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先生说: 《大梁村》“确是本好书!”

贠文贤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确是本好书,让他们多宣传就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2025年4月18日,贾平凹先生第三次对小说《大梁村》做出的如此评价。这简单而有力的话语,不仅是对作品的肯定,更是一位文坛大家对文学新人的真挚扶持。</span></p><p class="ql-block"> 2024年9月,《大梁村》由陕西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两个多月后的一天,我突发奇想,拿起手机,给素昧平生的贾平凹老师发去了短信,在自我介绍后,就直言以求他的邮寄地址,想寄书请他批评指导。发完信,我又犯起了嘀咕:百忙之中的贾老师,哪有时间读一位名不见经传作者的书?责怪自己痴人做梦!然而万万没有想到,不可能的事竟成了事实。贾主席不仅接收了该书,而且还有了回信。12月13日,陕西人民出版社张孔明先生来电话说:"贾主席要你的电话!"原来,我竟忘了在短信中留下联系方式。贾先生不仅认真通读了全书,还辗转询问联系方式,只为亲笔写下他的读后感:"近日读了《大梁村》,我觉得是优秀之作。生活气息极浓,语言朴实但有力。读此书,令我想到很多很多啊。向你祝贺!"</p><p class="ql-block"> 2025年元月14日,又一条短信翩然而至:"你好!《大梁村》读了,是一本生活气息浓厚,人物鲜活,年份跨度长而记录了这个时代的好作品,读起来非常有意思,有启示。祝贺你!(平凹)”</p><p class="ql-block"> 贾先生在繁忙的创作与公务之余,不仅通读全书,还两度亲笔致信。这份对文学新人的关爱与提携,令人动容。</p><p class="ql-block"> 在此之前,我和贾主席之间没有任何交集,我们完全是以书为媒介,以文字为桥梁,没有借助任何人的引荐与介绍。只看书不问人,对事不对人,而且还不厌其烦地与我这个文学 “新人” 进行短信往来。这件事,就像一阵风,在陕西文坛,在工会系统传开来。日前,陕西工人报副社长、资深记者焦晓宁先生获悉此事后,向我了解详情。为使报道更全面客观,他表达了对贾平凹先生进行专访的意愿,并委托我向贾主席转达他的采访约请。4月18日下午2点57,我发出约请短信。半个小时后的3点38,我就收到了贾主席的回复短信。<span style="font-size:18px;">贾先生对采访婉拒之余,再次强调:"那确是本好书,让他们多宣传就是!"三次评价,一以贯之,彰显的是一位文学大家对作品本身的尊重,对文学新人的呵护。</span></p><p class="ql-block"> 贾平凹先生先后三次对《大梁村》十分肯定的评价,这对我是极大的鼓励和鞭策。直到现在,我没有当面向贾先生说声谢谢的机会,在此谨表示深切的敬意!在这里也向所有支持《大梁村》的读者朋友表示衷心感谢。这段知遇之恩,我将永远铭刻在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