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著名旅行摄影师阿南先生马不停蹄行走在江苏长江北岸广袤大地上。前天(15日)尚在长寿之乡如皋采风,今天已到苏北名城泰兴浏览,日后将要涉履其它城镇(包括乡村),用语言(镜头)告诉我们撒落在江海平原上璀璨的珍珠——城乡风貌。</p><p class="ql-block"> 囿于拍摄物传递时间上的落差,笔者只得望其项背、亦步亦趋拾掇这些语言(镜头)来完成与阿南先生的约定:他拍摄,我码字。图文并茂,相得益影。</p><p class="ql-block"> 今日是如皋篇。</p> <p class="ql-block"> 说到江苏如皋被国际自然医学会评为世界六大长寿乡之一,截至2024年户籍人口中百岁老人超300人,远超“每10万人中拥有百岁寿星7.5人”的国际标准(户籍人口137.57万,百岁老人占比达0.22%),自然会联想长寿现象源于何方?地理环境、人文优势和孝亲文化等重要的因素外,饮食习惯以清淡为主,注重食材新鲜与营养均衡乃为重中之重,再加上长者的心情愉悦。因而可以说如皋是一座集自然禀赋与文化传承、生态旅游与养生于一体的城市。</p> <p class="ql-block"> 如皋市孟家蟹包店坐落于如皋市锦绣路22号,始创于清咸丰十年(1860),距今有160多年的历史。江苏盐城东台人孟昌恒从东台县孟家庄移居到如皋古城丰乐桥西河畔,靠卖包子和饺子谋生。不久,在邻居的热心帮助下,于丰乐桥西大街租房,开设孟家包饺店,其包子被称为“孟家蟹包”。</p> <p class="ql-block"> 如皋蟹黄包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相传如皋一家包子店生意火爆,但每天半夜都会丢失一笼包子。后来发现是一条蟒蛇偷吃,店主便在包子馅中加入雄黄,蟒蛇不再来偷吃。此后,店主改用蟹黄制作包子,因其颜色与雄黄相似,逐渐演变为今天的蟹黄包。</p> <p class="ql-block"> 迎春桥烧饼店位于如皋市东大街历史文化街区内,毗邻始建于明嘉靖十三年的迎春桥。这座桥因石栏刻有“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行好事”的对联,被称为“好人桥”,其历史底蕴与烧饼店的烟火气相映成趣。烧饼店依托迎春桥的百年风貌,成为如皋传统饮食文化的代表之一。</p> <p class="ql-block"> 工艺传承:如皋烧饼源自北方“胡饼”,经本地改良后以“擦酥”工艺闻名——将烤黄的面饼碎加盐油搅拌,反复折叠揉搓,形成十几层酥脆饼皮,撒芝麻烘烤后香气扑鼻。</p><p class="ql-block"> 馅料多样:包括葱油、萝卜丝、猪油渣等,其中东串猪油渣馅和北门“赛雪梨”萝卜馅尤为经典。</p><p class="ql-block"> 工具特色:使用如皋方言称为“烧饼响子”的擀面杖,操作时发出咯吱声,成为制作过程的独特标志。</p><p class="ql-block"> 店主张世俊因邻近李昌钰刑侦科学博物馆,获李昌钰品尝并推荐,登上央视节目后成为网红打卡地,老板娘还与李昌钰、撒贝宁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水绘园,位于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如城镇东北隅。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原是邑人冒一贯的制业,历四世至冒辟疆时始臻完善。冒辟疆将旧园重整,赋予思想,精心增饰。</p><p class="ql-block"> 现存的水绘园建筑群坐北朝南,平面呈矩形,分左、中、右三轴。右轴为隐玉斋,与观桧厅、聆松簃、牡丹亭组成一院落。中轴为雨香庵,有门厅、敞厅、黄杨厅、流光殿四进,为康熙年间所建,其中保存有明末清初的遗构。</p><p class="ql-block"> 水绘园构筑精巧,以楼带园,庭院布局围而不隔。以有限的空间,营造宽阔意象。水绘园的构筑技艺和环境的营造,融徽州建筑手法于扬州建筑艺术中。</p><p class="ql-block"> 水绘园也是柳如是、陈圆圆、李香君等人并称为秦淮八艳之一董小宛的归居。