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来到江汉平原腹地的潜江,其名取“汉出为潜”之意,指境内有河道从汉水中分流而入长江,这里被汉水及其支流灌溉,沃野千里之中片片水塘蕴藏驰名全国的小龙虾,也记录着楚国君王的歌舞升平。</p> <p class="ql-block">潜江的旅游景点以农业景观为主,但今年的春季格外酷热,让人没有远足的兴致,唯一的潜江龙湾宫殿遗址是主要目标。</p><p class="ql-block">该遗址需要收费,成人票50一人,学生票25一人,并不便宜,加上博物馆文物不多、遗址区复原展示面积小、配套设施不丰富,而且远离主城区,对普通观众吸引力不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一、章华台起楚龙湾——江汉平原腹地的龙湾遗址公园</span></p> <p class="ql-block">龙湾遗址是楚国的离宫别苑,主要以丰富的建筑台基遗址为主,位于潜江市的南部,距荆州很近,传说为楚灵王所建的章华台,学界比较认可该说法,但因为没有一锤定音的证据,只能说大概率是章华台的遗址。该遗址应该是毁灭于白起拔郢后</p> <p class="ql-block">相对于密集分布有较多遗址的当阳-荆州一线的楚国的核心区,龙湾宫殿相对独立,其最大特点是湿地生态环境和楚国年代最早、面积最大、规格最高的楚王行宫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和遗址区是分开的,需要驱车而去,遗址主体包括已勘探发现的二十二座夯土台基、已发掘并作保护展示的放鹰台一、三号宫殿基址,是观众参观的主体。</p><p class="ql-block">图中是遗址区沙盘,以东端的放鹰台1号遗址为代表</p> <p class="ql-block">该遗址做了较完善的复原展示,其上是用彩色水泥包裹的台基上层,其下是有空调设施的台基下层展览区</p> <p class="ql-block">映入眼帘的是第三层高台建筑基址,平面呈“ ”六边形,面积近500平方米。坚硬、褐红色的高台周壁分布有30个直径1-1.5米的方形大柱洞。台内夯土中分布有大量小型柱洞、木板分间用的纵横地梁、沟槽。</p> <p class="ql-block">三层台基整体形态呈现“L”形,整个台址以主楼为核心,四周环绕着西配房、回廊、外曲廊、内廊、东廊等附属建筑;主楼和各附属建筑之间通过飞陛、廊道、台阶和贝壳路紧密联系,形成多个院落空间。</p> <p class="ql-block">三层台基南侧为一个庭院。先秦时期宫殿建筑平面布局的一个原则就是“建筑平面四向之制”,即建筑布局形式以一个中心空间(一般为院子)为核心,四周环绕着建筑,形成封闭空间,符合“天人合一”的思想。</p> <p class="ql-block">1号台基南壁中部方形柱洞</p><p class="ql-block">方形半明暗壁柱洞,双肩套榫结构, 形肩台面长120、宽55、深30厘米。柱洞下部长55、宽25、深98厘米,深至一层台台基。洞内堆积为红烧土、炭灰、陶瓦片和泥质垂线球等。</p><p class="ql-block">展板推测其有礼制内涵,中字型墓葬在商周墓葬中往往是高等级贵族和帝王享用的,在柱洞上是否有类似内涵呢?</p> <p class="ql-block">遗址复原的贝壳路,位于图片右侧,原址宽1.1米,路两侧有宽0.1~0.13、深0.1~0.15米嵌木板的沟槽。</p><p class="ql-block">贝壳路环绕三层台基东、西、南三侧,路面由大小不一的贝壳口朝下,背朝上,扣合在路基细土中,排列紧密整齐,呈横“人”字纹。</p><p class="ql-block">楚国独特的“蚁鼻钱”铜币就是仿造早期贝壳造型设计,可见贝壳所象征的财富地位,楚人用贝壳铺路,展现该遗址的豪奢与尊贵</p> <p class="ql-block">考古报告记载在回廊西侧有一水坑,深约2.8 m,宽约18 m,与位于台址北侧的古河道相连,可能是楚王的池苑,并未得到复原展示,但遗址公园整治环境,可向北眺望河道自然。</p> <p class="ql-block">陶制排水管道</p><p class="ql-block">西侧排水管位于水坑南侧、内曲廊西侧。三条并列的陶制筒瓦两两扣合、首尾相套,共有十节,南北向排列,残长4.9米。排水管南高北低,埋在黄夯土台下0.1米处。南端向东拐弯,北端连接水坑。</p> <p class="ql-block">台基上风光</p> <p class="ql-block">远处可眺望正在进行的复原展示项目,近年来湖北省考古研究院在潜江龙湾继续着考古项目,在15-20年间在放鹰台1号和2号遗址之间做了考古发掘,这里应该是对遗址进行保护性展示的建筑工地</p> <p class="ql-block">从遗址下来可见浮雕,有通道进入下层展示区</p> <p class="ql-block">展厅内通过玻璃罩展示了部分复原的一层台基,该部分只有东部发掘到边界,且边界并不规则,其余边界尚未明确,平面尺寸约120 m×130 m,高度1~1.5 m。推测因河水长期冲刷侵蚀使东部夯土台基受损。由于一层台基规模巨大,推测其为整个放鹰台遗址建筑的底层台基。