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观世界——六一思想引导

佳和人力资源部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关于教育</h1> <b>一、不同国家的教育</b><br> 不同国家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各具特色,这些方式往往深受其文化背景、历史传统和社会价值观的影响,同时也是不同文化的延续与体现。<div><br><b>美国</b><br> 独立性培养:美国人十分重视人的独立性和自力更生精神,从婴儿1岁半起就开始培养其自我服务技能,如系鞋带、穿衣服等,以增强婴幼儿的独立性和成功感。</div><div><br> 鼓励阅读:美国千方百计鼓励孩子读书,养成阅读习惯。同时,引导“天才儿童”充分发挥他们的发散思维。</div><div><br> 社会实践:注重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如写社会调查报告,并寻找社会弊病,提出解决方法。</div> <b>英国</b><br> 社区服务:英国政府很重视5岁以下孩子的学前早期教育,为有孩子的家庭提供了很多服务,如社区儿童中心的活动等。<div><br> 艺术培养:虽然未像法国那样明确提出重视艺术教育,但英国的教育体系中也包含了对孩子艺术兴趣和才能的培养。</div> <b>日本</b><br> 生存能力:日本家庭和社会一致认为孩子不能娇生惯养,必须培养他们的生存能力。这包括“不怕冷,多运动”的思想,以及“自己的事自己做,不要给别人添麻烦”的意识。<div><br> 礼仪与感恩:日本教育特别重视礼仪和感恩,孩子们从小就被教导要见面先打招呼,受到帮助必须道谢,给别人添麻烦一定要道歉。</div><div><br> 集体活动:孩子们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经常参与集体活动,比如运动会、文化节等,培养了他们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div> <b>德国</b><br> 自由成长:在德国,孩子的天性是玩耍,应该做符合他们天性的事情,而不是违背成长规律。德国的小学里,成绩优秀的学生不会受到特别关注,老师们的重点是帮助中下等学生提高成绩。<div><br> 鼓励争辩:德国人认为“两代人之间的争辩,对于下一代来说,是走向成人之路的重要一步”,因此鼓励孩子就某件事与父母争辩,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div>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孩子的价值观、道德习惯和学习能力的过程,教育带来的收获远比物质更重要!<br> 芬兰教育告诉我们,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第一名”,而是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在这里,没有所谓的“差生”,只有尚未被发现的天才。这种尊重、包容、充满爱的教育理念,或许正是我们需要学习的。 <br>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芬兰的“现象式教学”。这是一种跨学科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知识。 例如,在学习“欧洲”这个主题时,学生们不仅要学习地理和历史知识,还要研究欧洲的气候、文化、经济等。他们可能会设计旅游路线,制作美食地图,甚至模拟欧盟会议。这种学习方式让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br> 关于孩子方面的问题:父母与孩子之间不仅是亲人关系,更是平等的朋友关系。释放孩子爱玩的天性,尊重孩子独立的生命,降低对孩子的要求,不让孩子背负父母的意愿、束缚和压力,让孩子有愉快的童年。<br> 根据孩子个人爱好和意愿报兴趣班,不允许违背孩子兴趣强行要求。学习兴趣的培养,不单以成绩为导向评价和教育孩子的未来,更不允许成绩不好时批评、打骂。鼓励孩子只要达到一定的指标就行,多肯定和引导孩子。 《致孩子》是纪伯伦的一首散文诗,表达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深刻关系。以下是这首诗的全文内容:<br> <b>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个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怀着快乐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中弯曲吧,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也爱无比稳定的弓。</b> 纪伯伦通过这首诗强调了孩子的独立性和父母的角色。父母应该给予孩子爱和支持,而不是试图控制他们的思想和生活。生命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父母和孩子都在这个过程中成长和变化。<br> 纪伯伦的诗提醒我们,尊重和理解孩子的独立性是父母的责任,这样才能帮助他们在未来的道路上飞得更高更远。<br>接受孩子的平庸,我们的孩子在父母眼中都是最好的。不在学习上给予过多的压力,多多引导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充分挖掘孩子的潜能和特长,让孩子有充分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他们释放自己的能量。<br> 能力的培养,尊重孩子自身的能力,多锻炼和经历,成年以后的路要自己决定,家庭是支持的后盾,而不是庇佑的温室。<br> 思维习惯的培养,教给他们做人做事的道理,注重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具有生存和创造的能力。让他们学会如何面对生活和生命,怎样个性、自由地活自己,懂得热爱生活,勇敢地活好自己独立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