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乐山大佛》</p><p class="ql-block"> 二元子</p><p class="ql-block"> 乐山大佛印心间,</p><p class="ql-block"> 翠影波光映圣颜。</p><p class="ql-block"> 晨钟暮鼓常绕耳,</p><p class="ql-block"> 梵音袅袅达尘寰。</p> <p class="ql-block"> 《神秘的大佛》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拍摄的第一部动作片,于1980年上映。影片由刘晓庆、张顺胜主演,导演是张华勋。这部电影不仅开创了中国电影的商业模式,还让乐山大佛名扬天下,吸引了大量中外游客。影片中的恶霸沙驼爷的铁蛋暗器和佛财金佛印象深刻。于是乐山大佛便深深的印入一个少年的脑海里,成其为一生铁定打卡的圣地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神秘的大佛》电影里的佛财金佛影像。</p> <p class="ql-block"> 乐山大佛,又名凌云大佛,全称为“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南岷江东岸凌云寺侧,濒临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汇流处。大佛为弥勒佛坐像,通高71米,是中国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乐山大佛开凿于唐代开元元年(713年),完成于贞元十九年(803年),历时约九十年。</p><p class="ql-block"> 乐山大佛头与山齐,头高14.7米、宽10米,发髻1051个,耳长7米,肩宽24米,依山凿成临江危坐,神势肃穆,大气磅礴,雍容大度,气魄雄伟。大佛左右两侧沿江的崖壁上,还有两尊身高超过16米的护法天王像。大佛右侧有一条九曲古栈道,是唐代开凿大佛时留下的施工和礼佛山道,沿绝壁开凿而成,曲折九转,奇陡无比。大佛雕凿完成后,曾建有7层楼阁覆盖(另有9层或13层之说),时称“大佛阁”“大像阁”。但佛阁屡建屡毁。乐山大佛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迹。现在已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 1956年8月16日,乐山大佛被四川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2月23日,乐山大佛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登嘉州凌云寺作》</p><p class="ql-block"> 寺出飞鸟外,青峰戴朱楼。</p><p class="ql-block"> 搏壁跻半空,喜得登上头。</p><p class="ql-block"> 始知宇宙阔,下看三江流。</p><p class="ql-block"> 天晴见峨眉,如向波上浮。</p><p class="ql-block"> 迥旷烟景豁,阴森棕楠稠。</p><p class="ql-block"> 愿割区中缘,永从尘外游。</p><p class="ql-block"> 回风吹虎穴,片雨当龙湫。</p><p class="ql-block"> 僧房云濛濛,夏月寒飕飕。</p><p class="ql-block"> 回合俯近郭,寥落见远舟。</p><p class="ql-block"> 胜概无端倪,天宫可淹留。</p><p class="ql-block"> 一官讵足道,欲去令人愁。</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唐代诗人岑参在任嘉州刺史期间,曾到凌云山游览,并登凌云寺远眺,诗人兴之所至,写了一首五言古诗《登嘉州凌云寺作》。当时,大佛虽已开凿50多年,可大约还远未完工,因此在诗中没有提到这个奇迹。《登嘉州凌云寺作》《初至犍为作》两首诗创作时间应该相差不远,所以情绪有些相同,这大约与安史之乱后唐朝江山颓败、诗人壮志未酬的心境有关联。</span></p> <p class="ql-block"> 《送张嘉州》</p><p class="ql-block"> 宋代 苏轼</p><p class="ql-block">少年不愿万户侯,亦不愿识韩荆州。</p><p class="ql-block">颇愿身为汉嘉守,载酒时作凌云游。</p><p class="ql-block">虚名无用今白首,梦中却到龙泓口。</p><p class="ql-block">浮云轩冕何足言,惟有江山难入手。</p><p class="ql-block">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p><p class="ql-block">谪仙此语谁解道,请君见月时登楼</p><p class="ql-block">笑谈万事真何有,一时付与东岩酒。</p><p class="ql-block">归来还受一大钱,好意莫违黄发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p> <p class="ql-block">乐山大佛”这四个大字,引人注目,它们是由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郭沫若先生亲笔题写的。</p><p class="ql-block">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市沙湾区。他不仅是一位文学巨匠,还曾担任过政务院副总理、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等要职。1919年,郭沫若在日本留学时,为了纪念家乡的“三江七河”,他将“沫水”(大渡河)和“若水”(青衣江)的名字合并,改名为“郭沫若”。</p> <p class="ql-block"> 《 凌云寺 》 唐·薛能</p><p class="ql-block"> 像阁与山齐,</p><p class="ql-block"> 何人致石梯。</p><p class="ql-block"> 万烟生聚落,</p><p class="ql-block"> 一崦露招提。