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第一次坐绿皮火车是在五十三年前的四月,火车站地点在广州红云路,那是广州早期的火车站,当时火车站的条件很简陋的,不久后就搬迁到如今的广州火车站了。当年我是坐硬座经历18小时左右到武昌上学报到,毕业五十年后再次坐上绿皮火车回武汉母校,目的是想找回当年的感觉,可一切都不一样了……。</p> <p class="ql-block">毕业五十周年同学再聚 不容易了,由于各种原因这次能走在一起的同学广东4人、武汉2人,还有在上海的两位同学一共是8人。就算人少可武汉的张、袁两位同学,亲手将“欢迎港机系72级同学毕业50周年回母校省亲”的大横幅高高地悬挂在图书馆门前,在校园里显得那样夺目!</p> <p class="ql-block">欢迎校友回家,好暖心啊!</p> <p class="ql-block">就这六位当年的帅小伙、美姑娘们虽已体态发福,可精神头不减。</p> <p class="ql-block">上学时天天走的梧桐树道,记得梧桐树入秋时地上铺满了金黄的落叶,而春天来临时却是花絮满天飞,天长日久如今的梧桐树已长得遮天蔽日了。</p> <p class="ql-block">我们上学时梧桐树道旁是一大片菜地,如今已是多色彩的运动场。</p> <p class="ql-block">大礼堂上那枚红五星依然高挂,现在没有了礼堂的功能,成了学生活动中心。</p> <p class="ql-block">在校读书期间我们没有星期天只有星期七,每天都是宿舍、教室、图书馆、食堂四点一线,学习刻苦努力是我们的生活写照,如今图书馆搬迁了,原来的学生宿舍拆了,校园已是物是人非了,当年庞大的教学大楼依然耸立。</p> <p class="ql-block">教学大楼前留个影</p> <p class="ql-block">读书时上、下课都是从身后这个门进出的,身边这位当年是班上同学,到如今已牵手49年了。</p> <p class="ql-block">这片荷塘现在是校园一道风景线,老同学们在这里畅谈往日时光。</p> <p class="ql-block">母校的门面变了,原来交通部部属的“武汉水运工程学院”,经过时间两次校名变更和其他院校合并现在叫“武汉理工大学”,我们就读的“港口起重运输机械系”,现在也更名为“交通与物流工程学院”。半个世纪过去了,眼前这一切让我既清晰又有点模糊了。</p> <p class="ql-block">没想到这次能见到了刘老师、翁老师,刘老师与我有过一段工作交往,两位老师都过了80高龄但神青气爽, 如今过着悠闲自在的退休生活,真好!</p> <p class="ql-block">五十年后再聚让人感慨,我们重新回到这个久违的熟悉又陌生地方,仿佛又把我们带回那段“我们是水运人”的时光,物是人非再见是老年!我们嘴角挂着笑痕,感动依旧,畅享此刻欢聚!</p> <p class="ql-block">武汉同学为我们举行了丰富欢迎午宴,梁同学虽然身体欠佳,坚持让夫人孩子陪同来见老同学,真情可见。</p> <p class="ql-block">武汉的热干面、豆皮是我们忘不了的美食,一到武昌就急不可待的吃上一口。</p> <p class="ql-block">青山江滩漫步</p> <p class="ql-block">游东湖登磨山楚天台山,我们登不了太高算到此地打卡。</p> <p class="ql-block">“楚粹”,其中“编钟”是武汉的文化名片,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没有聆听到这古乐楚萃。</p> <p class="ql-block">16日上午,从上海来的陈、邹两位同学与我们在嘉兴汇合,毕业五十年8人聚会终于集齐,加上两位家属此行共有10人。晚餐由陈、邹同学宴请,在带来的茅台酒香中共同举杯——致53年前的青春!致同学情谊永在!</p> <p class="ql-block">嘉兴南湖红船,作为中国革命的重要象征,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它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摇篮,更是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发源地。由于参观红船需提前预约,很遗憾我们没有预约故失去了机会。</p> <p class="ql-block">就在红船启航地留个影吧。</p> <p class="ql-block">遇见路上行人,说我们是姐妹,象吗?几十年同学情不是姐妹胜似姐妹吧。</p> <p class="ql-block">这天正好遇上南湖江面上烟雨迷雾,游船悠悠,远山朦胧近处长廊曲径通幽,这不就是一幅江南美景吗?</p> <p class="ql-block">乌镇景区前有一组雕像,反映出了水乡原住民的生活日常,好一幅人间烟火图!</p> <p class="ql-block">乌镇,早就想来看看了。文人墨客笔下的乌镇:古桥古巷有人家,黛瓦青墙映晚霞,柔撸声中春水绿,轻歌一曲向天涯。多美的诗句!眼前一艘乌篷船从石桥缓缓驶过,荡起层层涟漪,就差掌撸人的轻歌一曲了。</p> <p class="ql-block">穿越古巷,走在泛着岁月光泽的石板路,听导游讲述古镇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古镇的柔麻织布很有特色,在一处悬挂在高高竹竿上的各种图案柔麻布迎风飘逸,非常有动感,游客纷纷拍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以古朴建筑为背景,留下两张开心的集体照片很珍贵。