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桥的前世印记(三)

狮山

<p class="ql-block">三、钱桥的文化遗址和民俗文化</p><p class="ql-block">1、顾氏宗祠</p><p class="ql-block">宋人杨万里诗曰:“惠山分明龙样活,玉背琼腰百折回。”惠山别名九龙山,山北有春申君所筑“龙尾陵道”,在龙山稍末穿过龙尾陵道,就是钱桥的南大门。那里原有一座迎龙桥,南堍筑牌坊,上刻“迎龙门”。</p><p class="ql-block"> 宋末元初,著名史学家顾野王二十四代孙顾得琛,为避禍乱,从苏州举家迁徙到迎龙桥北堍定居,因当时“推一车、牽一骡”扶老携幼而来,其所筑庒园就称“骡门居”,门前筑石牌坊,上刻“车骡门”。</p><p class="ql-block"> 顾得琛是入住钱桥地区的最早居民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钱桥地区人口增加,逐渐形成街道。顾氏为钱桥地区大姓,崇文好学,历代学士宦官甚多。至清朝光绪年间,顾氏一脉顾懋熙中举人,署常熟县教谕,並得皇帝御封“母贤子孝”牌匾,不久顾氏一族就着手兴建顾氏宗祠。</p><p class="ql-block">光绪十六年(1890)经顾氏长辇顾万兴等商议,在原顾氏庄园“骡门居”处筹建顾氏宗祠。由于钱桥顾氏富裕者少,清贫者多,一直至光绪三十年(1904)才完工。宗祠大门正面有“顾氏宗祠”、背面有“光前裕后”砖额,字体苍劲古朴,均由顾懋熙书写。下方方形门墩为青石,左雕如意,右刻石榴等吉祥图案。进大门天井两侧披箱,东侧为厨房,西侧住祠丁。最后面为宽三丈的亨堂,原设有万年供桌及供奉先祖的牌位。西窗下嵌有两石碑,一碑介绍顾万兴等筹建家祠的由来,另一碑刻创立车骡门家祠募捐清单。1951年无锡县政府盼发房地产证注明为顾氏集体财产,2016年顾氏宗祠进行维修,同年9月无锡市文化遗产局通过验收。近日笔者前往参访,顾氏宗祠铁将军看门,不对外开放,门前保留的石碑坊仍在,坊顶前刻“车骡门”、后刻“母贤子孝”,宗祠外形完整,保存良好。</p><p class="ql-block">2、郑家大院</p><p class="ql-block"> 郑家大院位于钱桥北街,据资料称:“郑家曾是钱桥地区乡绅大户,其残存的阔达门厅,高挑四开间,花墙备弄、楠木精雕等,气派堪当錢桥老街首户,院中还有一口用金山石凿成井圈的大井,较为罕见。〞近日筆者特地前往考察,没有找到“残存”。据当地长者介绍:郑家原是当地大户,拥有几百畝土地的“郑家圩”,建有“郑家大院”,现在“郑家圩”、“郑家大院”都不存在了,郑家大院原址都修建了不少普通民房,均为郑姓住宅。结果没有见到作为文化遗址的郑家大院”,十分遗憾!</p><p class="ql-block">3、舜风文化</p><p class="ql-block"> 位于九龙山西面的舜柯山,由舜山、柯山组成。钱桥当地居民称舜山为历山,那里保留着舜帝耕作的遗迹和流传着许多舜帝耕作的故事。如:舜山公墓大院内有一块精心保存的石头,传说是三千多年前舜帝挥锄垦地时留下的锄印。相传山脚下有舜田两块,“八畝廿三坵,九畝一长坨”,舜田不耕种而恒产一、二穗。当地流传甚广的“舜柯天子坐龙廷,夜间落雨日间晴”的民谣,预是这里有龙气的传说。还有“青鳥銜种”“舜与仙人蕩”“舜皇庙”“舜皇碑”等动人的故事,现在不仅停留在老人口中的传说,而且开始写进了当地学校的乡土教材。农历三月十五日,传说是舜帝生日,每逢此日,要举行舜帝祭祀活动,来自钱桥、藕塘等地的居民,陆续来到舜山脚下的舜皇庙,点香叩拜,祈求丰收平安。以上舜耕遗迹和动人的舜耕传说,逐渐形成“德孝仁和”的舜风文化,培育着钱桥地区一代又一代的新人。</p><p class="ql-block">4、茶文化</p><p class="ql-block">无锡钱桥是名茶“太湖翠竹”的原产地。该茶外形扁似竹叶,色泽翠绿,滋味鲜润,香气持久,汤色明亮,叶底嫩绿平整,风格独特,冲在杯中形如竹叶,婷婷玉立,似群山竹林,因而得名。该茶在2002年江苏省第十届“陆羽杯”评比中,婵联八届第一名,“中国杯”评比中荣登榜首,第二届国际名茶评比中蝉联二届金奨,在中国农业展览会上,二次被认定为全国名牌产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顾家宗祠门前石牌坊(红布遮拦处为“车骡门”三字)</p> <p class="ql-block">车骡门、顾氏宗祠</p> <p class="ql-block"> 《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