</p><p class="ql-block"> 斋月人来上,</p><p class="ql-block"> 残阳鸽去栖。</p><p class="ql-block"> 从边亦已极,</p><p class="ql-block"> 烽火是沈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作者,唐人薛能,任嘉州(今乐山)刺史时所作,直接描绘大佛与山齐平的雄伟景象。"像阁"指大佛所在的凌云寺。</p><p class="ql-block"> 凌云寺门牌上的“凌云寺”三个字是由清末著名书法家赵熙先生所题。</p><p class="ql-block"> 赵熙先生在题写寺名时,为了象征青衣江、岷江、大渡河三条江流汇聚的景象,特意将“凌”字的三点水写成了三点水,以此表达三江水汇聚的意境。</p> <p class="ql-block"> 竞秀亭是凌云山上的古名胜之一,最早见于清代《乐山县志》(嘉庆十七年)的记载,与大佛阁、治易洞、载酒亭、清音亭等并列为凌云山重要景点。其名称可能源于凌云山九峰竞秀的自然景观特征。其为六角形亭台,位于凌云寺附近,可俯瞰三江汇流(岷江、青衣江、大渡河)的壮丽景色。</p><p class="ql-block">上联:竹影扫阶尘不动</p><p class="ql-block">下联:月穿潭底水无痕</p><p class="ql-block">作者:江渭清(近代政治家、书法家)</p><p class="ql-block">特点:通过自然意象(竹影、月光)表现禅意,动静结合,体现佛寺的清净超脱。</p><p class="ql-block"> 竞秀亭作为凌云山历史悠久的观景建筑,其名称和位置体现了古人对山水竞秀之美的赞叹。</p> <p class="ql-block"> 浮玉亭是一个古韵十足的亭子,位于乐山大佛的佛头旁,与海师洞遥遥相望。浮玉亭依山傍水,风景优美,亭内悬挂着粉红色的风铃,增添了浪漫与温馨的氛围。亭子的柱子上刻有一副对联:“月色如故,江流有声”,诉说着岁月静好,江水长流。</p><p class="ql-block"> 浮玉亭不仅是一个游览胜地,更是一个祈福的圣地。亭内悬挂着一口铜钟,每当游客来到这里,便能听到钟声悠扬,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游客可以在这里敲响铜钟,祈求平安,感受那份来自古老建筑的宁静与祥和。</p><p class="ql-block"> 浮玉亭的名字据传来自北宋米芾的《浮玉亭》一诗,诗中描绘了浮玉亭的雄伟与神秘,如“石赤表雄名,三辰出浊清”和“江澄天上见,鳌负水中行”等句子,透露出对浮玉亭的敬畏与赞美。</p> <p class="ql-block"> 《乐山大佛》</p><p class="ql-block"> 二元子</p><p class="ql-block"> 乐山大佛印心间,</p><p class="ql-block"> 翠影波光映圣颜。</p><p class="ql-block"> 晨钟暮鼓常绕耳,</p><p class="ql-block"> 梵音袅袅达尘寰。</p> <p class="ql-block"> 毗卢院,因解放前此地供奉一尊大日如来佛像(毗卢遮那佛)而得名。毗卢院位于乐山大佛景区内,靠近凌云寺和三江汇流处(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与乐山大佛同属一个文化景观带。乐山大佛开凿于唐代(713-803年),毗卢院可能同期或稍晚作为佛教活动场所存在,但具体建造年代未明确记载。</p><p class="ql-block"> 毗卢院附近还保留有三龟九顶城炮台遗址,如黄莲古炮台,为南宋末年宋军抗击元军的历史见证,说明该区域兼具宗教与军事功能。</p><p class="ql-block"> 乐山大佛于1982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毗卢院作为景区的一部分,其文化价值亦受重视。毗卢院周边现存碑林、古炮台等景点,碑林陈列古今名人书法碑刻,包括集邓小平手书的“诗书画”石碑。</p><p class="ql-block"> 毗卢院以佛教文化为起源,与乐山大佛共同构成历史悠久的宗教景观,同时融合了宋元军事遗迹,现为乐山大佛景区的重要人文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 沫若堂位于乐山市灵宝峰西北一隅,由一中西合壁式的民房修葺而成,青砖灰瓦,朴素雅致。这是为纪念出生于乐山沙湾的现代文化巨匠郭沫若而建的。门额"沫若堂"三字为楚图南所书,门两侧是著名作家马识途撰写的对联。上联:峨眉钟灵,大渡铸魂,中华唯怀,黎庶系心,笔摇落山河,真是文豪本色;下联:女神惊世,屈原壮魄,雷电为颂,洪波度曲,诗成泣鬼神,果然名士风流,高度赞颂了郭沫若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业绩。</p> <p class="ql-block">末渃堂视频介绍</p> <p class="ql-block"> 灵宝塔是乐山大佛景区的重要历史建筑,始建于北宋天圣十年(1032年),兼具唐代建筑风格,为十三层密檐式方形砖塔,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灵宝塔位于乐山市凌云山灵宝峰巅,是凌云山的制高点,可俯瞰三江汇流(岷江、青衣江、大渡河)及峨眉山景观,同时是乐山巨型卧佛景观的组成部分。其作为古嘉州地标,兼具宗教意义与航标功能。</p><p class="ql-block"> 塔高29.29米,坐东朝西,青砖砌筑,底层边长11米,塔内设97级红砂石阶梯可登顶,沿壁有31个观景窗。塔身四面设券门(仅西侧可通行),内部原供奉石刻佛像,装饰仿木砖斗拱、藻井及花卉雕刻,形制与西安小雁塔相似。</p><p class="ql-block"> 自1956年起被列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升格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并入乐山大佛)。历史上至少经历三次大规模修缮(明嘉靖、1989年、2004年),主要修复塔檐、加固塔基,并采用现代技术勘探地宫(未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