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孔子展览馆

原天申

<p class="ql-block">  二零二五年五月四日,和淑蓉一起到贵阳孔学堂探访,其间参观了孔子展览馆的《斯文在兹》展览。</p><p class="ql-block"> ‌ ‌ 《斯文在兹》展览分为孔子的时代和孔子的一生两个部分,通过图、文、实物、多媒体和场景复原等多种手段,还原两千五百多年前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展现孔子伟大的一生,帮助观众理解儒家思想的发展轨迹,感悟孔子及儒家先贤的人格魅力、家国情怀和思想价值‌‌。</p><p class="ql-block"> 孔子的时代通过展示孔子的时代背景,帮助观众理解孔子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历史背景。孔子的一生详细介绍了孔子的生平事迹,通过实物、多媒体和场景复原等手段,还原孔子的生活场景和重要事件。</p><p class="ql-block"> 斯文在兹展览旨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人们对儒家思想的理解和认同感。展览通过多种展示手段,使观众能够全面了解孔子的生平和思想,感受儒家文化的深厚底蕴。</p> 孔子的时代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生活在春秋末期(公元前770年—前476年),这一时期以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礼崩乐坏为特征,而鲁国作为保存周礼较多的诸侯国,成为孔子思想形成的重要背景。‌</p><p class="ql-block"> 春秋末期,周天子权威衰落,诸侯国相互征伐,形成“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局面。鲁国虽为周公封地,保留较多周礼传统,但内部仍受“三桓”家族专权困扰。‌‌世卿世禄制逐渐瓦解,新兴士阶层崛起。孔子提出“克己复礼”主张,试图通过恢复周礼秩序解决时代困局。‌‌</p><p class="ql-block"> 鲁国因周公旦的封国地位,成为周代礼乐文化的中心,为孔子研习和传播礼制提供了土壤。‌‌鲁国“尊儒重教”的传统促使孔子开创私学,践行“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p><p class="ql-block"> 面对动荡,孔子以“仁”为核心构建伦理体系,强调“为政以德”,其学说成为后世儒家思想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p> 孔子的一生 <p class="ql-block">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父叔梁纥,母颜氏。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精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 孔子三岁丧父,家道中落,早年做过管粮仓、管放牧的小官。他“少好礼”,自幼熟悉传统礼制,青年时便以广博的礼乐知识闻名于鲁,从事儒者之业,以办理丧祭之礼为生。中年聚徒讲学,从事教育活动。年五十,曾一度担任鲁国的司寇,摄行相职,积极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不久因与当政者政见不合而弃官去鲁,偕弟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思想学说,终未见用。晚年回到鲁国,致力教育事业,整理《诗》《书》,删修《春秋》,以传述六艺为终身志业。</p><p class="ql-block"> 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修订六经。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长久。他的“仁”与“礼”成为国家施政和个人自我修养的重要准则;“有教无类”的平民教育思想使华夏文明得以无限传承;对古代文献的系统整理,不仅寄予了自己的理想,更使得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具有了深广的内涵。</p> 展览馆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