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千年石经古刹一云居寺

沙中金

<p class="ql-block">拍摄 沙中金</p><p class="ql-block">时间 2025年4月17日</p><p class="ql-block">手机 华为pura70rpo+</p><p class="ql-block">篇号 75932243</p> <p class="ql-block">云居寺</p><p class="ql-block"> 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大石窝镇水头村,始建于隋末唐初,毁于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侵华日军的炮火中,仅残存一对石狮和一座孤塔,于20世纪80年代重建。</p><p class="ql-block"> 寺院占地面积约为74亩,建筑依山势而建,全部建筑分为南、中、北三路,主要殿宇全部集中建在中轴线上。中路建筑共有六进殿宇,自山门起有毗卢殿、释迦殿、药师殿、弥陀殿、大悲殿及藏经阁和说法堂等。每座主殿的两侧都建有配殿及配房。南路主体建筑有祖师殿和地藏殿。北路主体建筑仅有千佛殿一座,其余均为行宫或寺院用房。行宫共三组,每组均自成一个四合式建筑群体,院内有甬道连通各个建筑。</p> <p class="ql-block">  云居寺六进院自下而上,依山而建,南北两塔座落于主轴两侧,对称相宜,形成十字格局,与自然山势浑身一体。</p> <p class="ql-block">走进云居寺迎面是天王殿。</p> <p class="ql-block">山门内的四大天王。</p> <p class="ql-block">穿过山门二进寺院为毗卢殿</p> <p class="ql-block">殿两侧的钟鼓楼</p> <p class="ql-block">云居寺依山而建,自毗卢殿往上殿宇层层加高。</p> <p class="ql-block">往上是三进院释迦殿。</p> <p class="ql-block">院内有一株百年古杏。</p> <p class="ql-block">殿内僧众正在诵经。</p> <p class="ql-block">继续上行是四进院药师殿。</p> <p class="ql-block">  药师殿供奉的是‌药师佛‌,他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全称为药师琉璃光如来。殿内还供奉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合称为东方三圣。‌</p> <p class="ql-block">  药师殿南北侧各有一古塔。</p><p class="ql-block"> 南塔原称释迦佛舍利塔,是一座八角形11层密檐式砖塔,始建于辽天庆七年(1117年),因塔旁有藏经穴,故又称压经塔。毁于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侵华日军的炮火中,仅存八角形塔基和残缺不全的塔下地宫。</p><p class="ql-block"> 现存为2014年复建,由于是中国首例复建古塔,没有依据和图纸可循,仅能恢复成清朝晚期至民国时期(1901—1923年)的样子,而无法再现辽代始建时的原貌。</p> <p class="ql-block">塔旁为保存石经的地宫</p> <p class="ql-block">  石经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石刻佛教大藏经”。这部石经始刻于隋大业元年(605年),创始人为隋末高僧静琬。刻经事业历经隋、唐、辽、金、元、明六个朝代,绵延1039年。现发现完整的大小经版共14278块,计佛经1122部、3572卷,镌字总量达3500多万字。房山石经分两地保存,有4196块存放在石经山九个藏经洞内,有10082块存放在石经地宫中。</p> <p class="ql-block">石经为唐代高僧玄奘所译。</p> <p class="ql-block">辽金时代石经于1957年发现出土。</p> <p class="ql-block">黄金有价经无价,五十年代印度总统尼赫鲁访华,周总理亲自陪同其参观云居寺石经。</p> <p class="ql-block">压经塔</p> <p class="ql-block">  开山琬公之塔位于压经塔西侧,建于辽大安九年(1094年),为八角三层密檐经幢式石塔,高约六米,在方形须弥座上方为八角形塔身,塔身正面刻有“开山琬公之塔”的塔铭。塔身上方为三层仿木石雕塔檐,在檐与檐之间有石雕花饰,塔刹为仰莲上承半圆形覆钵,上托相轮七重,刹顶为仰覆莲瓣上承宝珠。</p> <p class="ql-block">  北塔又称舍利塔、罗汉塔,是一座辽代砖塔,始建于辽天庆年间(1111—1120年)。通高约30米,下部平面呈八角形,基座各面包砌浮雕砖,塔身分为上下两层,每层回檐下都有砖雕仿木结构的斗拱,塔身八面设栱门及直棂假窗,中心有八棱塔柱,柱周围有砖阶可由下层登上上层。塔身以上有一层须弥座,座以上是圆形覆钵,再上为圆锥形九重相轮,最高处是宝珠形塔刹,塔身以上的覆钵、相轮部分,似为元明时期所补砌。</p> <p class="ql-block">  北塔四隅各有高3米左右的小石搭一座,平面均为方形,塔身正面有尖拱形塔门,中空,形成一个龛洞,龛内正面浮雕佛像,塔身以上有七级石檐,外壁均有阴刻纪年,分别为唐景云二年(711年)、唐太极元年(712年)、唐开元十年(722年)和唐开元十五年(727年)。</p> <p class="ql-block">经幢</p> <p class="ql-block">  北塔北侧是三公塔。呈一字形排列。<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些塔是为纪念清代的三位得道高僧——溟波、圆通、了尘而建。他们不仅是云居寺的住持,更是佛教界的杰出人物。</span>北边的是溟波塔,中间的是圆通塔,南面则是了尘塔。这三座塔的设计非常相似,都是建立在须弥座上的覆钵式砖塔。溟波塔的须弥座保存得非常完好,束腰部分雕刻有双狮逐绣球的图案。而其他两座的须弥座则被混凝土石块覆盖加固。</p> <p class="ql-block">自药师殿继续上行就是五进寺院弥陀殿。</p> <p class="ql-block">殿囗是嘉庆御碑</p><p class="ql-block"> 此碑为御笔龙碑,铭刻的是清朝嘉庆皇帝于嘉庆十四年(1808年)和嘉庆十八年(1812年)两次游云居寺御笔所提《瞻礼二十韵》和《再游云居寺诗》。词藻华美,书法道劲、为清代一代天骄的代表作。</p> <p class="ql-block">殿两侧的佛教法器木鱼,悬鼓。</p> <p class="ql-block">最后一座寺院是大悲殿</p> <p class="ql-block">在殿囗可观看南北两塔</p> <p class="ql-block">大悲殿南侧供奉着佛祖舍利</p> <p class="ql-block">  1981年11月27日,在云居寺雷音洞发掘赤色肉舍利两颗,是世界上唯一珍藏在洞窟内而不是供奉在塔内的舍利,与西山八大处的佛牙、法门寺的佛指,并称为“海内三宝”</p> <p class="ql-block">大悲殿北侧就是藏经阁</p> <p class="ql-block">  早在1961年3月4日,云居寺内的房山云居寺塔及石经就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今游人参观的寺院是80年代在原址上重建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