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友华丨第五十二章林树菁:一林大树育菁华(这块土地的灵魂2拾柒单元、陈景润与三明的后续情缘

邓友华

<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在这部百年大戏里,前辈学者型老师林树菁先生,就是其中两幕的主角。</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吕玉秀校长力荐我去采访林树菁老师</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我与林树菁老师的相知相识,让我感叹上苍的安排。</b></p><p class="ql-block"><b> 我想给宋力的《铸梦》写书评想了三年多了,到2018年5月22日终于开写。次日一早看到杨丽发来的文章,才想到这天是陈景润诞辰85 周年!既然我和陈景润有这么深的缘分,我把书评放上美篇后就尾首相衔将《这块土地的灵魂》整本书稿从头开始逐章放上美篇。</b></p><p class="ql-block"><b> 6月9日,我开始想写更名故事和由昆,在想怎么和吕校长沟通,是打电话还是在微信上留言,心里有涌动着那些本来想往后记上写的思绪,但还是没写。到晚上快20点时打电话给吕校长,没人接,过一会就断线了。</b></p><p class="ql-block"><b> 我当晚就开始做由昆的功课,次日上午接着做。材料看的感觉都差不多了,整个情况有点了解,也已经想到应该在2013年来参加陈景润文化周活动,从上台到按下球启动活动之间套进去。</b></p><p class="ql-block"><b> 我在忙这些时手机响,拿起来看是没显示名字的,我以为是陌生电话,还是蛮接了,结果手机里传出的是吕校长的声音,说:"我是吕老师。"</b></p><p class="ql-block"><b> 我很高兴,说,"你是吕校长?!"</b></p><p class="ql-block"><b> 她说:"昨晚几个姐妹在一起不方便接电话。后面要打过来又太迟了。你上次是说想采写学校更名的故事?"</b></p><p class="ql-block"><b> 我说:"是啊,你说要先问过由昆一下,我后面就先去弄美篇了。现在美篇已经弄差不多了,要来补写陈景润实验小学这一单元。我的书是从去查档开篇,到百年校庆结束,因为开篇比较精彩,后面结尾的高潮也要镇得住,所以我就想放在实小的百年校庆上结尾。百年校庆是这块土地上真实发生过的事情,而且场面那么大。因为要做结尾,就份量要足够大,我当时就写了两篇,觉得还不够多,所以我就再写了宋力那本书,现在还要写更名的故事。其实,我是觉得,陈景润不仅仅是实小和一中的骄傲,也是三明的一块叫得响的文化品牌,而在陈景润这个文化品牌的树立中,有两个人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是由昆,一个是你。"</b></p><p class="ql-block"><b> 她说:"上次有跟由昆讲,还选发了一些你的文章给她看,她看了很高兴。我可以再跟她说一下。你可以跟她微信联系,我跟她们都有微信联系的。"</b></p><p class="ql-block"><b> 我说:"我这次做美篇,就是想做给由昆看的。你可以先转发给她看看。因我昨天打你电话没接,我后面去上网查由昆的资料,网上的资料也很多,采访不到也够写了,当然能采访到第一手的写起来会更好看。还有就是,我也想写你。"</b></p><p class="ql-block"><b> 吕校长说:"写我?会不会适合呀?"</b></p><p class="ql-block"><b> 我说:"学校更名就是在你任上实现的,怎么会不合适呢?"</b></p><p class="ql-block"><b> 她说:"我倒建议你要去找一个人。"</b></p><p class="ql-block"><b> 我问:"是谁?"</b></p><p class="ql-block"><b> 她说:"是林树菁。"</b></p> <p class="ql-block"><b>  我说:"哦,他我知道,是衍淼时期的教导主任,为陈景润的品牌做了很多工作,以前你们学校出的校本教材《陈景润的故事》,就是他组织编写的。"