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会士碑区

沧耳

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有一片耶稣会士碑区,位于金刚宝座塔东侧,这里陈列的墓碑原位于北京海淀区正福寺耶稣会士墓地。 雍正初年法国耶稣会在京西正福寺村旁边获得了一块土地,用于建造墓地和避暑静修之用。此处位于现在海淀区四季青乡,据说原来是明代大将徐达后人的家庙。墓地建成后被称为正福寺墓地或法国墓地,雍正八年(1730年)去世的白晋是第一位安葬在这里的传教士。雍正十三年(1735年),张诚的坟茔从栅栏迁至正福寺墓地。后来耶稣会被罗马教廷解散,遣使会接管了北京的法国传教团体,先后共有25位法国耶稣会士被埋葬在正福寺墓地,其中包括圆明园大水法的设计者蒋友仁。<br>嘉庆、道光时期,朝廷奉行禁教政策,其间正福寺墓地没有受到破坏。道光十八年(1838年),一起地方仇教事件使正福寺墓地首度遭劫。一位名叫孔山林的教徒从山西运送宗教物品到北京,在途中被巡捕扣留,收货人是正福寺的看守人图老五。经过五个月的清查和审讯,他们和另外几个教徒以勾结洋人罪被流放,正福寺则被查抄充公。十字架和墓碑被推倒,墓地沦为废墟。<br>咸丰十年(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根据《北京条约》的条款,清政府将归还此前没收的教会财产。条约签订不到一个月后,恭亲王奕訢签发了归还正福寺墓地的公文。此时已经成为北京教区主教的孟振生,主持了公开安葬阵亡的英法联军官兵的仪式。阵亡于通州张家湾的法国军官达马斯(Count Albert-Marie de Damas)入葬正福寺墓地,标志着正福寺重新开放。他的坟墓位于墓园东边离大门不远的地方,墓前还建起一座气派的纪念碑。碑身上刻有法文“以此纪念1860年在远征中国时阵亡的将士”,另一面为阵亡者的姓名和身份,侧面饰以拿破仑三世皇室的鹰像徽章。这座为侵略者修建的纪念碑,为正福寺增添了一抹宗教之外的色彩。<br>同治二年(1863年)底,正福寺墓地修复完成,破损的墓碑被重新树立起来。同治七年(1868年)12月孟振生归主,成为安葬在正福寺墓地里的第一位法国主教。<br>1900年6月义和团冲入正福寺墓地,烧毁房屋,铲平墓园,开棺暴尸。1907年在北京教区主教林懋德的主持下,正福寺开始修复。先是重建了教堂,同时修补残存的墓碑,无法恢复的则重立新碑,共计67块。所有墓碑并没有复归原位,而是镶嵌在祭坛两侧新修的围墙上,传教士们的遗骨经整理后埋在墓碑下面。此后正福寺不再用作墓地,逐渐转变为以教堂为中心的活动场所。<br>新中国成立初期,正福寺的宗教活动得以保留。1954年六必居酱菜厂征得了正福寺的部分土地。1958年的“献堂献庙”运动中,教堂献给了人民公社,先后用作集体食堂和生产队仓库,1978年拆除。“文化大革命”期间墓地被占用,正福寺墓地不复存在;在1969-1971年间的备战备荒运动中,正福寺墓地的墓碑被从墙上起下运走,用于修建防空洞。没有运走的则散落四处,有些被砸坏。后来多家单位迁入,正福寺墓地彻底湮没。<br>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一批正福寺的墓碑在月坛北街的西城酱菜厂院内的防空洞里被发现,当时用作盖板和墙体的建筑材料。北京石刻博物馆将残存的40通碑收于馆内,并开辟了耶稣会士碑陈列展区,以供后人了解这段中西文化交往的历史,见证中西两种文化交流的艰难过程。 <div> 这些传教士的墓碑采用了品级非常高的团龙螭首碑,而碑趺碑座却一律采用了方座,碑身尺寸很小,只有不足两米。是内务府为传教士特定的形制与尺寸。传教士的身份特殊,作为一种恩赐准许建尺寸较小的螭首碑。</div><div> 清朝对于墓碑的形制和尺寸有严格的规定,只有一品大臣才能是螭首碑,一品为螭首龟趺,碑身高八尺五寸,阔四尺四寸,碑首高三尺,碑趺高三尺六寸;二品为麒麟首龟趺,碑身高八尺,阔三尺,碑首二尺八寸,碑趺三尺四寸;三品为天禄避邪首龟趺,碑高七尺五寸,阔三尺,碑首高二尺八寸,碑趺一尺二寸;四至七品为圆首龟趺,碑身高七尺,阔二尺八寸,碑首高二尺六寸,碑趺高一尺;士为圆首方趺。