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佛告阿难:汝言相类,是义不然。何以故?如无手人,拳毕竟灭。彼无眼者,非见全无。所以者何?汝试于途,询问盲人,汝何所见。彼诸盲人,必来答汝,我今眼前,唯见黑暗,更无他瞩。以是义观,前尘自暗,见何亏损。”佛告诉阿难,你说这个道理相类似,其实完全不是这样的。</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呢?比如一个没有手的人,拳头就彻底没有。但那些没有眼睛的人,就不是完全没有‘见’。为什么呢?你试到路上去问那些盲人,你看见什么?那些盲人必然答复你,我现在眼前,只看见一片黑暗,并没有看见别的东西。这个“看不见”,也是一种“见”。这里的“前尘”,指的是眼前的尘境,即人世间当前虚妄的尘境。</p><p class="ql-block"> 《楞严经》卷二亦云:“一切世间大小内外诸所事业,各属前尘。”“尘境”,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盲人虽然眼睛不方便,除“暗”之外,看不见其他物件,但尘境有明有暗,暗尘也是尘境的组成部分,他能见暗境,说明他能识体性,所以说“有何亏损”?乡间有“亮眼瞎子”之说,有的人虽然眼睛是明亮的,却不谙事理,看问题还比不上瞎子心里明白,就是这个道理。“阿难言:诸盲眼前,唯睹黑暗,云何成见。”阿难还是不明白,说:那些盲人,眼前只看见一片黑暗,那叫什么见呢?这反映出众生迷己为物,认为只有眼才能见,不明白“性明”更为重要,这就是“无明”的表现。“无明”指的是不能了知现象的真实性的原始愚痴,是一切烦恼的根源。“佛告阿难!诸盲无眼,唯观黑暗,与有眼人,处于暗室,二黑有别?为无有别?”见明为见,这是人们认识的常理,睹暗为见,是世人的常识所不能理解的。所以世尊问阿难“诸盲无眼,唯观黑暗,与有眼人,处于暗室”两者有没有区别。“如是世尊。此暗中人,与彼群盲,二黑校量,曾无有异。”</p><p class="ql-block"> 阿难承认有眼人处于暗室之中,与盲人无眼见暗,二者所见之暗,比较之下,并无区别。须知,明来见明,暗来见暗,明暗相倾,见无所碍。“阿难!若无眼人,全见前黑,忽得眼光,还于前尘见种种色,名眼见者。彼暗中人,全见前黑,忽获灯光,亦于前尘见种种色,应名灯见。若灯见者,灯能有见,自不名灯。又则灯观,何关汝事。是故当知,灯能显色。如是见者,是眼非灯。眼能显色,如是见性,是心非眼。”这段话的核心意思是:非眼见,非灯见,乃心见。表述的逻辑性非常强,无眼的人眼前一片黑,忽然得了眼光,看到了前尘种种色,这通常叫“眼见”;暗中人,眼前一片黑,来了灯光,也看到了前尘种种色,这就叫“灯见”?灯如果能“见”,自然不叫灯了。如果“灯观”成立,也与你无关啊!灯能显色,那么见者,“是眼非灯”。“眼能显色,如是见性,是心非眼”。关键还是“心”,明心见性,能见本性实际上是心不是眼。“阿难虽复得闻是言,与诸大众,口已默然,心未开悟。犹冀如来慈音宣示,合掌清心,伫佛悲诲。”阿难虽然听见了佛所说的这些话,和其他大众一样,口里已没有什么话可以反驳了,但心里还不明白究竟是怎样一回事,还希望如来再进一步开示。大家恭敬合掌,专心听佛慈悲的教诲。慈音,如来法音,皆从大慈悲心中流出,故曰慈音。意思是:佛说能见的本性,是心不是眼。阿难也觉得此话确有道理,但是还不明白这个能见的“心”在哪里?究竟是怎样一回事?这就是“心未开悟”。于是,世尊开示道:“尔时世尊。舒兜罗绵网相光手,开五轮指,诲敕阿难,及诸大众。我初成道,于鹿园中,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众言。一切众生,不成菩提,及阿罗汉,皆由客尘烦恼所误。汝等当时,因何开悟,今成圣果。”“兜罗绵网相光手”,释迦牟尼佛的两手手指间有缦网相连,如鹅掌而且有光明,这是佛的三十二种特殊相貌之一。</p><p class="ql-block"> “开五轮指”,前文世尊擎拳示阿难,有“光明拳”“拳相”之说,现在则伸手开拳,要引导阿难及大众见性现前。世尊伸出他的兜罗绵网相光手,开五轮指,教诲指示阿难和在座的大众说:我初成道时,在鹿园中为阿若多等五个比丘以及你们四众说:一切众生,不成菩提正道和阿罗汉道,都是因为客尘烦恼把他们引向错误的道路。你们当时因为什么缘因而悟道,成就今天的圣果?</p><p class="ql-block"> 释迦牟尼佛初离家出去求道时,他的父亲净饭王派五人秘密跟随他,看他出去做些什么事。这五人当中有三人是佛的本家兄弟,二人是佛的母家表兄弟。他们随佛多年,亲见佛在修行中受的种种苦。阿若多就是这五人中的一个,是佛的表兄。他们不愿随佛过艰苦的生活,后来都离开了释迦牟尼佛各自到鹿园中去修其他的道去了。鹿园是上古国王养鹿的地方。释迦牟尼成佛后,就先到鹿园中教这五人,这五人后来都证到了“阿罗汉”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