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青少年法治教育理念提升及路径探索

雨花台区政法关工委

<p class="ql-block">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下,“谁执法谁普法”政策的深入落实,为青少年法治教育注入了新动能。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其法治素养的培育关乎法治中国建设的长远发展。当前,青少年法治教育理念与方式正处于深刻变革之中,亟需结合时代发展需求探索新路径,以提升教育实效。</p><p class="ql-block">一、新时代青少年法治教育理念的提升</p><p class="ql-block"> 现阶段,青少年法治教育主要存在两种理念。一种是以普及法律知识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课程基本按照法律门类进行设计,围绕刑法、民法典、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专题展开讲授。这种类似大学法学院预科式的教育,内容具体实用,有助于青少年了解违法后果,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身权利,这种模式在基层长期占据主导地位。</p><p class="ql-block"> 然而,这种以知法懂法为宗旨的教育理念存在明显不足。其一,无法直面公民法律素养的核心问题。历经四十余年全国性普法活动,公民法律知识水平普遍提升,当前突出问题已从“知法”转变为“信法”,青少年单纯的法律知识灌输已难以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其二,法律的理性知识与青少年社会阅历、心理特征存在差距,导致认知不匹配。法律旨在调节社会关系,理解其内涵需要一定的社会经验和知识,加之不同年龄段青少年心理特征差异显著,以知识灌输为主的方式效果并不佳,还易出现青少年机械记忆法条概念,却不解其真义的现象。其三,随着互联网与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随时随地可获取专业法律知识,且便捷而免费。将青少年宝贵的成长阶段用于单纯法律知识学习,从成长成本的角度看并不合理。</p><p class="ql-block"> 针对传统教育理念的不足,基层在实践中涌现出新的教育理念与方式,比如南京市雨花台区委政法委、关工委、教育局等部门主导创办的少年法学院,积极运用新的理念推进青少年法治教育受到很好的效果。该理念不再侧重法律理性知识传授,而是聚焦青少年的情感体验,核心在于培养其对法治的信仰与敬畏。这种理念将青少年法治教育纳入“大思政课”体系,强调“德法兼修,以德为基”的教育效果,致力于解决青少年对法律的态度问题,促使其从内心“信仰法律,敬畏法律”,而非片面追求在技术层面上的“知法”。</p><p class="ql-block"> 现实中公民守法意识实际上存在两个层次:一是因畏惧法律惩罚而守法;二是基于对法律的信仰与敬畏而守法。这里的“敬畏”并非单纯的“畏惧惩罚”。“敬”体现尊重恭敬,如《礼记》中“执事敬”“敬而无失”,传达严肃负责、克己守礼的处世态度;“畏”源于《诗经》“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强调谨慎戒惧的警觉意识。二者结合形成“既尊崇边界又保持警醒”的行为准则,是对自然规律和社会秩序的自觉遵循 。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君子三畏”,将敬畏提升为修身之本;明代朱元璋“畏法度者最快乐”的言论,也深刻揭示了“敬畏”的人生哲理,并没有“畏惧惩罚”的含义。“畏惧惩罚”而守法是不自觉的,内心是想违法的,这样的守法观导致的往往是将法律看作是一项技术,那些意图法律钻“空子”的大多是这样的心理。而“敬畏”则是一种做人的态度,是自觉且愿意为之且不惜吃任何吃亏的一种修炼。“敬畏”的“畏”,畏惧的不是法律,而是内心的戒条,是担忧和害怕自己因不小心而触犯了不应触犯行为规范的谨小慎微。</p><p class="ql-block">二、新时代青少年法治教育的路径探索</p><p class="ql-block"> 随着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青少年法治教育方式加速转型,依据“谁执法谁普法”政策的“法治进校园”的课程化方式,亦需要有所减少甚至转型。2024年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等四部门印发《北京市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工作方案》,部署了AI学伴制度,这对于新时代青少年法治教育具有极为重要意义。司法、执法部门以及相关社会资源组织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应当借助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向AI法律学伴的模式转变。AI智能学伴是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学习辅助工具,通过个性化、互动化的方式提升学习效率与体验。借助教育主管部门推出的相关平台,在青少年法治中可积极探索以下创新路径:</p><p class="ql-block">(一)精准化教育</p><p class="ql-block">依托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的学习行为数据,结合人工智能算法与大模型能力,为学生动态规划个性化学习路径与策略,自动推送精准适配的学习内容。这种精准化教育模式能够充分考虑青少年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习阶段与认知水平的需求,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避免“一刀切”式的教育方式,使青少年在法治教育中获得更契合自身发展的知识与能力。</p><p class="ql-block">(二)情感的陪伴</p><p class="ql-block">借助AI大模型和多模态方式,为有倾诉和安抚需求的学生提供及时回应,同时提供心理健康相关音视频课程、个性化咨询与服务。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面临诸多困惑与压力,在法治教育中融入情感陪伴,不仅有助于缓解其心理问题,还能增进他们对法律的亲近感,使法治教育更具人文关怀。当青少年感受到被理解与支持时,更易接受法治理念,从而在内心深处树立对法律的信仰与敬畏。</p><p class="ql-block">(三)启发式答疑</p><p class="ql-block">启发式AI答疑功能,以多轮问答引导学生逐步解疑、主动思考,助力其探寻知识本质,以实现“培养孩子从被动学到主动学”的理念转变。启发式教学方式改变了传统单向知识传授模式,激发青少年的学习主动性与思维能力。在法治教育中,通过引导青少年自主思考法律问题,有助于他们深入理解法律内涵,形成独立的法律判断能力,从根本上提升法治素养,实现从“被动知法”到“主动信法”的转变。</p><p class="ql-block"> 现阶段青少年法治教育正迎来理念革新与方式创新的关键时期。通过转变教育理念,聚焦情感体验与法治信仰培养,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探索精准化教育、情感陪伴与启发式答疑等新路径,能够有效提升青少年法治教育质量,为法治中国建设培育具有坚定法治信仰、深厚法治素养的时代新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