</div> 碑首有十字架,也有橄榄枝等纹饰,碑正中刻传教士中文名,两侧用中文和拉丁文刻生平。 <div>耶稣会士白晋墓碑</div><div>清雍正八年(1730)。碑螭首,碑首身高186、宽83、厚26厘米。白晋,法国人,是第一批法国来华耶稣会士。清雍正八年(1730)卒于都城。</div> 碑螭首,额刻“十”字及莲花, 碑身居中大字“耶稣会士白公之墓”,碑文汉文、拉丁文合璧。 阴面无字。 白晋,1685年路易十四派往中国的五位数学家之一,负有测量所经各地的地理位置和传播科学的任务,历时九年与人合作完成《皇舆全览图》,在此基础上增加乾隆时期新测绘的新疆、西藏的材料编成《乾隆内府舆图》,也称乾隆十三排地图,是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亚洲大陆地图,编成后由蒋友仁负责制成104块铜版,并印制了100套。1925年故宫博物院清点存物时发现这套铜版还重新印行。著有《古今敬天鉴》,天主教神学著作。对《易经》进行了长达数年的研究,有著述,是17世纪末清康熙年间最早将《易经》传入西方的人。另著《康熙帝传》,记述了他与康熙大帝的密切接触。著《象形文字之智慧》。著《中国现状记 满汉服装图册》(46张)。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康熙命白晋为特使出使法国,1697年3月抵达布雷斯特,5月到巴黎,说服路易十四对传教取进一步财政和人力支持,派遣更多耶稣会士到中国并付年薪,路易十四慷慨答应。 <div>耶稣会士张诚墓碑</div><div> 清雍正十三年(1735)。碑首身高191、宽83、厚26厘米。张诚,法国人。1685年路易十四派往中国的五位数学家之一,法国耶稣会第一任总会长,参与了《尼布楚条约》的签约过程,跟随康熙八次赴塞外旅行。康熙三十二(1693)年,白晋、张诚进献的奎宁治愈了康熙皇帝的疟疾。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在华的法国耶稣会士脱离葡萄牙耶稣会,成为独立的传教团,张诚被任命为法国耶稣会中国传教会会长。起初包括张诚在内的法国耶稣会士,和其它国家的传教士一样,都安葬在栅栏墓地。清雍正十三年(1735)迁葬至正福寺。</div> 碑螭首,额刻“十”字及莲花, 碑身居中大字“耶稣会士张公之墓”,碑文汉文、拉丁文合璧。 早在明嘉靖年间就开始派人到中国传教,是明清时期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天主教组织,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利玛窦。1688年法国北京传教团成立,其中的法国传教士,如被任命为“法国皇家科学院”的通讯院士的张诚、白晋等,他们进宫进献了当时欧洲先进的天文仪器,还有一些数学仪器,康熙很喜欢,传旨白晋张诚学习满语,9个月后学成。他俩被留京供职,他们主持勘测并绘制了中国地图,担任中国外交使团的翻译参与同沙皇俄国的谈判。这批耶稣会传教士在传教的同时把西方的科学知识传播到中国,并将中国文化带回了欧洲,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蒋友仁墓碑 <br>蒋友仁,法国来华耶稣会士,在钦天监供职,乾隆三十九年卒于都城。<br>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br>蒋友人,精通天文,地理和历法等,乾隆九年抵澳门。入京后埋头学习满汉语言和中国传统文化。精于建筑设计,熟谙铸造技术,参加修建圆明园长春园“西洋楼”建筑群,主要负责其中人工喷泉的设计和施工指导,前后长达12年。其中最著名的是海晏堂前的十二生肖像喷水池。<div>螭首,</div><div>首身高186厘米 宽83厘米 厚26厘米 </div><div>额刻“十”字及莲花,碑身居中题“耶稣会士蒋公之墓”,碑文汉文、拉丁文合璧。</div><div>阴面汉文。</div> <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