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故事]在田家坝触摸民族精神的脉搏

峡江甜歌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五月的鄂西,烟雨空濛,山色葱翠,宛如一幅天然的水墨画。我们一行四人,循着史志的脉络,怀揣着对田氏族谱新编获全国谱书特等奖的喜悦心情,踏上了前往田家坝的旅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这初夏的微风中,我们叩响了位于巴东与建始交界处的田家坝,就像在翻阅一部隐秘且磅礴的族群史诗。青山宛如铺开的宣纸,溪流恰似灵动的墨韵,这座隐匿于群山怀抱中的村落,正以一种独特而坚定的姿态,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当我们的车驶过红岩寺镇时,远山飘来一层轻纱般的薄雾,恰似田德胜大哥那件洗得发白的灰布衬衫。这位从巴东县委副书记转任州直部门主要负责人,如今已退休十九年的老同志,是田家坝的“编外乡贤”。他身材魁梧,精神矍铄地迎了上来,慈祥且风度十足地与我们一一握手,脸上洋溢着开心的笑容,嘴里不停地说着:“欢迎远来的贵客!”转过身来,他握着二弟德顺的手说,你来的目的我已经明白,“祠堂可以建,铜像也要塑,可这都是后话——”他眯眼望着黛青色的山峦,声音深沉而有力量,“运作前可得先摸清家底,就像当年修族谱一样,得把田家的根脉理清爽。建祠堂可不是小事,一定要依法合规,决不能龙头蛇尾搞“半拉子”工程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二弟在车里阅读着时政新闻,心中始终记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 无论时代怎样变迁,无论经济社会发展到何种程度,对一个社会而言,家庭的生活依托、社会功能和文明作用都无可替代。他从行囊中取出族谱获奖证书,准备随时分享给田氏宗亲欣赏,此时山风正掠过农家乐屋檐下供奉的门神。1912年田见龙毕业的宜昌省立六中校徽拓片压在证书扉页,这里记载着田氏子孙就读时的希望与传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田德胜轻抚着田见龙的故事,感慨地说:“见龙公当年从辛亥军旅归来,见族中子弟多有不识之字,便毅然变卖了田产办了塾学。”他摩挲着证书边缘,声音低沉得像屋檐雨滴:“这祠堂若建,必要让后人牢记:族之兴,不在财帛,而在文脉。”他这份对文化和教育的重视,让我们深知,唯有让每个家庭都注重文化传承,以良好的家风、家训为基石,才能筑牢家族的根基,为家族的繁荣奠定坚实基础,这也是每个家庭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做贡献的具体行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田德胜兴致勃勃地讲解道:见龙广场的铜像落成那日,四乡八寨的田氏族人纷纷涌来,挤满了青石台阶。基座上“湘鄂边工农革命军独立一师鎏金字迹在阳光下闪耀,田见龙手持书卷的铜像与背后山峦浑然一体。我忽然想起田德胜曾经讲述过的往事:1933年那个浸血的凌晨,身负重伤的田见龙将布防图塞进草鞋夹层,在南潭河畔高呼“湘鄂边的火种永不熄灭”后安然就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如今广场四周的野樱树正开着淡粉的花,恍若当年秘密会议时,女眷们故意遗落的胭脂扣。这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家族的历史不仅是辉煌的篇章,更有先辈们为理想而英勇献身的壮举。每个家庭都应铭记先辈的奉献,传承他们的爱国精神和牺牲精神,这是每个家庭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作出的精神贡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二弟口若悬河的向主人们介绍我们一行的初步想法,田德胜语重心长地说:“你们计划将田氏祠堂选址在善化旧祠处的构想很好,但要避开那几株古油杉树——传说那是田氏‘老祖公佬’(方言)引种培植的,这样既维持复制原貌,又保护了生态环境。”二弟接着自己的规划思路补充说,我们想经过多方考察后,与当地政府和村民委员会联系,走出一条“共建共管”的路子。首先要拿出详实可操作的规划,其次是依靠当地政府和村民自治组织,以公司+农户+产业的运作模式,多渠道筹措资金,重点依托争取到乡村振兴项目资金,若有缺口请经济条件好的族人捐一点,争取地方政府支持一点.。结合这里的产业园和旅游布局,打造一张传承民族文化的靓丽名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田代碧是建始县电力公司退休干部,妇妻俩热情好客,老远从从建始高坪花溪谷过来陪伴并热情接待,令我们十分感动。听德顺介绍建祠堂那村有独特的区位和产业优势,还有一支务实的村级班子时,他立马插话说:“你们的思路很好,只要有需要,我一定积极参与策划,为建田氏宗祠尽点绵薄之力。”坐在一旁的书法家田玉章说:“修祠堂是善义之举,也是兴民族之风,待祠堂落成后,我一定要题写一幅‘紫荆堂善化田氏总祠祠堂’的字画挂在门头。”他们积极投身于祠堂建设的集思广议,是因为明白祠堂不仅是家族凝聚力的象征,也是传承家族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载体。今后,凡每一个家庭参与祠堂建设的过程,都是将家族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过程,这就是每个家庭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作出的实际行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雨后转晴,农家乐的电视里正在播放新闻联播,国家全面开放,发展形势喜人。见龙铜像在夕阳光的投射下愈发清亮。田家坝的山头飘起炊烟与白雾,田德胜兴致颇高,一边盛着苞谷酒,一边与田新华、田玉章交谈。田新华满腹经纶,行文字字珠玑,讲起古典故事来总是滔滔不绝。他谈起1931年暴动前夜,田见龙曾在此与族老约定:“革命成功后,要让每个娃子都能上学。”还说他在参与新编田氏族谱期间访老人、考察旧祠古墓及历史记载,走遍了鄂西的卡卡角角,厘清了田氏族人的来龙去脉。今夜的月光与那时想必一般皎洁,照着田家坝农户的红色灯笼,叮咚声里,混杂着广场上孩童们追逐嬉闹的笑闹。那些飘散在历史深处的誓言,正化作乡村振兴的春风,在黛瓦白墙间悄然生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与智者同行,你会不同凡响,与高人为伍,你能登山巅峰。”返程中行进在花硒谷的山坳里,道旁标示牌上醒目的“愚公路”,寓意着当地人修路的艰辛。野菊花的芬芳飘进车窗,与田氏旧祠堂方向传来的朗朗诵读声交织在一起。“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那些关于忠义、关于书香、关于新生的故事,正在新时代的田家坝、九代屋场、善化田氏总祠处写下属于这个时代的崭新篇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我们应该行动起来,也有理由采取实际行动,从自身做起,从家庭做起,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培养下一代,让更多的人成为有担当、有责任感的新时代公民,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文.图.编辑//峡江甜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网络歌曲//最炫民族风</b></p> 谢谢您的关注与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