</b></p><p class="ql-block"><b> 她说:"主要是他胰腺癌手术刚做,如不早点去看,就怕你想看时看不到人了。"</b></p><p class="ql-block"><b> "好!我去看他!"</b></p><p class="ql-block"><b> 我们还聊起这本书的主题,就是从杨罗李朱一路下来的在师生间进行文化传代的地域文化性格,这个主题是地方政府也会支持的。</b></p><p class="ql-block"><b> 她说:"你上班的时候到学校来吧,我们在学校里聊一下。你什么时候有空?"</b></p><p class="ql-block"><b> 我说:"我手上的题目忙差不多了,都有空。"</b></p><p class="ql-block"><b> 她说:"我除了星期一要开几个会安排一周的工作,其他时期比较有空。"</b></p><p class="ql-block"><b> 我说:"那我星期二去。"</b></p><p class="ql-block"><b> 吕校长的电话让我很高兴,这事进入一个良好互动的阶段了。而且头脑里也涌出一些文思。有些是让人感动含泪的。因还没想好框架,便没往哪写。</b></p><p class="ql-block"><b> 我后面是再认真地接着看由昆的资料,有用的往文档上复制,还贴好后面的出处。头脑里有想是不是在今明两天把这篇写掉呢?又觉得放前面做第四十八章不对,后面吕校长的就不好写掉了,按道理是得先写吕校长的。而她说起林树菁,倒让我想到是可以将林树菁和吕校长像一对师生一样前后任为树陈景润品牌做工作。这么想过后,就有想由昆的先酝酿着,待林树菁和吕校长的写掉后再写。我还想把由昆这篇写得比宋力那篇更好一点呢,以谢更名之恩。</b></p><p class="ql-block"><b> 我6月12日上午去实小采访吕校长。我走到快到四楼时,她先一步从右侧过来去办公室,跟头一间办公室门口的马主任在讲话。我和他们先后握手。吕校长说:"你的书稿我整本都发给由昆和宋力两个人了。哦,你还没写完呢,是前面的。"</b></p><p class="ql-block"><b> 马主任说:"他发在微信上的我都有看,就是后面的跟陈景润关系不大。"</b></p><p class="ql-block"><b> 我说:"因档案材料太少,中间拐远了点,总体上是从查档开始到百年校庆结束。"</b></p><p class="ql-block"><b> 吕校长说:"马主任也是老校史哦!"</b></p><p class="ql-block"><b> 我说:"知道,我有空时还要找他补充些材料。"</b></p><p class="ql-block"><b> 随后,我就进了校长办公室。</b></p><p class="ql-block"><b> 她临时有上面来检查,采访过程中还有事情要处理。她说:"我星期一比较忙,所以讲星期二,想不到这天又有事。"</b></p><p class="ql-block"><b> 采访中还讲到林树菁。他编的校本教材《陈景润的故事》是在吕校长来这学校之后当主编主持时写的,林是主笔;对外的很多文章也是林写的,他收集了很多陈景润的资料。</b></p><p class="ql-block"><b> 采访结束前我问吕校长:"林树菁是住医院还是在家里?"</b></p><p class="ql-block"><b> 她说:"是医院。"</b></p><p class="ql-block"><b> 我问:"是我自己去还是?"</b></p><p class="ql-block"><b> 她问:"你有没有想去?"</b></p><p class="ql-block"><b> 我说:"从技术上说,他写的东西资料上都有,能用的都能用上去,不去看他也行;但从另一方面说,他是前辈,做了很多这方面的工作,应该去看他一下,以示尊敬。"</b></p><p class="ql-block"><b> 吕校长说:"那好,再安排。"</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病房里的采访</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6月15日,我一早就接到吕校长的微信留言:"早上,昨晚林主任的儿子回话,您今天可以去访谈他爸爸,我把林主任儿子的电话给您,您直接联系吧。