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介绍】</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块天然玛瑙紫玉,在红黄粉灰白如云霞雕饰的玛瑙玉芽中,露出了半张玉人脸,微笑着,带着丝丝玉纹,似欲与你对话,充满情意!</p><p class="ql-block"> 而在半张脸的旁边,却是满布玛瑙纹理,繁花似锦,婉若天作!</p><p class="ql-block"> 这不就是情与理相融的自然界的神作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状态】自然天成</p><p class="ql-block">【产地】新疆</p><p class="ql-block">【重量】52公斤</p><p class="ql-block">【尺寸】34*35*40㎝</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天启: 情理相融,三才共济,世界大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理”:指天理、法则、规律、正义、公理、理性。它是普遍、客观、稳定的准则,是维系秩序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情”:指人情、情感、仁爱、同理心、关怀、人性。它是内在、主观、温暖的联结,是激发活力的源泉。</p><p class="ql-block"> “相融”:并非简单的并列或调和,而是深层次的交融、渗透与统一。意味着行事既遵循客观规律和普遍正义(理),又饱含人文关怀和情感温度(情),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天、地、人”三才角度解析:</p><p class="ql-block">1. “天”之维度:天理昭彰,情理同源</p><p class="ql-block"> 天理即自然规律与宇宙法则: “天”代表宇宙运行的规律、最高的道。这个“理”是客观存在的,如四季更替、万物生灭的法则。它是世界运行的基础秩序。</p><p class="ql-block"> 情理同源于“天”:“情”并非无根之水。在中华文化中,人的仁爱之心(“情”的核心)被认为是“天”所赋予的本性(如孟子“性善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等天然情感,本身就是“天理”在人心的体现。</p><p class="ql-block"> 相融于天:最高的和谐(大同)需要符合“天理”。这要求人类的制度、行为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和普遍公理(理)。但同时,这种遵循不是冷酷无情的机械服从。对“天”的敬畏、对生命奇迹的赞叹、对万物一体的感悟(情),都促使人类以更负责任、更具关怀的态度去实践“天理”。真正的“天理”本身就蕴含着对生命的尊重(情)。</p><p class="ql-block"> 促进大同:当人类共同认识到并尊重宇宙运行的根本法则(理),并怀着对自然、对生命的敬畏与热爱之情(情)去行动时,就能在可持续发展、生态保护、尊重生命等全球议题上达成共识,形成维护地球家园(世界和谐的基础)的共同行动准则。这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深层和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 “地”之维度:厚德载物,情理共育</p><p class="ql-block"> 地之承载与滋养:“地”象征承载万物、提供生存基础的现实世界,包括社会结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具体实践。它是“理”与“情”得以生长、实践的土壤。</p><p class="ql-block"> 理在“地”的体现: 在社会层面,“理”体现为法律、制度、规则、契约、社会公义。它们如同大地的框架,规范行为,保障基本秩序,维护公平正义。</p><p class="ql-block"> 情在“地”的滋养: “情”在具体的社会生活中体现为仁爱、互助、宽容、礼仪、风俗、乡情、文化认同。它如同滋养万物的水土,使社会充满温暖、凝聚力和归属感。文化传统、伦理道德是“情”的重要载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相融于地:</p><p class="ql-block"> 制度需有温度:法律规则(理)的制定和执行,必须考虑人情世故、社会实际、人文关怀(情)。冰冷的律条若缺乏对个体处境的理解和对弱势的关怀,会失去民心,制造对立。好的制度是“情”“理”平衡的产物。</p><p class="ql-block"> 人情不逾规矩: 情感的表达、关系的处理(情),不能违背基本的社会公义和法律底线(理)。徇私枉法、以情害理会破坏公平,损害社会根基。人情应在公理的框架内流动。</p><p class="ql-block"> 教化是桥梁: “地”的维度强调通过教育、文化熏陶、社会实践(教化),将普遍的“理”(如仁义礼智信)内化为个体的道德情感(情),同时也将美好的情感(如孝悌、友爱)升华为自觉遵循的社会规范(理)。</p><p class="ql-block"> 促进大同: 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只有将维护公平正义的刚性规则(理)与促进包容关怀的柔性力量(情)有机结合,才能构建既稳定有序又充满温情活力的社会。不同文化、民族、国家之间,既需要基于普遍理性和共同规则(理)的对话与合作(如国际法、共同价值观),也需要通过文化交流、相互理解、培养共情(情)来消除隔阂、增进信任。这种“地”层面的情理相融,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 “人”之维度:修身明德,情理合一</p><p class="ql-block"> 人为天地之心:“人”是连接天地的核心,是实践“情理相融”的主体。个体的修养、认知和行动是实现和谐的根本。</p><p class="ql-block"> 内在修养:个人需通过“修身”,达到“情理合一”的境界:</p><p class="ql-block"> 明理:认知天道规律(天理),理解社会规范(地理),培养理性思维,追求真理与正义。</p><p class="ql-block"> 养情:涵养仁爱之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四端),培养健康丰富的情感,提升道德情操和共情能力。</p><p class="ql-block"> 合一: 在内心实现“情”与“理”的统一。不是压抑情感服从教条,也不是放纵情感无视理性。而是让理性(明辨是非)引导情感的方向,让情感(仁爱关怀)赋予理性以温度和实践的动力。王阳明的“致良知”即强调在具体情境中,将天理(良知)与真诚的情感(诚意)自然合一地发用出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总结:情理相融,三才共济,达致大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最终目标——世界和谐大同: 当人类普遍认识到天理人情本为一体(天),在具体的社会制度和国际交往中贯彻情理交融的原则(地),并由内而外地实践情理合一的个体修养(人)时,就能逐步消弭冲突、增进理解、促进合作。一个既遵循普遍公理、维护公平正义(理),又充满仁爱关怀、尊重多元文化(情)的世界秩序才有可能建立。这样的世界,才是真正的“和谐大同”——它不是消除差异的整齐划一,而是在尊重天理、厚载万物、以人为本的前提下,让多元主体在“情理相融”的普世价值指引下,共生共荣、美美与共的和谐状态。天地人三才,在情理相融的实践中达成共振,共同指向并最终实现世界和谐大同的理想。</p> <p class="ql-block">感谢大家的观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