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 <br>在福建民营经济贡献“七七七八九”格局的今天,《学习时报》头版刊发的赵龙省长署名文章《积极促进新时代民营经济健康发展》,为乡镇干部服务民营经济指明了实践方向。作为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我们当以“晋江经验”为指引,在政策落地、产业升级、要素保障等方面精准发力,让民营经济成为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br> <br>一、政策落地:打通服务民营企业的“最后一公里”<br> <br>乡镇干部要当好政策的“翻译官”与“施工队”。针对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的政策知晓率低、申报流程复杂等问题,可借鉴磁灶镇“千名干部挂千企”经验,建立“政策明白卡”制度,将省级“1+N”民营经济政策体系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操作指南。例如,在农产品加工企业密集的乡镇,可联合税务部门开展“减税降费政策赶集日”活动,现场指导企业申报“专精特新”补贴。针对融资难题,可复制福建“民营中小微企业提质争效专项贷”模式,联合农商行推出“乡村振兴助企贷”,以土地流转收益权、农产品订单等创新抵押方式,破解乡镇企业抵押物不足的困局。<br> <br>二、产业升级:激活民营经济的“新质生产力”<br> <br>在特色产业集聚的乡镇,需以“链式思维”推动民营经济转型升级。漳浦县绿泉食品通过技改实现年产值3.3亿元,印证了传统产业“智改数转”的可行性。乡镇干部可引导陶瓷、茶叶等传统产业集群,借鉴恒申集团“一根丝”产业链整合经验,建设区域性公共服务平台。例如,在德化陶瓷产业带,可推动企业联合高校建立“陶瓷3D打印共享实验室”,降低中小企业创新成本。同时,借力“福品销全球”活动,组织乡镇企业参加广交会、进博会,帮助手工艺品、特色农产品突破“县域市场”瓶颈。<br> <br>三、要素保障:构建民营经济的“生态雨林”<br> <br>针对乡镇企业人才短缺问题,可探索“候鸟式引才”机制。借鉴磁灶镇与职业院校合作模式,在陶瓷产业集中区设立“工匠孵化基地”,定向培养技术工人。同时,完善乡镇基础设施,如磁灶镇通过莲山路通车、220千伏晋磁变投用,提升企业物流效率。在土地保障上,可推广晋江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经验,将闲置宅基地整合为工业用地,优先保障小微企业发展。<br> <br>四、政企协同:培育民营经济的“韧性基因”<br> <br>乡镇干部需建立“亲清”政商关系的长效机制。一方面,通过“政企直通车”平台,每周收集企业诉求,实行“台账管理、限时办结”;另一方面,引导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振兴,如光泽圣农集团通过“公司+农户”模式带动农民增收,可在畜禽养殖乡镇推广。针对市场波动风险,可组织行业协会建立“风险共担基金”,帮助企业应对原材料涨价、订单流失等危机。<br> <br>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乡镇干部当以“晋江经验”为法宝,在服务民营经济中展现新作为。从磁灶陶瓷的“世遗+文创”融合,到绿泉食品的科技赋能,这些实践证明:只要精准施策、久久为功,民营经济就能在乡村振兴中绽放异彩。我们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让民营经济的“星星之火”,在八闽大地形成“燎原之势”,为福建从民营经济大省向强省跨越贡献基层力量。</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