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岳文生 <p class="ql-block"> 淮南武王墩获2024年获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连续报道,出土文物近万件,400余根棺盖板,分部在九个墓室上方层层堆叠,体量巨大。其中上面一层有方木70余根,每根长约8米,厚约半米,重达1.6吨,总共约700吨左右。其中一大鼎大于寿县博物馆楚大鼎。在此我就不详细介绍了。</p><p class="ql-block"> 如此之众之重的墓葬用品,是如何运送到墓地的呢?依当时的交通、运输工具以及科技力量,唯有经水运方可完成。</p><p class="ql-block"> 早在楚康王时期,鄂君建造了一支庞大的船队,拥有船只一百五十余艘,船上已装上了帆。</p> <p class="ql-block">下图为武王墩未挖掘前图片(此图由千纸鹤老师提供)</p> <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们在此探索一下武王墩旁的两条古河道。武王墩背靠舜耕山之罗山山脉面朝现在的瓦埠湖,处在北高南低、高低起伏的丘岭地貌的高岗上,平地海拔高约68米是现在寿县古城墙海拔高度的约三倍,两边地势低洼,东边从罗山水库溢洪道开始至现在的瓦埠湖曾现一条大涧沟。西边从罗山山下的山余村经隗店东侧、经孤堆乡的许桥水库、经杨兰桥经李家孤堆遗址至现在的瓦埠湖,也同样曾现一条大涧沟,这两条大涧沟宽约30米,窄的地方也有20米。这两条大涧沟就是通往武王墩的两条古河道。</p><p class="ql-block"> 现在我们先看一下武王墩东边的这条古河道,北至罗山水库溢洪道、途经陶洼、徐洼、刘家洼、大洼至蔡圩村东侧入瓦埠湖,从蔡圩村东侧算起至武王墩约八公里距离。当地人称入瓦埠湖附近这段为涧湾,往武王墩方向河段当地人称老坝。(通过测据)</p> <p class="ql-block">下图为大洼附近的古河道部分</p> <p class="ql-block">下图为徐洼小学西侧古河道部分</p> <p class="ql-block"> 在二千多年前的楚国时期还没有形成瓦埠湖,这条古河道实则是东淝河支流。</p><p class="ql-block"> 瓦埠湖的历史很短,在清朝末期当地州府为了蓄洪在瓦埠街附近筑起坝子,逐渐才形成今天的瓦埠湖,因瓦埠街而得名瓦埠湖。</p><p class="ql-block"> 同治十三年(1874年),首次提及“瓦埠湖”的名称。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江南安徽全图》中也开始有瓦埠湖的注记。在1951年被规划为蓄洪区。</p><p class="ql-block"> 从武王墩附近的徐洼小学西侧开始计算,这条古河道通东淝河至楚都寿春城船塘约二十五公里水路。古河道徐洼段距武王墩约500米。</p><p class="ql-block"> 下面我们在看看西侧的这条古河道距武王墩约400米。由罗山山下的山余村附近往西通往凤冠山下,也就是春申君陵园附近。往南经隗店东侧,经鲁家郢子东侧、许桥水库,小洼、至杨栏桥。李家孤堆遗址入现在的瓦埠湖,东肥河至楚都城寿春城船塘约18公里。</p><p class="ql-block"> 其中杨栏桥附近当地村民也称涧湾。杨栏桥段水位相当深,据当地村民介绍他们的先辈在二百年前船行至此在地面只能看到船的桅杆梢子,说明往上游许桥、武王墩方向能够行船。在隗店东侧当地人也称老坝。</p><p class="ql-block">下图为杨栏桥段</p> <p class="ql-block"> 当地人俗称的老坝从何而来,是当地先民所筑?还是楚人所建?从史料中无从查找。</p><p class="ql-block"> 武王墩从陆路交通看距楚都城寿春约15公里,距楚都城船塘约20公里。</p><p class="ql-block">下图为武王墩至楚都城直线距离(此图为代劲松老师提供)</p> <p class="ql-block"> 在当时陆路交通不方便的情况下,水路、路陆相近的情况下,大型的陪葬用品和椁室木料的运输当然首选水路。因而揭开了楚都城寿春通往武王墩的水路之迷。</p><p class="ql-block"> 其中东侧的古河道全段还能看见,只是河面有部分变窄了,河的深度於积变浅了。西侧的只保持许桥水库至瓦埠湖段,许桥水库上游已於积成土地,山余村保留有一小段。</p><p class="ql-block"> 一年来在千纸鹤老师的多次陪同下,探寻武王墩水路。2025年4月份,我与千纸鹤老师、王新富老师骑行路过武王墩偶遇省考队在武王墩东侧进行徐洼段进行古河道专业考古,三米深便有古河道於泥出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更加映证了当时通过水路运输大型棺椁木料和大型陪葬品的可能性。因而揭开了楚都城寿春通往武王墩的水路之谜。</p><p class="ql-block"> 感谢千纸鹤老师对本文写作的指导,感谢千纸鹤老师,王新富老师,代劲松老师的全程陪伴探索。</p><p class="ql-block"> 拙文应存在很多瑕疵,望广大读者指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