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阻碍农村发展的“无形壁垒”,尤其在政策落实、项目推进、服务群众等环节,常以“留痕大于留绩”“口号多于行动”等形态存在。将纠治工作与农村实际深度结合,需从病灶识别、机制破立、成效转化三个维度精准发力,为乡村振兴扫清作风障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锚定农村治理痛点,找准形式主义“七寸”</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农村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常披着“基层特色”外衣:有的乡镇将人居环境整治简化为“刷墙造景”,不顾村民实际需求搞“面子工程”;有的村干部落实政策时“一刀切”,比如禁养政策不区分养殖户规模与污染程度,简单“一禁了之”;还有的报表台账“文山会海”,村级事务被各类电子打卡、拍照留痕占据大量精力,导致干部“眼睛盯屏幕,无暇看田埂”。这些问题本质是政绩观错位,既消耗基层行政资源,更寒了群众的心。例如某村为迎接检查,临时雇佣人员清理河道,检查过后垃圾回潮,村民吐槽“演完戏就散场”,折射出形式主义对治理效能的消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构建“靶向治疗”机制,动真碰硬破除积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以清单管理划清权责边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梳理农村工作中易滋生形式主义的“高危领域”,如扶贫项目验收、惠民资金发放、土地流转审批等,制定《基层减负正面清单》与《作风问题负面清单》。明确禁止“无实质内容的村级会议”“重复填报的纸质台账”等10类行为,同时将政策宣传、矛盾调解等实务纳入干部考核重点,让“干实事”有标准、“查问题”有依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以群众监督打通末梢神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村务公开中嵌入“作风评议”环节,通过村民代表座谈会、田间地头走访等方式,收集对干部履职的真实评价。某县推行“扫码评作风”小程序,村民可对干部下村时“是否解决实际问题”“有无走过场”等实时打分,评分直接与干部绩效挂钩,倒逼作风转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以数字赋能提升治理效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推广“智慧村务”平台,将分散的报表系统整合为统一数据后台,通过物联网设备自动采集农田灌溉、垃圾清运等数据,减少人工填报负担。某镇开发的“民情速办”APP,实现政策咨询、问题反馈“一键直达”,让干部从“填表机器”回归“田间服务者”角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以实效转化检验成果,让作风建设扎根乡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纠治成效最终要落在“为民服务”上。陕西某村在整治形式主义后,村干部有更多精力入户调研,发现村民对花椒种植技术需求强烈,遂联合农技站开展“田间课堂”,当年花椒亩产提升20%。这种转变印证:只有把“文山会海”的时间换成“走村串户”的脚步,把“材料政绩”的心思换成“产业发展”的谋划,才能让群众感受到作风建设的温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乡村振兴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脚下沾泥”。唯有以“钉钉子”精神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才能真正激活农村发展的“神经末梢”,让政策红利转化为田埂上的丰收图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