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文图选录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天人三策.赋</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b>汉室自高祖斩白蛇起义,历经数代经营,至文景之治时,四海初定,民生渐趋安稳。仓廪充盈,百姓虽未臻富足,却也粗茶淡饭,有了休养生息的间隙。街市之上,行人往来,买卖交易,呈现出一派和乐景象。然而,繁荣背后,实则暗流涌动。边疆匈奴,时常侵扰,铁骑踏破安宁,烧杀掳掠,百姓苦不堪言;国内诸侯势力,尾大不掉,心怀异志,威胁中央政权。</b><div><b><br>武帝刘彻,雄才大略,继承大统后,目光如炬,胸怀天下。他不仅渴望在广袤大地上开疆拓土,使大汉版图远播四方,更希冀汉室江山能千秋万代,国祚绵延。于是,朝堂之上,武帝诏告天下,广纳贤良之士,以策问的形式,寻求治国安邦的良策。一时间,四方才俊纷纷云集,董仲舒便是其中最为耀眼的一颗明珠。</b><div><b><br>董仲舒,自幼研习经史子集,对儒家经典更是烂熟于心。他心怀经天纬地之才,胸有匡时济世之志。面对武帝的策问,董仲舒深思熟虑,洋洋洒洒,呈上了震古烁今的《天人三策》,宛如一道惊雷,瞬间划破了当时思想的夜空,开启了全新的思想篇章。</b></div><div><b><br>首策之中,董仲舒深入阐述天人感应之理,其见解犹如巨擘擘画乾坤,震撼人心。他言及天,乃万物的主宰,高高在上,神秘莫测。天以阴阳五行的变化,向人间展示各种迹象。人间的兴衰更替,皆与天象的变化相互呼应。帝王之权,虽由神授,但帝王必须秉承天命行事,施行仁政,顺应民意。若逆天而行,倒行逆施,必将遭受上天的谴责与惩罚。昔日夏桀无道,暴虐百姓,致使民不聊生,最终天怒人怨,夏朝覆灭;商纣荒淫,残害忠良,上天降下灾祸,商朝亦走向灭亡。故而,国家应当以德治国,通过教化,使百姓知晓礼义廉耻,遵循纲常之道。此论一经提出,恰似拨云见日,为汉室统治找到了天命的根基,也为后世封建王朝的君主治理国家定下了道德准则。让至高无上的皇权,也有了敬畏的对象,使苍生百姓有了精神的依归。</b></div><div><b><br>次策,董仲舒将目光聚焦于人才培养与选拔的关键所在。他深刻认识到,一个国家的兴盛繁荣,归根结底在于拥有众多贤能之才。正如《诗经》所言:“济济多士,文王以宁。” 周文王正是因为广纳贤才,才得以成就大业。董仲舒力倡设立太学,在各地广设庠序。太学之中,以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为教材,培育天下英才。学子们在其中研习经典,明晓先王之道,涵养浩然正气。选拔官吏时,不应拘泥于门第出身,而应以贤德为首要标准,唯才是举。如此一来,朝堂之上,贤能之士纷纷汇聚,政令得以畅通无阻,国家自然能够繁荣昌盛。这一策略,就如同春风化雨,滋润了人才成长的土壤。此后,汉王朝源源不断地涌现出众多栋梁之才,如卫青、霍去病等,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后世历代王朝,纷纷效仿,逐步构建起完备的教育与选官体系,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b></div><div><b><br>至于末策,董仲舒大胆建言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彼时,正值百家争鸣之后,各种思想流派异彩纷呈,虽繁荣一时,但也使得国家思想难以统一。道家倡导无为而治,法家主张严刑峻法,墨家兼爱非攻,各种学说各执一词,纷争不断。董仲舒敏锐地洞察到这一弊端,果断建言,应将儒家思想确立为正统,罢黜其他学说。儒家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是为人处世的根本准则,可作为万民的行为规范。它能够凝聚人心,稳固社会秩序。汉武帝深以为然,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自此,儒家思想登堂入室,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在之后的两千余年里,儒家思想如同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华夏儿女在儒家文化的长期熏陶下,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价值观与民族性格。无论是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理想抱负,还是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家国情怀,都深深地烙印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在文化传承与民族融合方面,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b></div><div><b><br>《天人三策》,这部煌煌巨著,恰似璀璨星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其思想光芒,穿透了岁月的重重迷雾,为后世的治国理政、文化传承、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它不仅成就了汉武帝的雄图霸业,助力大汉王朝走向巅峰,更深远地影响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走向。如今回顾往昔,我们应当怀着敬畏之心,从《天人三策》中汲取智慧。将古老的思想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使其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彩,为续写中华民族的辉煌篇章,贡献力量。