林向晖老师138 0696 ****"</b></p><p class="ql-block"><b> 看到这则留言倒是先让我解开了一个疑问。就像方老师说的,林树菁专写陈景润,且都是他独立完成的,对于我来说,已经看过和钻研得很多很熟了;是在不久前头一次看到《时代三明》占四大版刊登的《"陈景润"在三明》的文章上,"林树菁"的署名前面还有个作者"林向晖"。那下我有点纳闷:这"林向晖"是何方神圣,能把名字排在林树菁的前面?我那会猜想的只是,应该是陈景润实验小学的后起之秀。到这下才明白,"林向晖"是林树菁先生的儿子,自然是有资格了!父爱如山,隐然可见。当今之世是盛行"二代"的时代,"官二代"、"富二代"、"星二代"多了去了,但在三明境域里文化界中这样的"二代",在我际遇中却头一次看到。或许是世人都喜欢往下传权力、财富和名声,有几个肯往下传吃力不讨好还惹事生非的文化呢?</b></p> <p class="ql-block"><b>  我刚好偏偏是那个喜欢文教世家的人,就对这次采访即刻充满了期待,但因时间尚早,我只得按捺住性情,等到7:30再打电话。不巧,两次都没人接。我只好再等着。</b></p><p class="ql-block"><b> 快8点时,向晖老师打过来,解释了情况,并说了医院楼层和房号,我便赶过去了。在我的记忆中,是比新圆伯当年所住楼层高一点。</b></p><p class="ql-block"><b> 老前辈林树菁老师躺在病床上,身下的床铺已升高了许多,处在一个半躺半靠的状态,方便采访时的对话。对于林树菁老前辈,我的印象最主要的是来自他文章和书中大多都有的1992年12月代表陈景润小学母校三明市实验小学去福州探望正在那疗养的陈景润时拍的照片。其中有林树菁形象的是陈景润与林树菁前辈的两人合影,还有一张就是集体合影,但林树菁前辈的形象大都是侧面。这两张照片在我做陈景润这题目的几年中,看过不下千百次,但我生性认书的本事有、认人的本事缺乏,所以我在其他场合有见过他,居然就没认出,只是在病房的采访时,一眼就觉得这下正面对着我的他,比照片中的他儒雅、俊秀和亲切得多了。</b></p><p class="ql-block"><b> 那下,刚好医院的医生来查房,林向晖老师向医生们解释,说有个作家来采访我爸爸,等采访完了我再去叫你们。医生们很善解人意,也就顺从家属的意愿了。那下我在一旁听了,也为他们对这次采访的重视而感动。</b></p> <p class="ql-block"><b>  本来,这次采访是礼节性的,我为了以示对前辈的尊敬,走个过场就可以了。但让我没有想到的是,林树菁前辈在开头时就说,他是方建国老师的同学,同一天分配到三明。那一刻我又像被神箭射中了一样!再加上他和我都是先后做陈景润这题目的学人,共同的语言就多了起来,相当于把话闸子给打开了。比如说,共同认识的档案馆的小魏人很好、是尤溪人;《陈景润与三明》书中某段文字很好等等。他还说起他八十年代初去找陈景润的经历。再后面,我对面一直在伺候着林树菁先生的林夫人陈琼老师,眼睛看着我采访时带着去此时正摊在病床棉被上的课本教材《陈景润的故事》封面上那次探望时陈景润抱着的学生照片说:"这学生就是黄宏的孩子。"然后说了她和黄宏的故事。这个采访就此发生了逆转。</b></p><p class="ql-block"><b> 本来,这个学校的更名故事线索众多,千回万转,让我莫衷一是,陈琼老师一语道破天机,一下子让我解开疑团豁然开朗,有纲举目张的感觉!从这拐点开始,再发现他们是教师之家,我一直想要寻觅的东西这下子就找到了,采访就从半小时走向两个小时,超过一个重症病人的忍受长度了。我知道我已经是很不礼貌了,但那下止不住上苍给予的安排。到后面时间过了11点,我结束了采访,并向林树菁先生道歉。</b></p> <h3><b>  林树菁前辈自始至终都是那么儒雅、宽厚、包容和配合的样子,也从头到尾都让我感觉到他是我生命历程中方老师第二的感觉。我此生坎坷,又追求高远,对这块土地上的百年沧桑故事十分明了,也对自己人生长路上谁有恩于我的点点滴滴铭记在心,就在那采访过程中,我已经知道他的价值了,他是老天爷派来和方建国老师一起帮助我的贵人!</b></h3> <h3><b>  从病房告辞时,我胸中鼓荡着满满的一腔文气!我已经决定,我不写林主任和吕校长两代前后任班子了,而是写林树菁这个教师之家在更名故事中的穿梭作用了。这是老天安排的这场采访给我的启示。惊鸿一瞥,就能浓缩他一生的灵魂姿态!