</p> <p class="ql-block">各式建筑材料</p> <p class="ql-block">章华台的历代诗文,在遗址公园和博物馆附近,有很多现代人写的怀古诗,水平参差不齐,有的立意深远,有的粗疏浅陋。</p> <p class="ql-block">遗址边的考古工作站</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外景</p> <p class="ql-block">进入博物馆,就着重展示了该地区的动植物资源,并列举了楚辞等楚国文献对于植物的记载,并展示当时楚人眼里的“香草”、“恶草”,在展厅中部,专门用不少动物标本展示当时楚王游猎场景</p> <p class="ql-block">章华台之前,史书记载了不少贵族园林台阁,但相关遗址较少,潜江龙湾遗址无论是否为楚章华台,其遗址发掘对于研究楚国所处的东周时期中国园林史有重要价值</p> <p class="ql-block">潜江龙湾宫殿遗址复原,想象的建造场景</p> <p class="ql-block">在宫殿群建成前,这里也有一座小型城,遗址西端的黄罗岗是一座春秋时期的城址。城址平面呈长方形,总面积约1.7平方公里。夯土城垣宽70~80米,护城河宽30、深2米。城内发现有春秋时期的灰坑,在南垣上发现战国时期的灰坑和房基打破了城墙,说明楚人征服该地后,城址废弃,成为普通聚落。</p> <p class="ql-block">出土文物极为有限,以周边墓地为主,小黄家台墓地位于宫殿基址群的西南部,墓地面积约为220×150米。小黄家台墓地已探出东周楚墓34座,发掘了10座。多为小型墓葬,其中既有夫妻异穴并葬墓(M25、M26),也有夫妻同穴合葬墓(M6)。</p> <p class="ql-block">泥质深灰陶仿铜附耳深腹蹄足鼎</p><p class="ql-block">环形抓手盖,半环形附耳,大深腹,上饰三道弦纹,底部略平,足根部有仿兽面纹样。因在口沿下部有一圈凸棱承盖,是典型的楚式箍口鼎,在春秋晚期晚段后,箍口鼎突然出现三蹄足外撇的现象。</p> <p class="ql-block">泥质灰陶仿铜带盖小口高领双耳汤鼎</p> <p class="ql-block">皆为仿铜陶礼器</p> <p class="ql-block">投影的形式展示遗址中各个遗址点</p> <p class="ql-block">对遗址群的复原展示,如果真是如此,那确实是充满设计感的楚国园林</p> <p class="ql-block">复原模型</p> <p class="ql-block">贝壳路的复原展示以及出土板瓦复原展示</p> <p class="ql-block">展厅还预留一个区域,向观众介绍博物馆建成后的一些新考古发现成果</p> <p class="ql-block">希望未来能有更多发现</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后方的工作地点,人去楼空,大厅中摆放着一件修复完成的楚式陶井圈</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二、汉水之南潜江市</span></p> <p class="ql-block">潜江市区以北也有城市内景观,比如曹禺公园</p><p class="ql-block">潜江持续20余年打造曹禺文化。建成了曹禺大剧院、曹禺戏楼、曹禺公园、曹禺纪念馆、梅苑和曹禺祖居、曹禺文化产业园、曹禺中学、曹禺陵园、中国剧协曹禺剧本奖创作基地、中国剧协梅花奖艺术交流中心等一大批有影响的公益文化设施、文化平台。</p> <p class="ql-block">属于比较大型的市内公园,与武汉的四美塘公园一样是双公园设计,中间被车道隔开</p> <p class="ql-block">公园内有曹禺祖宅,曹禺大剧院,以及曹禺纪念馆</p><p class="ql-block">于2004年11月建成开放。2009年8月跻身全国三级博物馆行列,2012年6月被省人民政府批准为湖北省第三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22年入选湖北省国际华侨文化交流基地。</p><p class="ql-block">馆舍面积3066平方米,基本陈列有序厅、成长之路、卓越成就、誉满全球&家国情怀、书画名家颂曹禺五个展区。陈列了曹禺先生的著作、手稿、图片、题字、书信等内容,以及多幅国内名人、书画大师作品,是目前国内关于曹禺史料收集、保存、展览最全面的纪念馆。纪念馆共有文物藏品420件,其中包括一级文物1件、二级文物3件,三级文物40件。</p> <p class="ql-block">纪念馆内一侧展示曹禺家族迁徙到潜江的历史,一面展示曹禺本人对祖籍潜江的挂念</p> <p class="ql-block">一楼多个展厅,多个单元展示曹禺的话剧人生</p> <p class="ql-block">潜江龙虾城</p><p class="ql-block">门面上的餐馆很受欢迎,在街区内的门可罗雀</p> <p class="ql-block">潜江龙虾,价格不便宜,170左右一盘,两盘“吃掉”一件球员版球衣,所幸足够新鲜,是当地文化地标</p> <p class="ql-block">潜江对龙虾的农业科技投入不小。