3、俄国(沙俄): 19世纪中期仍处于农奴制统治下,1861年农奴制改革虽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但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沙皇专制制度依然稳固。国内矛盾尖锐(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对外扩张野心强烈,但日俄战争失败暴露了其军事和体制的落后,1905年爆发资产阶级革命(虽被镇压),加速了帝制的危机,最终在1917年被二月革命推翻。</p><p class="ql-block"> 核心共性:三国都面临传统帝制衰落、西方列强冲击的外部压力,以及内部近代化转型的迫切需求,但日本通过改革成功崛起为列强,中俄则因体制僵化和改革不彻底,最终走向不同的命运(中国终结帝制,俄国随后爆发社会主义革命)。(请接下文)</p> <p class="ql-block">  四、1905年8月,日俄战争最终以日本惨胜而宣告结束,双方在美国的调停下,在美国的朴茨茅斯签订停战协议;而在日本的东京,日本战胜俄国后,其民族情绪高涨,而当时中国留日学生深受触动。也是在1905年的8月,孙中山等先进分子在日本东京整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团体,成立了中国同盟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纲领,这是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对推动辛亥革命意义重大。给两千多年的帝制社会带来新时代的曙光。可见当时的中国,一边是腐朽衰落的晚清帝制王朝已日薄西山而奄奄一息;另一边在当年日本的国土上,中国的先进分子如东方的朝阳,在此整合聚集,成立着埋葬旧帝制的革命团体同盟会,中国旧势力的衰亡和革命政党势力在蓬勃兴起,共同在演绎着中国的未来!</p><p class="ql-block"> 至此,我们一天驱车行走的旅顺各历史场景之旅,将告尾声,只见暮色中的旅顺口,潮水漫过斑驳的石砌码头,仿佛要将百年前的炮声与汽笛重新打捞上岸。岸边的老铁山灯塔仍在固执地闪烁,而它见证过的王朝更迭、战火硝烟,早已化作海浪里沉浮的碎影;而但当翌日的朝阳染红白玉山塔,那些被岁月尘封的故事,又会从青砖灰瓦间悄然苏醒,并会时刻警醒着我们;</p><p class="ql-block"> &lt;论语>曰:“行有余力,始而学文”,我想补充一点:行有余力,请去探寻真实的历史,而“真实”是最重要的,它会颠覆我们头脑中被长期灌输的旧知,“史鉴使明智,博物使深沉”,它会给我们全新的启示!(全文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年5月26日抵达旅顺口)</p><p class="ql-block"> (本文创作于2025年7月3日)</p> <p class="ql-block">当我在苏军陵园里浏览时,恰好碰见一群俄罗斯人在中国导游陪同下进入陵园</p> <p class="ql-block">俄罗期人在陵园里拍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