</p> <p class="ql-block">西塘古镇</p> <p class="ql-block">到过乌镇再来到西塘,有一种感觉就是西塘多了一份宁静,如果说乌镇古屋多为黛瓦青墙,而西塘则是白墙黑瓦,更像一幅淡雅的水墨画,不知对不对。</p> <p class="ql-block">三位美女同学 ,虽年过七旬可优润尚存。</p> <p class="ql-block">西塘偶遇北方一所矿业大学毕业三十年相聚的小辈门,看到我们这些毕业五十年相聚的长辈,在此相遇也算有缘分,留下一张合影。</p> <p class="ql-block">游玩江南水乡,下一站 绍兴进发</p> <p class="ql-block">绍兴沈园。 沈园是必游景点,其因陆游与唐婉的爱情故事而闻名。据载,两人青梅竹马成婚,后因母亲的压力分离。绍兴二十一年两人邂逅于沈园,陆游回忆往事感慨怅然,题《钗头凤》于壁间,表示思念。唐婉见而和之,情意凄绝,不久抑郁而逝。</p> <p class="ql-block">历史久远壁上《衩头凤》词仍可见,我在网上查了一下看得更明了,但还是不如壁上的词有沧桑感。</p> <p class="ql-block">绍兴鲁迅故里是必去的景点,包括鲁迅祖居、鲁迅纪念馆、百草园、三味书屋。那天虽不是节假日,来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 </p> <p class="ql-block">鲁迅的《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是我们那个年代中学生的记忆,可眼前的百草园已难寻旧迹了。看着故居中的这片园子,空着的土垄不知要撒上什么种子,我想不会是百草。这次没有去参观旁边的三味书屋I</p> <p class="ql-block">鲁迅故居墙上有一组赵延年先生的“画说鲁迅”版画展,赵延年先生生前是浙江美术学院教授,版画以简洁而苍劲的线条勾勒出鲁迅笔下的人物灵魂,饥荒中民众的挣扎,以黑白木刻诠释鲁迅精神。</p> <p class="ql-block">鲁迅纪念馆旁的孔乙己茴香豆铺子,不禁想起中学读过的鲁迅课文中的孔乙己,一盏黄酒就着茴香豆,嘴中絮絮念道:多乎哉不多也、多乎哉不多也……。现在好多店铺都打着“孔乙己”名号,可茴香豆绝不是孔乙己嘴中爵过的茴香豆哪个味道了。</p> <p class="ql-block">天一阁,宁波必游之地。据查天一阁建于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1561—1566年),是中国先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是国家一级博物馆,也是亚洲最古老的图书馆,保护书籍三、四百年而不腐。天一阁位于宁波市区,是宁波的文化历史名片。</p> <p class="ql-block">天一阁及其周围有着典型的江南庭院式园林</p> <p class="ql-block">导游在讲述天一阁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走在天一阁园中古巷,仿佛穿越时间隧道。</p> <p class="ql-block">宁波奉化溪口,是一代历史名人故居,在这里不知为什么没有什么拍照兴趣,所以照片很少。</p> <p class="ql-block">常在央视听到“阿拉宁波欢迎您”的广告词,我们在这里只是一个匆匆过客。</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宁波市区作短暂停留 ,去寻找“宁波汤圆”,好在遇上两位美媚,说明来意美媚热心带路,来到一家叫“缸鸭狗”的店铺,店铺是专卖汤圆,就不明白了店铺名和汤圆名不副实啊!买了几种不同味道的汤圆尝尝,囫囵吞枣般的吞下去,也没吃出有什么不同,也许我们的愿望太迫切,有点傻吧!</p> <p class="ql-block">四天的嘉兴乌镇、西塘、绍兴、宁波奉化溪口旅游在欢乐、疲劳中结束了,武汉同学回家了,四位老广和两位住上海的同学继续下一站—上海。宁波高铁站前留个影。</p> <p class="ql-block">李忠莲同学是四川人,大学毕业分配到了上海工作,今天和女儿来与老同学相见,一桌丰盛的上海本帮菜让我们感受到了小李的盛情,谢谢了!</p> <p class="ql-block">最早去上海是五十多年到上海港区实习,周末会去外滩、南京路、城隍庙逛逛,那个年代物资不丰富,可有全国保上海的说法,所以上海人一直都有优越感。在港区实习别看到哪些女工上班时工作服脏兮兮的,可一下班就会换上漂亮衣服,一头卷发挽着手提包,登着皮鞋噔噔地走出港区大门,很洋气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南京路、外滩边上昂首阔步, 我们仍有青春意气风发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雪糕,童年的记忆有甜甜牛奶味,后来又有水果味的,让小孩嘴馋得很。今天象孩提时候一样,我们又体会到了那股沁人心扉的清凉,可是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啊!</p> <p class="ql-block"> 人生的改变需要际遇,我们都赶上了这个机会。五十三年前的四月我们以“工农兵大学生”的身份跨入武汉水运工程学院的大门,我们是95万工农兵大学生中的一份子,多幸运啊!我们珍惜不易努力学习,收获了知识和技能,我和另几对同学还收获了爱情,后来的人生路虽各有不同,但都平稳 、踏实地走过来了。毕业五十年的五月我们再次在母校相聚,经过半个世纪的洗礼我们已不年轻了。老同学聚在一起,同看韶华渐远,同感岁月留痕 ,说着那些曾经的点点滴滴,更感恩那段美好的青春岁月!离别总是难免,别离时互道一声:同学,各自保重!岁月不老,情谊永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