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行——“黔中一绝”天河潭

闲云野鹤蒋长华

<p class="ql-block">说起贵州,我印象最深的就数黄果树瀑布、茅台酒、王阳明龙场悟道、神秘消失的古夜郎国。</p><p class="ql-block">贵州,处于中国西南部的云贵高原,面积17万平方公里,和广东省差不多。</p><p class="ql-block">它是中国唯一一个没有平原的省,平均海拔1100米,其中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p><p class="ql-block">因为山地海拔影响,贵州的夏天非常凉爽,气温很少超过30度。所以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气候适宜属贵阳”之称。</p><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8日中午,我与发哥及池上莲花母女4人从温州机场同机抵达贵阳,然后与后期来黔的羽依户外的其余23人汇合。</p><p class="ql-block">贵阳又称“林城”“筑城”,是贵州省的省会,位于贵州省中部,苗岭中段,是一座山中有城,城中有山,绿带环绕,森林围城的具有高原特色的现代化城市。</p> <p class="ql-block">(一)“黔中一绝”天河潭</p> <p class="ql-block">贵阳,是一个好客有温度的城市,在出租车上,驾驶员一路向我们介绍贵阳的美景、美食。初来乍到,在这陌生的城市,我们倍感温暖。当我们问起下午空挡的旅程建议时,他向我们推荐了住宿宾馆门口的黔灵山公园,说那是“贵州佛教第一丛林”,还有就是张学良和赵四小姐曾被软禁于此,留下了很深的时光印记。</p><p class="ql-block">但经合计,我们4人组合,还是想去看看被古牧誉为“黔中一绝”的天河潭一看究竟。</p><p class="ql-block">约半个小时的车程,我们到达天河潭风景区。</p><p class="ql-block">踏入天河潭的第一站,是充满仪式感的太阳广场。地面祥云图案如流动的史诗,四个烽火台以风、火、水、土四元素演绎着苗族的牛角图腾、羌族的羊头符号和侗族的铜牌纹饰。那座篝火造型的中央建筑,在阳光下折射出布依族蜡染的蓝白色调,仿佛能听见远古的祭祀鼓点。民族与自然的交响序曲在此奏响。</p> <p class="ql-block">沿着广场前行,一条不知来自何方,流向何处的地下河流出现在眼前,河面散发出淡淡的烟雾,河面上停放着一排待发的小船。在服务人员的安排下,我们坐上小船,忽一会,船只就带着我们进入一条仅通一条船只宽的地下河流通道,熠熠发光的通道石壁上,有曾是数以万年前的动物化石和形态各异的钟乳石、石幔。徘徊在近一公里的地下暗河中,我们似乎穿越了时空,进入到轮回的乐园。</p> <p class="ql-block">这段天河潭的奇幻旅程,恰似一场跨越时空的地质诗篇。当游船载着人们驶入地下河时,河面蒸腾的薄雾如同远古的呼吸,两侧石壁上镶嵌的动物化石群,在莹蓝灯光下显露出三叠纪海洋生物的轮廓,那些卷曲的菊石与箭石化石,正以沉默的姿态诉说着2.5亿年前的古特提斯洋往事。船行至"鲤鱼跃龙门"钟乳石下,全息投影技术将苗族创世史诗《亚鲁王》投射在石幔上,游鱼化龙的传说与喀斯特地貌形成史在此奇妙交融,恍若地质变迁与人文想象共谱的变奏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当船头刺破最后一片幽暗,映入眼帘的"竹林翠溪"实为古河道改造的杰作——明代隐居诗人吴中蕃曾在此种植的方竹后代,如今已繁衍成占地30亩的竹海。碧水中倒映的不仅是婆娑竹影,更有清代《黔书》记载的"竹王祠"遗址,那些沉入水底的青石构件,在特定光照角度下会显现出夜郎图腾的模糊纹样。据说此处的负氧离子浓度高达每立方厘米5万个,使得竹叶摩挲声都带着清冽的共鸣,恰如古人诗句"空翠湿人衣"的立体呈现。</p> <p class="ql-block">走出暗河,是一个天坑状的水池,水池上方有一个天然的溶洞,溶洞的入口有横批“天上人间”四个大字,两边有竖联:"揽夜郎十万里关河汇成胜景,阅华夏五千年风雨骤涌惊涛"。