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核心素养”为舵,扬帆小学数学之帆

hag

<p class="ql-block">5月29日,我们小学数学骨干教师齐聚一堂,共同聆听曾黎老师和李剑主任的讲座,从中受益匪浅。</p> <p class="ql-block">在教育的星辰大海中,小学数学教师既是引航者,也是探索者。随着新课标的落地,“核心素养”成为教学改革的灯塔,指引我们从“知识传递”转向“育人赋能”。如何让数学课堂既有思维的深度,又有生活的温度?这需要我们以创新为桨,以实践为舟,在教学中破浪前行。</p> 从“模仿”到“创造” <p class="ql-block">年轻教师的成长,往往始于对优秀教案的模仿,但若止步于此,课堂便成了“复制品”。真正的教学设计,应如裁缝量体裁衣——基于学情,融入个性。例如,在教授“圆的面积”时,不妨摒弃公式的直接灌输,而是引导学生化身“小数学家”,通过剪拼、推理,亲历从长方形到圆的转化过程。如此,空间观念与推理意识如春风化雨,自然渗透。</p> 板书与科技共舞 <p class="ql-block">即便在智慧课堂的浪潮下,板书依然是数学思维的“定格动画”。一道几何题的推演,一组算理的呈现,黑板上的笔迹能让学生看见思考的轨迹。而技术工具如希沃白板,则能动态展示立体图形的三视图,让抽象的空间观念“活”起来。二者交融,既传承了板书的严谨,又焕发了科技的灵动。</p> 从“数感”到“生活力” <p class="ql-block">数学的终极目标,是让孩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一年级数感启蒙,可从海底情境图中数小鱼;四年级学习“优化问题”,不妨设计“家庭节水方案”的项目式任务。当学生发现数学能解决真实问题,兴趣与成就感便油然而生。正如爱因斯坦所言:“教育是忘记学校所学后剩下的东西。”而剩下的,正是核心素养赋予他们的“生活力”。</p> 看见每一颗星的微光 <p class="ql-block">告别“唯结果论”,增值性评价让成长看得见。一道开放题,可能有“前结构”的稚嫩答案,也有“关联结构”的精彩推理。通过分层评价,我们读懂每个孩子的思维密码,让课堂成为“各美其美”的星空。 </p> <p class="ql-block">教育是农业,而非工业。小学数学教师当以核心素养为种,以匠心耕耘,静待每一株幼苗抽枝展叶,终成蓊郁森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