</b></h3><h3><b> 我午睡后下午再去实小找向晖拿《队旗飘飘》的书。</b></h3><h3><b> 傍晚去下洋家吃饭,想到一些文句,就在手机上口述录音往微信上自己发给自己:"历史的如椽大笔,真的是很能书写传奇的。抗战胜利后,三明籍的黄曾樾、邓镐昂到福州市振兴教育,让陈景润那辈学生有书读,他在英华中学才能遇上沈元那样的老师;60年代初,福州籍的方建国、林树菁老师又到三明教我这样的学生;教育,就是用这样超越王朝、跨越时间,以千年流泽百年树人的手笔,恩泽露润着一代又一代。"那下,我觉得我触摸到了历史的脉博。</b></h3><h3><b> 晚上,酝酿文气时翻看《这块土地的灵魂》书稿时书脊脱开变成两本。我不由问自己:这是什么兆头?好像是要弄成上下两本的样子,真的是三明版的《南渡北归》?</b></h3><h3><b> 这天晚上,我为了答谢林树菁前辈,便熬个通宵写完那篇文章。年轻时,写通宵是常事,冷水抹把脸就再去上班,年纪大了身体吃不消就不干这事了。但老天安排的,我为了母校两次都得写通宵,前次是《百年母校千秋业》,这次是写林树菁前辈。命定如此,就奋力一搏!</b></h3><h3><b> 次日我清晨6点多些就把文档发给了林向晖老师。</b></h3><h3><b>&nbsp;</b></h3><h3><b>&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 &nbsp;&nbsp;&nbsp;&nbsp;跪拜前辈</b></h3><h3><b>&nbsp;</b></h3><h3><b> 7月4日,我看手机上有吕校长的未接电话,就打过去。</b></h3><h3><b> 吕校长说:"邓聪爸爸,是这样,我前一阵比较忙,你的文章还没空看。陈景润的外甥宋力你知道吗?"</b></h3><h3><b> 我说:"我知道。"</b></h3><h3><b> 吕校长说:"这下是他发一个信息来,说省里想出本《少年陈景润》的书,他们想来拜访你一下,可以吗?"</b></h3><h3><b> 我说:"可以呀。"</b></h3><h3><b> "那你什么时候有空?"</b></h3><h3><b> "我现在不开店了,一直都有空。看他们什么时候方便。"</b></h3><h3><b> 吕校长说:"那行,我来安排。"</b></h3><h3><b> 我还说:"我也想找你好好地聊一聊,你看什么时候有空?"</b></h3><h3><b> 她说:"学校这下是放假了,就是还在招生。等忙完再约。"</b></h3><h3><b> 7月6日下午,我从文印店出来时看到手机上有实小的未接电话,我打过去。</b></h3><h3><b> 吕校长问:"百年校庆时他们有送两页陈景润的手稿,我怕保管不好,我有责任。"</b></h3><h3><b> 我说:"在你任内是有领导责任。我提议,可以寄放在市档案馆里,他们可以寄放,但产权还是你们的。"</b></h3><h3><b> 她说:"那我明天就可以在校务会上提出来。"</b></h3><h3><b> 7月13日傍晚,吕校长来电话说:"陈景润的外甥宋力19号和20号这两天要特地来拜访你。"</b></h3><h3><b> 我说:"行。那两天我不去哪里,就等他。"</b></h3><h3><b> 随后,我厦门橡树湾房子到期要另租,我就没去厦门,委托姐姐妹妹去处理,一心在等宋力他们。</b></h3><h3><b> 7月18日傍晚19:30左右,我看到朋友圈上有林向晖老师上传的烛光的图片和文字:"生命无常,老爷子一路走好,愿天堂没有病痛……"</b></h3><h3><b> 我有些吃惊,还是留言问向晖,得到了确认,是他老爸走了!</b></h3><h3><b> 当晚,我打电话给吕校长,问宋力他们的采访是明天上午还是下午时,我是先说林树菁先生的。吕校长说,她也是刚接到电话。她说,宋力是明天上午到,采访我是下午。我说,那我明天就先去殡仪馆送林树菁老师。她说她也要去。</b></h3> <h3><b>  当晚,我想到还好当时听校长的,抢救性地采访过他,没留遗憾。但就那采访和改稿的两面之缘,他和我已成师生,让我这下会细思他的一生:林树菁前辈是中学高级教师职称。曾任三明市第二、三、四届政协委员,三明市三元区实验小学教导主任,三元区少先队名誉总辅导员,三明市少先队辅导员协会会长,三明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常务理事,福建省少先队工作学会理事。