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VS《兄弟》(二)

大漠孤鹰

<p class="ql-block">从作者的写作缘由比较:</p><p class="ql-block">余华对为何写作《活着》曾自诉,“我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地打动了我,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写作过程让我明白,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我感到自己写下了高尚的作品。”</p><p class="ql-block">余华对写作《兄弟》也坦言,</p><p class="ql-block">“《活着》这样的小说,我在一九九二年不写,可能还会在一九九七、一九九八年写,但是《兄弟》我要是不在那个时候写,现在就不会写了。是那个时代给予了我这种激情,让我写下来了。”</p><p class="ql-block">“《兄弟》这样的小说属于一个机会,如果我当时没有把它写下来,机会过了就过了。一个国家四十年间那种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这样的变化在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没有出现过,只有在中国出现了,我抓住这个机会给它写了出来。”</p><p class="ql-block">由上可见:是一首歌曲让余华有了写《活着》的冲动,而且可以随时写;是时代的变迁让余华有种使命感写出《兄弟》,且必须即时写。从这个角度分析,《兄弟》更弥足珍贵!</p><p class="ql-block">从作者喜爱的程度比较:</p><p class="ql-block">凤凰网的主持人魏冰心采访余华时问:“大家都知道,不管什么时候打开排行榜,《活着》永远排在第一。您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出版了三十年,长销了三十年,也畅销了三十年,今天的人为什么还喜欢读《活着》?”</p><p class="ql-block">余华:“书名好。”</p><p class="ql-block">魏冰心:“也不是这一个原因吧。”</p><p class="ql-block">余华:“书名是很重要的,书名‘活着’就意味着它永远活着,开个玩笑。其实我也不知道原因,但是确实那本书我自己读过两遍。第一遍读得我哭得不行。后来我又读了一遍,又是哭。因为这是一个关于苦难的故事,其实福贵是用一种幸福的方式在讲述他苦难的一生,可能是这一个原因。</p><p class="ql-block">“一本书会如此受欢迎,让作者来解释,我觉得很困难。一本书其实和一个人一样,它有自己的人生道路。”</p><p class="ql-block">魏冰心:“有自己的命运。”</p><p class="ql-block">余华:“对,《活着》是走出了它自己的人生道路来了,所以这是我的一本幸运之书。”</p><p class="ql-block">余华自称《兄弟》是自己“最爱的作品”。</p><p class="ql-block">“为什么我喜欢《兄弟》?因为《兄弟》被人欺负得最多,另外三部欺负的人少。如果你有四个孩子,哪个孩子老被人欺负,你肯定最心疼他,所以我说是这个理由。”</p><p class="ql-block">“《活着》二十九周年、虚岁三十周年做活动的时候,我说我自己最喜欢《兄弟》。为什么呢?因为《兄弟》这样的小说属于一个机会,如果我当时没有把它写下来,机会过了就过了。”</p><p class="ql-block">“而且它又是我六部长篇小说里唯一一部全景式的小说,也是我最厚的一部小说,五十万字,所以我到目前为止自己最喜欢的确实还是《兄弟》。”</p><p class="ql-block">“谁了解这个社会呢?官员。所以《兄弟》出版以后,凡是我认识的官员,没有一个说不好的。甚至当时有一个官员跟我说,《兄弟》下部里每一个情节都是真实的。因为官员们每天面对的都是社会上一些问题,所以他们是了解的。”</p><p class="ql-block">“为什么《兄弟》在法国没有任何问题,在美国也没有问题,在德国也没有问题,因为粗俗也是一种风格。”</p><p class="ql-block">两书由作者本人得出的结论:</p><p class="ql-block">《活着》是他的一本幸运之书;而《兄弟》则是他钟情喜爱之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