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乔红,1964年8月出生于上海,是一位机器人理论与应用领域的专家。作为一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她不仅是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的研究员和博士生导师,还是一位在科学与技术领域有着卓越贡献的女性。在一次大型会议场合,她分享了自己的研究成果,背后屏幕上“山东院士专家联合会”的字样显得格外醒目。</p> <p class="ql-block">1986年7月,乔红从西安交通大学机械系毕业,随后在1989年7月又从该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获得了工学硕士学位。几年后,她前往英国德蒙福特大学深造,并于1995年获得了博士学位。在一次表彰场合中,她手持一束白花,身后的屏幕上显示着“科学中国人”的字样,这是对她多年努力的认可。</p> <p class="ql-block">从1997年到2000年,乔红在香港城市大学担任助理教授,为她的学术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4年8月,她回到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担任研究员。2014年,她加入了九三学社,进一步拓展了她的学术和社会影响力。2015年9月,她成为中国科学院大学计算机与控制学院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教研室主任,而2016年6月,她又担任了北京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2021年,她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这是对她多年科研工作的高度肯定。</p> <p class="ql-block">乔红长期从事机器人理论与应用研究,特别是在受人启发的机器人决策、感知、控制及结构设计等方面有着深入的研究。在一次演讲中,她站在台上,背后屏幕上写着关于机器人与对人的思考的内容,并标注着她的名字——乔红研究员,这显示了她在这一领域的权威地位。</p> <p class="ql-block">乔红的研究涵盖了机器人“手—眼—脑”的各个方面,包括工业机器人操作与控制(手)、机器人视觉(眼)、生物启发式与类脑智能机器人(脑)等。在工业机器人领域,她与国内外企业合作,在汽车、数控机床、国防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在服务机器人方面,她也与多家企业展开了合作。在广东省,她建立了两个机器人产业化基地,自主研发了用于精密装配和高速分拣等任务的机器人系统,并开展了工业机器人单元技术的研发。</p> <p class="ql-block">根据2022年9月北京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官网显示,乔红发表和接收的国际期刊、国际会议论文达160余篇,其中国际期刊论文100余篇,包括《IEEE Transactions》《ASME》《机器智能研究(Pattern Recognition)》等国际期刊论文40余篇。这些成果不仅展示了她在学术界的影响力,也为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p> <p class="ql-block">乔红主持和承担了10余项国家课题,自2004年以来主持或完成了10余项国家基金委科技部863计划课题,包括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项、国家基金委重点项目2项、3项863计划课题,以及十余项横向项目。这些项目为她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资金和技术支持。</p> <p class="ql-block">根据2022年9月北京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官网显示,乔红申请发明专利33项,授权发明专利21项。这些专利不仅保护了她的研究成果,也为机器人技术的产业化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p> <p class="ql-block">在北京科技大学任教期间,乔红讲授了《机器人理论与应用技术》等课程,为培养新一代的机器人技术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p> <p class="ql-block">当被问及机器人与通用人工智能系统的结合时,乔红院士简要回答道:“如果机器人系统和通用人工智能系统结合,能在物理空间完成很多任务,将会对社会产生更令人震撼的影响。”这句话不仅展示了她对机器人技术未来的深刻洞察,也激励着无数科研工作者继续前行。</p> <p class="ql-block">作为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多模态人工智能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乔红长期从事机器人“手—眼—脑”研究工作,带领研究团队开展类人人形机器人技术攻关。她多次表示:“机器人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越来越接近生物,不再是冰冷的机器,有包括认知、情绪、逻辑、动作在内的一系列类人化的特征。”这种前瞻性的观点为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指明了方向。</p> <p class="ql-block">在研究中,乔红发现利用国产机器人进行高精度装配是一个较大难点,这也是她团队主要攻关的方向。她相信,未来受人启发研制的机器人与人形机器人系统有望成为人类工作和生活的好帮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