</p><p class="ql-block">潜江早期的“虾稻连作”种养模式,是养一季虾、种一季水稻的连作模式。后来,潜江的小龙虾产业升级为“虾稻共作”模式。所谓“虾稻共作”,即小龙虾与水稻共作共生。插秧时,农民把幼苗小龙虾移至稻田田埂处的环形虾沟生长。等秧苗长结实,再将其引回稻田里——四五月份收一季虾,八九月份又收获一季虾,即为“一稻两虾”。 </p><p class="ql-block">冬天,正是小龙虾打洞冬眠的时候。为从源头解决“潜江龙虾”季节性供应缺口问题,潜江率先开展“四季有虾”核心技术攻关。湖北省小龙虾产业技术研究院联合7家科研院所和高校,创新池塘精养、温棚土池和工厂化养殖等小龙虾特色养殖模式,目前,累计上市冬季鲜活虾3650吨,整季可供应鲜活虾24000多斤。</p> <p class="ql-block">市区南部的紫月湖公园,项目总占地约804亩,其中水域面积222.58亩,估算投资约3亿元。预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六大功能园域,即中心湖区、滨水区、园林观赏区、健身运动区 、儿童活动区、停车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三、古今之变屈家岭</span></p> <p class="ql-block">离开潜江,一路向北,来到大洪山最南端的屈家岭遗址 这里是江汉平原与大洪山的交界处。</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看鸟儿飞翔、古国遗风</p> <p class="ql-block">小狗嬉戏</p> <p class="ql-block">桃花烂漫</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登大脊山,吊天子寨,感蒙宋战,瞰江汉原</p> <p class="ql-block">太子山,位于江汉平原北缘与大洪山南麓的交汇处,是中国农谷核心区的绿色生态屏障,公园总面积7930公顷,森林覆盖率达85%,被誉为镶嵌在荆楚大地上的一颗璀璨的“绿色明珠”。</p> <p class="ql-block">青山坡水库</p> <p class="ql-block"> 太子山普云禅寺区域内名胜古迹众多,其中白龙井、白龙洞、龙泉洞、石塔等已被社会许多人士特别为当地人所熟知。时光易逝,转眼间沧海桑田。作为屈家岭文化的发现地,现在的屈家岭平静祥和,那些金戈铁马的岁月也随着时间淹没在了历史的尘埃中。</p><p class="ql-block">步道的尽头便是修筑在山顶的凉亭,凉亭被天子寨的城墙所包围,坐在亭中小憩,不禁能感受古今的交汇与碰撞。若天朗气清,站在古城墙南侧向远方眺望,屈家岭管理区的风光便尽收眼底,在感叹屈家岭的美丽风光之余,一种“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豪情也油然而生,南宋将士奋勇抵抗元军的场景仿佛感同身受。</p> <p class="ql-block">天子寨为南宋时期的一座寨堡,石寨平面体呈椭圆形,东西长约107米,南北宽约70米,占地面积约为7000平方米。城墙为土石结构,城墙主体为土筑成,外墙为较规整的岩石砌成。天子寨兼顾实用性和战略性,经过精心设计的城墙视野非常开阔,守军可以随时观察四周环境,很显然该石城是扼守太子山山脉南麓一条重要的军事要道最佳选择。宋理宗淳祐十二年(1252年)三月初三,京西马步军副总管马荣率领宋军在子陵大脊山(太子山古称)和元军交战,马荣率领的宋军兵力不足一千,却成功抵御了元军的大规模进攻。</p> <p class="ql-block">关于这场蒙宋大脊山之战的记载如下:</p><p class="ql-block"> 新元史卷六 本纪第六:二年春正月,帝幸失灰之地。命皇弟旭烈兀讨木剌夷,以乃蛮人怯的不花为前锋。皇太后客烈亦氏崩。置经略司于汴,以忙哥、史天泽、杨惟中、赵璧等为经略使,屯田唐、邓诸州。</p><p class="ql-block">二月,察罕攻宋随、郢、安、复等州,与宋将马荣战于大脊山。</p><p class="ql-block"> 宋史卷四三 本纪第六 :三月丁亥,又战子陵大脊山。诏:荣兵不满千,能御大难,赏官两转,进州钤,带行阁门祗候,赐金带。诸将王成、杨进各官两转升迁,余推恩有差。丁未,守三汊口诸将焚北屯积蓄,断其浮梁。</p><p class="ql-block"> 续资治通鉴 卷一百七十三:</p><p class="ql-block">蒙古兵复攻随、郢、安、复,京西马步军副总管马荣率将士连日拒战,却之。</p><p class="ql-block">三月,蒙古主命东平万户严忠济立局,制冠冕、法服、钟磬、籞佺仪物肄习。</p><p class="ql-block">丁亥,马荣复与蒙古兵战于大脊山。诏:“荣兵不满千,能御大难,赏官两转,进州钤、带行閤门祗候。</p> <p class="ql-block">普云禅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