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合作到心灵契合的榕城答卷

<p class="ql-block">在闽江之畔的五月熏风中,一场跨越海峡的“双向奔赴”正在榕城大地铺展新篇。5月8日召开的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部省际工作会议,犹如一座贯通历史与未来的桥梁,既承载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对台工作的重要论述,又标注着新时代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实践坐标。这场发生在两岸融合发展前沿阵地的思想碰撞,在福州基层治理的土壤中催生出鲜活实践,勾勒出“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的清晰脉络。</p><p class="ql-block">在福州新区台胞社区服务中心,台湾青年林宗龙正通过“台企快服贷”申请创业资金,他手中的材料不仅享受绿色通道服务,更承载着大陆惠台政策的温度。这样的场景,正是福建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的生动注脚。当部省际会议强调“深化两岸经济合作”时,福州的基层治理者早已用行动书写答卷:在元洪投资区,台资企业享受“一窗通办”的便捷服务,食品产业链协作平台让两岸企业实现数据互通;在福州软件园,台湾青年创业基地的“两岸科创驿站”累计孵化37个团队,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为台企创新撑起“保护伞”。这些具体而微的实践,让“两岸一家亲”的理念转化为可感可触的获得感。</p><p class="ql-block">效能建设的深层密码,在于其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在晋安区两岸社区交流中心,台胞参与社区治理的“双服务双积分”机制正在运行,他们用志愿服务积分兑换生活物资,更在基层协商中发出“台胞声音”。当部省际会议部署“促进社会融合”时,福州的基层工作者正用创新举措架起连心桥:在军门社区,台胞子女可就近入学公办学校,课后托管服务解决“双职工”家庭后顾之忧;在三坊七巷,两岸青年共同策划的“非遗双创”市集,让脱胎漆器与柴烧陶艺展开对话。这些发生在街巷阡陌的互动,印证着两岸融合发展“从生活到心灵”的方法论——当医疗互助、养老服务、就业帮扶等民生事项实现“同城待遇”,当文化节庆、体育赛事、志愿服务成为情感纽带,两岸同胞的心灵契合便有了生长的土壤。</p><p class="ql-block">在数字福建的战略发源地,两岸融合正与数字化浪潮深度融合。走进中天社区“e福州”自助服务终端,台胞凭居住证即可办理103项政务服务,机器人穿梭楼宇间收发快递,居民通过“问需金山”公众号预约服务,数字技术将治理效能精准滴灌到每个神经末梢。更令人瞩目的是“台胞台企登陆大数据平台”的迭代升级,当福州台商将厂房租赁纠纷拍照上传“榕城两岸通”,数字平台立即启动协同处置,市台港澳办、司法局、行业协会在网格内形成合力,让曾经“看得见管不着”的治理难题迎刃而解。这种“网格呼叫、部门报到”的数字治理新模式,正是福建“以数促融、以智增效”的生动注脚。</p><p class="ql-block">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回望,福建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实践轨迹清晰可见:从1997年福州率先推出“台商投资区”,到2023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的出台;从“31条惠及台胞措施”在榕城落地生根,到新时代“两岸应通尽通”的机制创新,一条“以通惠情、以情促融”的路径愈走愈宽。当福州的基层治理创新与全省对台工作大局同频共振,我们愈发懂得:两岸融合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体现在每个社区网格的精准服务中,彰显在每项惠台政策的“最后一公里”里,熔铸在每位基层工作者“两岸一家亲”的初心坚守中。这种将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紧密结合的治理智慧,正是新时代福建打造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推进祖国统一进程的关键密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