</p><p class="ql-block">原来我们已经进入了时空之门,溶洞里竟然蕴藏着神秘消失了的古“夜郎国”的文明史诗密码:</p><p class="ql-block">当木船犁开最后一缕幽蓝水雾,豁然洞开的穹顶倾泻下天光,直径逾百米的天然天坑宛如大地之眼。穹顶垂落的钟乳石群中,六十米高的天然溶洞口赫然悬刻"天上人间"鎏金匾额,两侧崖壁凿刻的楹联墨色如新——这竟是明末遗臣吴中蕃三百年前隐居天河潭时,用火把熏烤钟乳石形成的特殊墨迹。</p><p class="ql-block">天坑水池实为古夜郎国祭祀坛遗址,池底沉睡着七层叠压的秦汉至明清瓦当。池水在不同时辰呈现七种色彩:辰时青若岫玉,午时碧如翡翠,酉时则化作琥珀金波。地质学家在此发现世界罕见的"环状虹吸泉"奇观,池水每六小时通过溶洞暗河完成一次全循环,涌动时崖壁间会回响青铜编钟般的空灵之音。</p><p class="ql-block">最震撼的莫过于溶洞口垂悬的钟乳石群,经检测这些碳酸钙沉积物中竟封存着古人类DNA信息。当阳光以42度角射入洞窟时,石壁上会显现出夜郎王迎汉使的岩画投影,与吴中蕃手书楹联形成跨越两千年的时空对话。考古学家在此处岩层中,发现了衔接三星堆文化与滇文化的青铜神树残件,那些盘曲的根须状纹饰,正与楹联中"十万里关河"的苍劲笔触暗合。</p><p class="ql-block">此刻立于天坑中央,仰观"天上人间"四个大字在虹吸泉雾气中若隐若现,方知这方水池原是大地珍藏的文明罗盘。池面倒映的不仅是溶洞奇观,更照见五千年华夏风雨在喀斯特地貌中凝结成的惊世图腾——那飞溅的水珠里,或许就藏着某个失落王朝的吉光片羽。</p> <p class="ql-block">天河潭溶洞虽然与譬如长屿硐天等著名的溶洞奇观不值得一比,但天河潭的"奈何桥"是一处令人叹为观止,只见旱洞第三层的天然石桥,横跨两座钟乳石悬崖,桥身全长约15米。桥下是深达21米的阴潭,幽暗的潭水与洞厅顶部的透光裂隙形成"一线天"奇观,而桥面最窄处仅容单人侧身通过,凸显地质运动的精妙平衡。</p><p class="ql-block">桥体将溶洞空间分割为截然不同的两极:桥面之上的洞厅轩敞开阔,穹顶悬挂着"春满人间"钟乳石群,石笋如雨后春笋般蓬勃生长;桥下阴潭寒气逼人,岩壁上"藏经阁"景观的层叠石幔似封印着远古密码。这种"天堂与地狱"的垂直空间叙事,暗合《楚辞》中"上穷碧落下黄泉"的生死观。</p><p class="ql-block">桥头立有"请罪石",形似跪姿人像,上方悬垂的刀形钟乳石相传会斩落恶人心魂。当洞内温度常年维持在17℃的恒定低温时,水汽在石桥表面凝结成霜,与投影灯效共同营造出《山海经》中"奈何渡"的幽冥幻境。考古学家更在桥体岩层中发现夜郎时期的青铜残片,让神话与现实产生量子纠缠般的关联。</p> <p class="ql-block">这座集自然奇观与人文想象于一体的石桥,恰如明代隐士吴中蕃诗中所绘:"石梁横亘阴阳界,雾锁云封证大千",成为解码贵州喀斯特文明的时空密钥。</p> <p class="ql-block">走出三层溶洞,从东侧峡谷下山,即是天河潭卧龙河双瀑,被誉为天地经纬间的液态诗行。</p><p class="ql-block">上瀑:云崖织锦的时光梭机</p><p class="ql-block">卧龙河上游瀑布自60米高的钙化崖奔腾而下,宽达85米的瀑面如巨型织布机悬于天地。水流在七层梯田状钙华池间跌宕,形成罕见的"瀑中瀑"奇观。经检测,每层池壁的波纹状沉积物实为更新世古河流遗存,其中第三层钙板内嵌有剑齿象臼齿化石。正午阳光穿透水雾时,瀑流会折射出七重虹霓,恰与布依族传说中的"彩虹女神织锦图"相合。</p> <p class="ql-block">下瀑:龙脊琴弦的地质绝响</p><p class="ql-block">瀑布以35度倾角铺展于百步桥畔,宽120米的瀑帘撞击着志留纪灰岩基底,将2.8亿年前的古扬子海涛声封印在飞溅的水珠里。其特殊之处在于瀑面分布着365根石笋构成的天然琴柱,雨季水流拂过时会触发5-8赫兹的次声波,与百步桥振动频率共振形成《溪山行旅图》般的立体音画。瀑底深潭中,明代沉船残骸与钟乳石共生出"珊瑚铁礁"的奇幻景观。</p> <p class="ql-block">三个小时匆匆而过,我耳边似乎回荡起李玉顺《远方的呼唤》中那稚嫩的“…沿着古老的夜郎河我慢慢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