1639年,董小宛结识了复社名士冒辟疆,两人相识相恋。后来,董小宛嫁给了冒辟疆为妾。明朝灭亡后,董小宛随冒辟疆逃亡,经历了兵荒马乱、出生入死的生活。他们的爱情道路充满了坎坷和波折,但董小宛无怨无悔,她用诗句表达了她对爱情的执着追求。</p> <p class="ql-block"> 如皋水绘园作为标志性景点,其亭台楼阁最值得去的核心区域可归纳如下:</p><p class="ql-block"> 1. 镜阁</p><p class="ql-block"> 最具代表性的景观,倒映在池塘中与蓝天白云形成绝美画卷,被多篇文献提及为园林视觉焦点。其独特的水景设计体现了江南园林"借景"的极致艺术。</p><p class="ql-block"> 2. 水绘园图区域</p><p class="ql-block"> 园内藏有著名的历史画作《水绘园图》,周边亭台布局还原了明清文人雅集场景,可沉浸式体验冒辟疆与董小宛的浪漫故事。</p><p class="ql-block"> 3. 曲径通幽的连廊体系</p><p class="ql-block"> 园中"曲径通幽"的设计特色,木质连廊连接各建筑,移步换景间能欣赏不同角度的园林构图,是感受时空穿越感的最佳路线。</p> <p class="ql-block"> 水绘园最值得关注的三大核心景点</p><p class="ql-block"> 1. 古澹园</p><p class="ql-block"> 如派盆景艺术巅峰:原为明代壶领园,清代由郑板桥更名为“古澹园”,现为中国如派盆景代表园,珍藏自宋代以来的千年古柏盆景、全球最大五针松盆景等,被誉为“唐宋元明清,从古看到今”。</p><p class="ql-block"> 历史与艺术的融合:园内盆景以“如派”技法闻名,兼具自然与人文双重价值,是园林艺术与植物栽培的活态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2. 水明楼</p><p class="ql-block"> 建筑奇观与爱情象征:南北狭长的楼阁以九曲回廊连接前轩、中轩与楼阁,红木竹罩雕刻耗时千日,细节逼真,被陈从周教授称为“海内孤例”。</p><p class="ql-block"> 文化意境:临池漏窗设计巧妙,形成“人在舟中,舟行水上”的视觉幻境,同时陈列冒辟疆与董小宛画像,引发对其爱情故事的遐想冒辟疆董小宛。</p><p class="ql-block"> 3. 洗钵池</p><p class="ql-block"> 千年文脉传承:唐代中禅寺放生池,宋代曾肇(曾巩之弟)曾在此读书洗钵,后刻“隐玉斋”石碑纪念,兼具宗教与文学历史意义。</p> <p class="ql-block"> 水绘园,以水为贵、倒影为佳,既秀且雅。园内波烟淼淼,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委实为江海平原的一颗璀璨明珠。</p> <p class="ql-block"> 定慧禅寺位于江苏省如皋市,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地处如皋古城东南隅,山门正对玉带河,东临放生池,西南傍玉莲池,寺院平面布置呈“回”字形,楼堂环绕四周,宝殿坐落中央,形成“水环寺,楼抱殿”独特格局。</p><p class="ql-block"> 定慧禅寺始建于隋开皇十一年(591年),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重建大殿和金刚殿,改山门朝北,后陆续砌建钟鼓二楼和藏经阁、禅堂、祖堂、斋堂等。</p><p class="ql-block"> 定慧寺山门朝北的主要原因与明朝嘉靖年间的倭寇防御及城市扩建直接相关。寺庙原为南向,但1554年如皋修筑城墙时将寺院包入城内,导致原山门通道狭窄。明万历年间重修时,为方便信众进出并适应新的城市布局,寺院整体调转方向,山门改为北向,原山门处改建为藏经楼。这一调整就形成了“水环寺”的独特格局(北有玉带河、南有护城濠河、西临已废的玉莲池、东靠放生池)。 </p> <p class="ql-block"> 东大街历史文化街区,位于江苏省如皋市的古城东北角,东大街历史文化街区占地面积约10公顷,内城河蜿蜒其中,是如皋古城仅存的老街区。东大街始建于南宋,经历代营构,东大街具有清末民初的风貌特征。