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你知道姓氏的来源吗?</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现在人们常把姓氏当成一回事,其实"姓"与"氏"是有严格区分的。</p><p class="ql-block"> "姓"与"氏"的区别,大致有以下几点:就出现时间而言,"姓"早于"氏"。"姓"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氏"产生于父系氏族社会;就数目而言,"姓"少于"氏"。"氏"是由"姓"分化而来的,故愈往后数目愈多;就延续时间而言,"姓"长于"氏"。"姓"是世世代代不变的,而"氏"维持的时间则短得多;就使用范围而言,"姓"与"氏"是"男女有别"。一般原则是,女人称"姓",男人称"氏"。</p><p class="ql-block"> 当然,我们所说"姓"与"氏"的这些区别,早已是"老皇历"了。到西汉司马迁写《史记》时,"姓"、"氏"已经完全无所区分了。因此,我们下面所谈"姓氏"的起源,是笼统而言的。</p><p class="ql-block"> 据统计,中国姓氏的来源有32类之多。比如,以国为氏,以邑为氏,以乡为氏,以亭为氏,以地为氏,以姓为氏,以字为氏,以名为氏,以次为氏,以族为氏,以官为氏,以爵为氏,以凶德为氏,以吉德为氏,以技为氏,以事为氏,以谥为氏,以爵系为氏,以国系为氏,以族系为氏,等等。当然,如此众多的姓氏,许多现在已经无法具体考证出来了。下面约略列举姓氏的几种来源,由此管中窥豹。</p><p class="ql-block"> 由氏族图腾转化而来的姓氏。原初之时,几乎每一个氏族都有自己的图腾,图腾既是氏族的感生神灵,又是氏族的名称。《说文解字》说:"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春秋传》曰:"天子因生以为姓。"所谓"感天而生子",其实就是原始人的民族起源神话。原始人不了解自己是因男女交合而生,以为女始祖是由于感受某种动植物或非生物的精灵而怀孕,于是把该种动植物或非生物作为祖先感生神加以崇拜,并把它的形象刻画在始祖的旗帜或器物上,这便是其本族的微号或名称(即姓氏)。这种感生物,便是"图腾"。</p><p class="ql-block"> 相传,夏、商、周三代均以氏族图腾作为姓氏。据说,夏王室之所以姓"姒"( si ),是因为禹的母亲吞食了一种名叫"薏苡"( yi yi )的植物,后来便生下了禹,所以夏王室便"姒"为姓。商王室之所以姓"子",是因为契的母亲吞食了燕子卵而生契,故商王室便以"子为姓(古人将动物的卵称作"子")。周王室之所以姓"姬",是因为后稷的母亲踩了"大人之迹"(巨人的足迹)而生后稷,故周王室姓"姬"。除此之外,其他姓氏诸如龙、马、虎、牛、羊、鱼、龟等,大概也属于以氏族图腾作为姓氏的类型。</p><p class="ql-block"> 以居住地为姓。中华民族的祖先炎帝和黄帝,据说就是以居住地为。黄帝成长于姬水,便以"姬"为姓;炎帝成长于姜水,便以"姜"为姓。起于版筑之间的傅说,也是以居住地为姓,"傅"本为地名。鲁国大夫展禽,因为食邑于柳下,所以以他为始祖的后裔便以"柳下"为姓。鲁庄公公子遂(字襄仲),因居于鲁国东门,称"东门襄仲",其子孙便以"东门"为姓氏。大诗人屈原,以屈为氏,"屈"是封地名。"西楚霸王"项羽,以项为氏,"项"也是封地名。另外,其他姓氏如城、郭、园、池等,大概也是以居住地为姓。中国的东方邻国日本,许多姓氏也来源于居住地,如山口、山本、井上、山井、松下等。</p><p class="ql-block"> 另外,以住地方位、景物为姓的,如战国时期的东郭顺子、魏大夫西门的以及"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其姓氏都是住地方位;再如池、杨、柳等,是以住地景物为姓氏。以国为姓的,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各诸侯国名,后来基本上都演变为姓氏,如宋、曹、卫、鲁、曾、陈、郑、蔡、吴、邓、唐、秦、楚、燕、齐、韩、赵、魏等。以官职或爵号为姓的,如古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其后便以师、傅、保为姓氏。古以司徒、司马、司空为"三有司",后便以为姓氏。又如上官(上官大夫)、司寇等,也属于这种类型。以爵为姓氏的,如皇、王、公、侯、伯等。</p><p class="ql-block"> 还有以职业为姓的,如商朝的巫咸,"巫"是其职业;孔子的弟子卜商(子夏),"卜"是职业;又如师、祝、史、屠、陶等,都来源于职业。(巫、史、卜、师等,同时又是官职名。)</p><p class="ql-block"> 以谥号为姓的,有戴、武、宜、穆等;以王父(祖父)字为姓氏的,如春秋时期,鲁孝公的儿子公子疆(字子臧)被追称为"臧僖伯",他的孙子便以"臧"为氏。</p><p class="ql-block"> 外来姓氏以复姓居多,主要来源于少数民族姓氏的音译,如呼延、慕容、尉迟、独孤、步六孤、贺兰、宇文等。当然,也有单姓者,如"单"姓源自匈奴,"党"姓源自西羌,"朴"姓源自巴郡蛮,"元"姓源自拓拔族。但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改姓"的历史事实。故不可全以此逆推复姓的本源。 </p><p class="ql-block"> 以"于"、"贺"二姓为例。如北魏的建立者是鲜卑族,本为"万纽于氏",后改姓"于";唐朝时,"淳于"为避唐讳也改姓"于";而"于"姓本为周武王之子邗叔之后,"邗"本为封邑,后去偏旁为"于"。再如"贺"姓,其来源既可能是"贺兰",也可能是"贺敦",而且后来为了避讳,"贺兰"又曾经改姓"庆"。</p><p class="ql-block"> 姓氏的来源还有可能来自赐姓或改姓。赐姓,是帝王对某些特殊人群的恩宠,是对"姓"给予政治上的承认。如唐沙陀族的朱邪赤心,因为镇压起义有功,被李唐王朝赐姓"唐",赐名"国昌"。再如郑和,本姓马,后赐姓"郑"。民族英雄郑成功,也被赐姓"朱"。改姓在历史上的例子也不少、大都出于一些比较特殊的原因,但并非乱改。如西汉的韩信,因反叛被杀,子孙便改姓"何",何、韩古音同。司马迁有子二人,分别名临和观,后又分别改姓为"同"和"冯","同"来源于"司","冯"来源于"马",二字因与"司"、"马"字形相近。吴越王钱锣的后裔,有的改姓为"金",因"金"是"钱"字的偏旁。明朝"靖难之役"后,黄子澄的后裔改姓"田",取"黄"字中的一部分为姓。</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