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风情、传承不息

日行千里

<h3>踏入辽阳民俗博物馆的大门,映入眼帘的是那块醒目的牌匾。牌匾上的汉字苍劲有力,配以精美的花纹图案,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土地上的古老故事。门楣上的花卉设计更是增添了几分雅致,让人不禁驻足欣赏。</h3> <h3>沿着博物馆的小径前行,一座传统的中式建筑静静矗立。灰色瓦片覆盖的屋顶在阳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绿色窗框与红色剪纸图案点缀着墙壁,显得格外生动。一旁的绿树枝叶繁茂,为这古朴的建筑增添了一抹生机。</h3> <h3>一座茅草屋映入眼帘,门廊上挂满了福字灯笼,营造出一种宁静和谐的生活氛围。门前的绿色植物随风摇曳,仿佛在欢迎每一位到访的客人。</h3> <h3>透过一扇窗户,一幅精美的红色剪纸作品在阳光下显得格外醒目。复杂的图案充满了传统韵味,让人感受到辽阳民俗文化的深厚底蕴。</h3> <h3>在博物馆的一角,奶奶穿着传统服饰手拿一根旱烟袋(一种吸旱烟的用具。一般在竹管的一端安上烟锅,以装烟草,另一端则安玉石、翡翠等作的烟嘴,以衔在口中吸食),旁边爷爷怀抱小孙子并望着对面炕上两个孙子在玩耍。房间内的陈设古朴,透进的自然光线让整个场景显得格外温馨。</h3> <h3>在一处装饰典雅的家庭学馆内,老师身穿传统服饰在向学生传授传统文化知识。学馆内的每一处细节都透露着浓厚的文化气息。</h3> <h3>家塾,是旧时富有人家开设的一种家庭学馆。教师或由家中有学问的人担任,或出资聘请塾师。从学者都是家族中15岁以下的孩童。有的兼收亲家子弟。家熟主要从事蒙学教育,教授内容有识字写字、读书作文、学算等。家熟兼有伦理教化的功能,常用的课本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昔时贤文》等。</h3> <h3>祝寿,是旧时子女为老人过生日举办的寿诞之理,在民间形成了一定规仪。寿堂正面悬挂大“寿”字,两边为寿联。寿堂供桌上,设香炉、“寿桃” 等象征福寿安康意义的供品。祝寿时,司仪要唱寿,寿星入座。亲朋晚辈要上寿,辈数远近不同,祝寿礼数亦有别。平辈人给老寿星长施一揖,子侄要三拜三叩,寓意五福已全。</h3> <h3>在博物馆的一间简朴的家庭厨房中,一名女人身着花卉图案的传统服装拉着风箱(风箱,也叫风掀、风匣,是放在锅灶旁的一个长方形的木制箱子,由一个推拉的木制把手和活动木箱构成)在做饭,朴实敦厚的男人在忙着挑水干零活。风箱发出的“吧嗒吧嗒”清脆悠扬的声音,和着犬吠牛哞、孩童笑闹声,以及大人们的说话声和袅袅升起的炊烟,绘就出一幅乡村风景画。 </h3> <h3>身穿红衣蓝裙的女人正蹲在地上剥玉米粒,动作熟练而专注。旁边的石头磨盘和斑驳的墙壁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让人感受到一种质朴而真实的农村生活。</h3> <h3>不同时代、民族、地域的婚俗千差万别。传统的汉族婚礼程序包括:定亲与下聘、送茶和回盘、催妆、铺房、送嫁妆、迎娶、拜堂、揭盖头、合卺入洞房、撒帐等。此单元民间婚俗展,通过对婚礼程序场景再现的方式,反映出近代辽阳地区的婚姻风俗。</h3> <h1></h1> <h3>辽阳民俗博物馆不仅是一个展示传统民俗文化的场所,更是一个让人感受生活气息的地方。在这里,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每一个场景都诉说着生活的美好。无论是精美的剪纸作品,还是传统的家塾教育,亦或是家庭厨房中的忙碌身影,都让人感受到辽阳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在这里,我们不仅能够了解过去的生活方式,更能够从中汲取智慧,感受生活的真谛。</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