在水运发达时期,东大街是城内主要的商业街。</p><p class="ql-block"> 东大街文化底蕴集中体现在其千年历史传承、独特建筑风貌、丰富名人遗迹,以及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活态保护模式。以下从多个维度具体说明:</p><p class="ql-block"> 一、历史地位与起源</p><p class="ql-block"> 始建于南宋时期,曾是如皋古城核心商业区,依托内城河与如泰运河的水运优势兴盛发展。街道名称源于“县左”方位,承载了城市布局的历史记忆。</p><p class="ql-block"> 南宋麻面石板路保存完好,路面中央的独轮车印辙、路肩麻石条镶嵌,真实还原了古代街景风貌,被称为“南宋街面活化石”。</p><p class="ql-block"> 二、建筑与空间特色</p><p class="ql-block"> 明清至民国建筑集群:两侧多为木闼子门店面,后接三堂或四堂的宅院,兼具商业与居住功能,庭院、园圃点缀其间,体现江南民居的布局智慧。</p><p class="ql-block"> 巷弄文化:如因画家郜琏得名的郜家巷、以刺绣闻名的秀女巷,以及百岁坊、大夫第等历史地标,巷宽仅1米,曲折幽深如迷宫。</p><p class="ql-block"> 宗教与商业遗存:唐代药王庙、清代恒昌杂货店、徐大昌酱油店等,展现了多元文化融合。</p><p class="ql-block"> 三、人文积淀与历史人物</p><p class="ql-block"> 名人故居汇聚:明代戏曲家李渔、清代诗人袁枚弟子熊澹仙,以及刘兰卿、祝见山等文化名人曾居于此。</p><p class="ql-block"> 非遗传承活化:街区引入如皋丝毯、蔡氏面塑、盆景等国家级非遗,设立丝毯博物馆、水绘讲堂等文化空间。</p><p class="ql-block"> 四、保护与活化实践</p><p class="ql-block"> “修旧如旧”原则:2013年起系统性修缮,恢复历史肌理,同步更新地下管网,打造口袋公园提升宜居性。</p><p class="ql-block"> 烟火气与文旅融合:保留原住民生活场景,聚集200余家商铺,包括迎春桥老炉烧饼店(李昌钰推荐)等老字号,形成“日游古迹、夜品美食”的消费生态。</p><p class="ql-block"> 五、精神象征与文化认同</p><p class="ql-block"> 迎春桥“好人精神”:桥身刻有“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行好事”,成为如皋市民道德认同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如皋东大街作为长江三角洲历史文化街区的典范,通过“历史原真性保护+活态化利用”模式,既留存了南宋街巷肌理、明清建筑群和非遗技艺,又融入现代商业与公共服务功能,实现了文化记忆与当代生活的共生共荣。</p> <p class="ql-block"> 在浏览了如皋的美食、景区、禅寺、街道之后,阿南先生特地关照笔者介绍一下如皋蓝宝石地挂毯厂——溶工艺美术与非遗为一体的瑰宝。</p><p class="ql-block"> 探索如皋真丝挂毯的精湛工艺,一幅幅精美绝伦的艺术品映入眼帘。这些挂毯,以榨蚕丝为原料,通过人工打结,精心编织而成,仿佛将一幅幅生动的画卷镶嵌于墙面,为家居增添一抹艺术气息。</p><p class="ql-block"> 如皋丝毯以其独特的工艺和卓越的品质,赢得了艺术界的广泛赞誉。它们不仅在国内享有盛名,更走进了人民大会堂等国家级重要场所,还走向了国际舞台,为国内外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与文化的双重盛宴。</p><p class="ql-block"> 这些挂毯不仅是如皋工艺美术的瑰宝,更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作品。它们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文化内涵,向世人展示了如皋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