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五月的山城,本应细雨霏霏,但天公作美,湛蓝天幕如巨幅绸缎舒展,无一丝云翳侵扰,风携草木清香穿庭过户,体感温度恰似春酿般醇和。在渝北区的研修大厅里,最后一场励耕计划教师培训(第二期)活动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来自全国各地的百余位教育工作者齐聚一堂,带着对教育事业的热忱与期待,共同探讨心理健康教育的地方特色和创新路径,分享和总结了不同区域优秀的心育工作的设计规划和思想蓝图。</p> 经验互鉴,启迪共进 <p class="ql-block"> 5月29日上午王伟虹研究员以问题为导向分小组新思路开展研讨活动,这种问题导向的协同共创工作坊给大家提供方向和思路,活动伊始,王老师采用“异质分组法”,将不同学段、不同区域的教师混合编组,形成多个研讨小组。各组围绕“心理健康活动设计与实施中的困难和问题”这一主题,结合学校实际,重点探讨了以下核心议题:</p><p class="ql-block"> 家校协同困境:如何有效调动家长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p><p class="ql-block"> 资源匮乏问题:偏远地区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短缺如何突破?</p><p class="ql-block"> 活动实效性不足:如何提升心理健康活动的吸引力与实效性?</p><p class="ql-block"> 特殊学生干预:针对留守儿童、学业压力过大等特殊群体的心理辅导如何更具针对性?</p> <p class="ql-block"> 各小组集思广益,结合自身经验,展开了热烈讨论。例如,某偏远地区学校分享了“心理微课+线上互动”的创新模式,有效解决了偏远地区资源不足的问题;部分城区学校则介绍了“5·25心育节活动”的成功经验,通过开展“5·25心理游园会活动”显著提升了教师和学生的参与度。</p> 沉浸体验,范式突破 <p class="ql-block">沉浸式破冰:<span style="font-size:15px;">具身认知理论下的身心唤醒</span></p><p class="ql-block"> 5月29日下午活动伊始,赵淑兰老师运用"渐进式引导技术",通过三阶放松训练重塑学员认知状态:</p><p class="ql-block">1.身体扫描:通过语音引导学员觉察身体感受,建立身心连接</p><p class="ql-block">2.正念呼吸:聚焦呼吸节律,实现情绪平复与注意力聚焦</p><p class="ql-block">3.意象对话:创设"自由心灵"意象场景,激活创造性思维</p><p class="ql-block"> 这一过程有效调动学员的具身认知体验,使后续研讨突破传统思维定式,为深度研讨奠定基础。</p> <p class="ql-block"> 在集体研讨环节,王老师引导学员从具体案例中提炼规律,突破范式,分析了心育设计与实施的实践经验:</p><p class="ql-block">课程化设计: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科教学,设计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心理健康课程体系。</p><p class="ql-block">活动多样化:通过心理剧、团体辅导、沙盘游戏等形式,增强活动的趣味性和参与度。</p><p class="ql-block">本土化创新:结合地方文化特色,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 </p><p class="ql-block"> 总结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的三大核心原则:</p><p class="ql-block">科学性原则:活动设计要基于心理学理论,确保科学性和专业性。</p><p class="ql-block">适切性原则:活动内容要贴近学生实际需求,因地因时制宜。</p><p class="ql-block">生成性原则:活动设计要留有空间,注重动态调整与持续优化。</p><p class="ql-block"> 学员分别从四大关键角色视角审视团体辅导:</p><p class="ql-block">1. 专职心理教师视角:聚焦专业伦理与干预技术边界</p><p class="ql-block">2. 学科教师视角:探索心理辅导与学科教学的融合点</p><p class="ql-block">3. 教研员视角:构建区域性团辅效果评估指标体系</p><p class="ql-block">4. 行政管理者视角:优化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配置策略</p><p class="ql-block"> 这些经验分享不仅为与会教师提供了可借鉴的实施路径,也为后续多维度实践奠定了基础。</p> 实践总结,成果展示 <p class="ql-block"> 在5月30日的今天,来自六个班级的九项优秀成果展示了学员们精心设计的地方文化特色心理健康教育方案和心育工作设计规划,这些规划方案不仅体现了对地方文化的深刻理解,还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为心理健康教育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实践价值。首都师范大学的梁佩鹏教授对这些分享成果进行了深入点评,从问题解决导向和成果导向的角度,充分肯定了这些设计的创新性和实践意义。方案的亮点与特色体现在:</p><p class="ql-block">1.地方文化与心理教育的深度融合</p><p class="ql-block">2.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实践</p><p class="ql-block">3.问题解决导向的设计理念</p><p class="ql-block">4.成果导向的实践价值</p> <p class="ql-block"> 仲夏的重庆,嘉陵江畔翻涌着教育创新的思潮。在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的倾力支持下,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统筹策划的全国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圆满落幕。这场跨越地域的学术盛会,汇聚了31个省市的教育先锋,在专家智库引领下,以"医校家社协同育人"为核心,通过理论建构、案例剖析与路径创新,为新时代心理健康教育开辟了多维实践范式。</p> <p class="ql-block"> 这场教育求索之旅,恰似嘉陵江与长江的激荡交汇——公益资金的源头活水、专家学者的智慧浪花、执行团队的精诚细流,共同奔涌成滋养心灵的教育长河。谨此致敬所有教育燃灯者:是你们的智慧与汗水,让心理健康教育从理念走向行动,从孤岛连成大陆。这份跨越山海的教育情怀,将为中国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永恒的生命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