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最近三次课堂上,我跟随张富远老师临摹《芥子园画谱》中的一幅画作。张老师特别强调,临摹并非机械复制,即使是临习古画,也要融入个人风格,尤其是要在皴擦勾勒的笔触变化中展现出独特的艺术表达。</p><p class="ql-block"> 在临摹过程中,我在保留范画基本神韵的基础上,对原画中两处“不合理”之处进行了修改。</p><p class="ql-block">其一关于水口的处理。原画中的瀑布,直接从左侧山石间倾泻而出。从自然常理来看,若为山泉,应是细流潺潺,难以形成如此磅礴的瀑布景观。因此,我将瀑布源头调整为两山夹缝之间,以云雾缭绕的远山作为背景,在远近山峦间留出大片空白。这片留白恰似无声的诗行,给予观者无限遐想——那里或许是烟波浩渺的江河,抑或是静谧深邃的湖泊。</p><p class="ql-block"> 另一处修改则聚焦于画面中的人物场景。原作中,一位拄杖老叟正独行于木桥之上。然而,在汹涌飞瀑的映衬下,单薄的木桥显得摇摇欲坠,视觉上充满危险感。我将其改为更为稳固的石桥,不仅增强了画面的合理性,也使整幅画的意境更加和谐。正如写作需要反复打磨,绘画亦需精益求精。即便石桥已完成修改,我仍计划为其添上护栏,力求细节尽善尽美。</p><p class="ql-block"> 画作完成后,题款环节同样关键。由于范画并未题款,我需自行构思。起初,我想到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诗句“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但细细品味,发现与画面意境并不契合。而后,苏轼《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的结尾句“此心安处是吾乡”跃入脑海。这句原出自歌女寓娘,经苏轼引用流传千古。如今我再次引用,竟与画作浑然天成,精准地诠释了画中那份宁静安然的心境,寄托了我对平淡的园田生活向往。</p> <p class="ql-block">在范画中截取被修改的部分。</p> <p class="ql-block">我把周二全天交给绘画,一周中其余时间留为别用。每周二从8点半开始,先参加张富远老师山水画提高班,下课后待在座位上,接着上张老师的山水画初级班,直到12点10分放学。下午回家后再继续画,把课堂上没有完成的当成课后作业给完成。如此,"集中精力打歼灭战",可以使画技提高得更快,同时又兼顾了其他工作。这是在三次课堂上完成的另一幅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