他参加编写省教材、完稿数万字,撰写具有较高水平论文数十篇,先后发表在《班主任》《辅导员》《福建教育》《德育》《名师论教》等刊物物上。1987年与1994年被分别评为全国优秀少先队辅导员、省首届十佳辅导员,1986年与1996年被省政府分别授予福建省先进儿童少年工作者、福建省特级教师称号。曾两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其业绩先后入编《中国普通教育优秀教师名录》《中国当代杰出青年大典》《中华魂中国百业领导英才大典》。退休后,继续以爱书写人民教师伟大师魂,热心关心下一代工作与公益事业,除担任三元区名誉总辅导员,网吧督导员文明劝导员外,还充分发挥个人特长,关心后代、务实求新、无私奉献。先后编著出版《耕耘》《队旗飘飘》,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认可和赞赏。退休后的2008年6月被区政协,区委教育工委、区教育局评为三元区首届优秀教育园丁名教师,2012年10月被三元区公务员局、三元区退休干部协会授予"老有所为"先进个人称号。在老校友、世界著名教学家陈景润诞展八十周年之际,又夜以继日尽力协助学校正式编辑出版《陈景润故事》《文明礼仪》,两本校本课程教材约26万字,供教学使用,供师生、家长阅读,为传承中华文明礼仪,弘扬陈景润勇攀科学高峰精神作贡献。</b></h3> <h3><b>  7月19日上午,我就像以前送赖钢一样自己摸到里面去了。在头一排的最后一间看到林树菁老师的名字。我也一眼认到,2014年邓新圆老先生去世也是在这间停放的。向晖自然在那。我在4年多前给恩师邓新圆老先生多次点香跪拜的地方也给林树菁前辈点三根香,然后跪一拜。</b></h3><h3><b> 我是本地人,这辈子跪天地、神灵、菩萨、祖宗、先辈跪了很多,但除此之外,男儿膝下有黄金,不随便乱跪的,会跪林树菁前辈就是执师礼了!认他是我的老师!他在我这辈子的恩师中,排在邓新圆老先生、写相声时期的陈学尧、于师傅和我的语文老师方建国之后,跟三明职业大学的老教授张鋆福互为伯仲,不相上下。而杨庆桢是我的表姐夫,虽像师生,但终归还是亲戚,不在此列。</b></h3><h3><b> 我知道我自己,在1979年的那个节点,按理我已经是业余作者了,应该顺着1978年的路往下做陈景润的题目,那时做这题目会比后面好做很多,陈景润还在世,当年有袁启彤这样的领导,杨庆桢、方建国和林树菁都风华正茂,可那时的我年轻气盛,心高气傲,没接那个茬;结果让我自己走了一条千辛万苦的路,也让林树菁前辈独木支撑几十年,等到2015年我自己想做这题目时有了个接力棒好接,但他已经老了,只得临终一访!这一跪,是感恩,是谢罪,是感叹,是忏悔?真是一言难尽!</b></h3><h3><b> 这一跪还因为我明天可能没空来送他。我询问过情况,林树菁先生是次日上午九点半出。而宋力是来两天,下午采访我,第二天上午要采访列西的两个陈景润的同班同学,我极有可能要陪着去。这一跪就是接过他的陈景润这题目的接力棒了!</b></h3><h3><b> 也许是这一跪感动天地了,我在外间的椅子坐下来时,一个向晖的朋友跟我说话,说:"你可能认不到我了。"</b></h3><h3><b> 我这辈子认书的本事有,认人的本事缺乏,就说:"好像是很面熟。"</b></h3><h3><b> 他说:"我是于立身的儿子。"</b></h3><h3><b> 我大吃一惊:"你是教我写相声的那个于师傅的儿子?!"于师傅当年去上海做手术没成功,在手术台上就没下来,后面他的家人也跟我失联了,让我遗憾了三十多年。记得2006年我修改《八十年代》的小说时,还让以我为原型的罗建业在送请帖得知噩耗时,特地在于师傅的遗像前跪下去!</b></h3><h3><b> 他说:"是。"</b></h3><h3><b> 这下我不得不赞叹,三明真小。我先后两个恩师的孩子居然就是朋友,并且在这样的场合与我相聚了!</b></h3><h3><b>&nbsp;</b></h3><h3><b>&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二0一八年七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三日</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