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晚清动荡的政局中,张之洞以“善终”之姿落幕,成为少数未遭政治清算的高官。他的人生智慧不仅成就了个人功业,更为现代人提供了如何在复杂环境中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贡献的深刻启示。通过梳理其生平与思想,我们得以提炼出跨越时空的处世哲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灵活处世:在妥协与坚持间寻找平衡</b></p><p class="ql-block">张之洞深谙“以柔克刚”之道。面对与李鸿章的政见分歧,他选择以虚与委蛇的方式化解矛盾,既不正面冲突,又保全自身政治前途。例如在李鸿章七十寿辰时,他耗时三天撰写五千字寿文,极尽推崇之辞,既缓和关系又赢得舆论认可。这种“用最小妥协换取最大利益”的策略,映射出他在权力场中“如水般流动”的智慧——既坚持原则,又避免无谓消耗。正如他受《道德经》“上善若水”启迪而提出的“三不争”原则:**不与俗人争利,不与文人争名,不与无谓之辈争闲气**,这种以退为进的处世哲学,恰是当代职场人应对复杂人际关系的良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务实改革:以长远眼光推动社会变革</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张之洞的“善终”不仅源于政治智慧,更植根于其务实的改革实践。他创办的自强学堂(今武汉大学前身)、三江师范学堂(今南京大学前身)等教育机构,构建起近代中国最早的高等教育体系,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理念,既保留文化根基又接纳现代技术。在工业领域,他主持修建京汉铁路、建立汉阳铁厂,以“钢铁立国”的战略眼光推动民族工业发展。这些举措表明,真正的“善终”需要超越个人得失,将生命价值融入社会进步的长河中。对于现代人而言,这种**在专业领域深耕、以系统性思维解决问题**的态度,正是应对快速变革时代的核心竞争力。</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 1, 1);">自我修养:廉洁自律与精神超脱</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张之洞的“终善”与其个人修养密不可分。他晚年家无余财,甚至丧葬费用都需筹措,却将俸禄用于赈灾助学,展现出“不与俗人争利”的操守。其独特的作息规律(下午2点就寝,夜间办公)与爱猫成癖的生活情趣,则体现了他**在高压环境中保持精神独立**的能力。这种将事业追求与个人志趣相结合的生活方式,恰是现代人平衡工作与生活的范本——在功利社会中守住内心净土,方能避免精神耗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span class="ql-cursor"></span>现代启示:在不确定时代锚定人生坐标</b></p><p class="ql-block">1. **弹性生存**:如张之洞处理山西罂粟危机时,将商人贿赂转化为赈灾资金,通过“以名换利”实现双赢,启示我们应以创造性思维转化矛盾。 </p><p class="ql-block">2. **终身学习**:他47岁始学英文,主张“西洋之学必广采”,印证了在知识迭代加速的今天,持续学习是抵御时代风险的关键。 </p><p class="ql-block">3. **价值锚定**:其“国势之强弱在人才”的教育观,提醒当代人将个人成长与社会需求深度链接,方能实现可持续的人生价值。</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张之洞的人生轨迹,恰似一剂穿越时空的药方。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现代社会,他的智慧教会我们:真正的“善终”,不在于规避所有风险,而在于以柔韧的姿态应对挑战,以务实的行动创造价值,最终在时代洪流中刻下属于自己的精神印记。正如他笔下所言:“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唯有将智慧转化为实践,方能走出属于这个时代的“终善”之路。</b></p> <p class="ql-block">编审:甘肃新传媒 赵爱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