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魏金龙(1880—1911),幼名登龙,字震霄,福建省福州府连江县(今属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人,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家、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他的一生,虽短暂却如璀璨流星,划过黑暗的夜空,照亮了民族觉醒的道路。</p><p class="ql-block"> 贫寒磨砺,武艺初成</p><p class="ql-block"> 魏金龙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家境的贫寒让他失去了接受系统教育的机会。</p><p class="ql-block"> 然而,命运的困厄并未消磨他的意志,反而铸就了他刚毅果敢、疾恶如仇的性格。少年时期的他,对世间不公现象有着敏锐的洞察与抗争精神。</p><p class="ql-block"> 在田间辛勤劳作之余,魏金龙醉心于传统武术。他每日闻鸡起舞,勤练拳法与枪械技艺。凭借着过人的天赋和不懈的努力,他很快在乡里崭露头角,尤以射击精准闻名。</p><p class="ql-block"> 乡邻们常惊叹他的枪法“登龙神枪,无一虚发”,这手绝技也为他日后投身革命埋下了伏笔。</p><p class="ql-block"> 忧国忧民,投身革命</p><p class="ql-block"> 清末的中国,列强环伺,满清腐朽,民族危机空前深重。虽身处乡野,魏金龙却时刻心系国家命运。</p><p class="ql-block"> 每闻清廷割地赔款、列强欺压百姓的消息,他都会捶胸顿足,怒斥腐败。在与乡民的交流中,变革之志在他心中逐渐萌生,他立志以武力改变国家命运。</p><p class="ql-block"> 彼时,南方各地秘密会社兴起,光复会等革命组织暗中联络志士。魏金龙早年受广福会影响,接触到反清思想。</p><p class="ql-block"> 光绪三十四年(1908 年),他毅然加入光复会,后经同乡党人引荐,正式成为中国同盟会会员。</p><p class="ql-block"> 加入同盟会后,魏金龙凭借高超武艺,在联络会党、民众方面展现出卓越能力。他在拳术交流中备受推崇,更以严明纪律与无私品格赢得同仁敬重。</p><p class="ql-block"> 同仁卓秋元、林西惠、陈清畴等常与他探讨技击与革命之道,称赞他为“武中豪杰,心中志士”。</p><p class="ql-block"> 魏金龙深知武术不仅是强身之术,更是救国之基,他曾言:“武艺精熟,方能披坚执锐;意志坚定,可破强敌之胆。”</p><p class="ql-block"> 在此期间,他利用农闲时间秘密组织乡民习武,暗中训练游击队员,为可能到来的起义积蓄力量。</p><p class="ql-block"> 誓师广州,勇担重任</p><p class="ql-block"> 1911 年初,同盟会筹划广州起义的消息传来,魏金龙热血沸腾。他与同盟会闽籍成员卓秋元、陈清畴等人秘密会商,决定摒弃乡土宗族之见,以“复兴中华”为最高信念。</p><p class="ql-block"> 在临行前的誓师会上,他慷慨陈词:“我辈生于乱世,当以热血荐轩辕!苟利国家,虽死无憾!”</p><p class="ql-block"> 随即,他变卖家产购置军械,率众由马尾港乘船,经香港转赴广州,投身革命洪流。</p><p class="ql-block"> 起义前夕,黄兴、赵声等革命领袖亲自主持军事会议,制定作战计划。魏金龙凭借其卓越的军事素养和战斗能力,被编入黄兴直接指挥的第一路先锋队,负责攻打两广总督署。</p><p class="ql-block"> 据史料记载,这支队伍由各省武艺高强者组成,而魏金龙因其枪法精准与实战经验丰富,被赋予重要任务,掩护主力突入督署、狙击清兵狙击手。</p><p class="ql-block"> 他临危受命,带领十余名敢死队员提前潜入城中,勘察地形、绘制路线图,为起义提供了关键情报。</p><p class="ql-block"> 浴血奋战,壮烈牺牲</p><p class="ql-block"> 1911 年 4 月 27 日(农历三月二十九日),广州起义爆发。上午,黄兴率队进攻督署,魏金龙作为先锋队列成员,手持双枪,如猛虎下山般猛烈射击守军。</p><p class="ql-block"> 他身形矫健,时而伏地翻滚射击,时而跃上屋脊狙击,一时间清兵火力被压制。然而,清军凭借城防优势展开疯狂反扑,革命军被迫转入巷战。</p><p class="ql-block"> 据亲历者回忆,魏金龙在督署东辕门不幸中弹左肩,但他以惊人毅力撕下衣襟裹伤,继续奋勇冲锋。</p><p class="ql-block"> 在撤退途中,他发现数名战友被困,毫不犹豫地冒险折返指挥突围,用精准枪法击毙清兵数人,为战友争取到生机。</p><p class="ql-block"> 下午五时半,起义军撤至军械局,与清军展开最后决战。魏金龙率部据守大门,以寡击众,连续击毙十余名清兵。</p><p class="ql-block"> 子弹耗尽后,他抽出随身短刀,与敌人展开殊死肉搏。</p><p class="ql-block"> 史料记载其最后身影:“身中十余创,手握断刀,屹立如山,犹厉声叱敌。”最终,寡不敌众的他被清军乱刀刺死,年仅 31 岁。</p><p class="ql-block"> 起义失败次日,当地百姓冒险收敛烈士遗体,发现魏金龙全身布满刀伤箭矢,胸前挂有一枚染血的自制铁质徽章,上刻“天下为公”四字,这是他革命信念的坚定象征。</p><p class="ql-block"> 精神传承,永垂不朽</p><p class="ql-block"> 魏金龙牺牲后,他的母亲悲痛欲绝,却强忍泪水告诫族人:“我儿死得其所,切勿以私泣废国家大事!”</p><p class="ql-block"> 他的妻子李氏忍痛抚养幼子,将魏金龙遗留的武学典籍与革命文献整理成册,藏于地窖免遭清廷查抄。多年后,她临终前感叹:“金龙一生为国,未享清福。然吾儿知父志否?此即不朽也!”</p><p class="ql-block"> 魏金龙的革命精神深刻影响了后人。其族侄魏鸿逵在其事迹感召下,投身抗日战争,后成为著名将领;曾跟随他习武的村民自发组建“金龙社”,在抗战时期掩护地下党人传递情报。</p><p class="ql-block"> 1950 年代,当地政府修葺其故居时,发现一面残破旗帜,上书“震霄不朽”四字,或为战友所赠。</p><p class="ql-block"> 如今,连江县设立“金龙纪念馆”,陈列其遗物与事迹,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其事迹被纳入中小学乡土教材,激励着新时代青年。</p><p class="ql-block"> 魏金龙的一生,是底层民众在民族危亡中觉醒的缩影。他的牺牲不仅是个人的悲壮,更是近代中国觉醒的先声。</p><p class="ql-block"> 在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像他这样出身寒微的武人占据相当比例,他们的行动揭示了晚清社会阶层对革命的普遍支持。</p><p class="ql-block"> 正如孙中山所言:“革命事业,非一人之功也。无数烈士以血肉铸就共和基石,其精神当永垂不朽!”</p><p class="ql-block"> 魏金龙以生命诠释了“天下为公”的理想,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永不褪色的丰碑。</p><p class="ql-block">参考文献</p><p class="ql-block">1 《广州起义史料汇编》,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p><p class="ql-block">2 《连江县志·人物卷》,中国文史出版社,2000年</p><p class="ql-block">3 邹鲁《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商务印书馆,1914年</p><p class="ql-block">4 散佚族谱《金龙公遗事》,连江魏氏家族藏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