</b><br></div></div> 《天人三策》 又名《举贤良对策》,是中国古代政治、哲学著作,西汉董仲舒编撰,约成书于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br><br>该书是按问答的形式编排的,由汉武帝首先提出问题,说明自己的想法和担忧之处。然后董仲舒由理论到现实地讲明自己的见解,说服汉武帝采用自己的治国之道。通过问答的形式,阐述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思想,强调君主应当顺应天道,施行仁政,以求得国家的长治久安。这些思想对后世的儒家学说和封建统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div><br>该书的特点是在答问中,以“天道”比“人道”,用“天意”二字来约束汉武帝做善事、用贤人,为百姓创造基本的生活条件,从而达到治理好国家的最终目的。汉武帝采用了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孔子之儒学捧为圣典,冷落旁学。使理论统一到儒学上来,从而使儒学得到更大的发展。<div><br></div><div>建元六年,太皇太后窦氏驾崩,汉武帝乾纲独揽。建元初年被扼杀的新政,再一次被提上了日程。元光元年,汉武帝令郡国举孝廉,策贤良,在内外政策上进行一系列变古创制、更化鼎新。董仲舒《天人三策》《春秋繁露》以儒家学说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黄老”等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建立起一个具有神学倾向的新儒学思想体系。<br><br>《天人三策》是西汉董仲舒编撰的一部政治和哲学著作,主要阐述了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的思想。以下是《天人三策》的原文及翻译:<br></div></div> <div><b>原文:</b><br><br>陛下发德音,下明诏,求天命与情性,皆非愚臣之所能及也。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事在强勉而已矣。强勉学习,则闻见博而知益明;强勉行道,则德日起而大有功:此皆可使还至而有效者也。《诗》曰“夙夜匪解”,《书》云“茂哉茂哉!”皆强勉之谓也。<br><br>道者,所繇适于治之路也,仁义礼乐皆其具也。故圣王已没,而子孙长久安宁数百岁,此皆礼乐教化之功也。王者未作乐之时,乃用先五之乐宜于世者,而以深入教化于民。教化之情不得,雅颂之乐不成,故王者功成作乐,乐其德也。乐者,所以变民风,化民俗也;其变民也易,其化人也著。故声发于和而本于情,接于肌肤,臧于骨髓。故王道虽微缺,而管弦之声未衰也。夫虞氏之不为政久矣,然而乐颂遗风犹有存者,是以孔子在齐而闻《韶》也。夫人君莫不欲安存而恶危亡,然而政乱国危者甚众,所任者非其人,而所繇者非其道,是以政日以仆灭也。夫周道衰于幽、厉,非道亡也,幽、厉不繇也。至于宣王,思昔先王之德,兴滞补弊,明文、武之功业,周道粲然复兴,诗人美之而作,上天晁之,为生贤佐,后世称通,至今不绝。此夙夜不解行善之所致也。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也。故治乱废兴在于己,非天降命不得可反,其所操持誖谬失其统也。<br><br>臣闻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天下之人同心归之,若归父母,故天瑞应诚而至。《书》曰“白鱼入于王舟,有火复于王屋,流为乌”,此盖受命之符也。周公曰“复哉复哉”,孔子曰“德不孤,必有邻”,皆积善累德之效也。及至后世,淫佚衰微,不能统理群生,诸侯背畔,残贱良民以争壤土,废德教而任刑罚。刑罚不中,则生邪气;邪气积于下,怨恶畜于上。上下不和,则阴阳缪盭而娇孽生矣。此灾异所缘而起也。<br><br>臣谨案《春秋》之文,求王道之端,得之于正。正次王,王次春。春者,天之所为也;正者,王之所为也。其意曰,上承天之所为,而下以正其所为,正王道之端云尔。然则王者欲有所为,宜求其端于天。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是故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养长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空虚不用之处。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天使阳出布施于上而主岁功,使阴入伏于下而时出佐阳;阳不得阴之助,亦不能独成岁。终阳以成岁为名,此天意也。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刑者不可任以治世,犹阴之不可任以成岁也。为政而任刑,不顺于天,故先王莫之肯为也。今废先王德教之官,而独任执法之吏治民,毋乃任刑之意与!孔子曰:“不教而诛谓之虐。”虐政用于下,而欲德教之被四海,故难成也。<br><br>臣谨案《春秋》谓一元之意,一者万物之所从始也,元者辞之所谓大也。谓一为元者,视大始而欲正本也。《春秋》深探其本,而反自贵者始。故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四方正,远近莫敢不壹于正,而亡有邪气奸其间者。是以阴阳调而风雨时,群生和而万民殖,五谷孰而草木茂,天地之间被润泽而大丰美,四海之内闻盛德而皆徕臣,诸福之物,可致之祥,莫不毕至,而王道终矣。<br><br>孔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自悲可致此物,而身卑贱不得致也。今陛下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居得致之位,操可致之势,又有能致之资,行高而恩厚,知明而意美,爱民而好士,可谓谊主矣。然而天地未应而美祥莫至者,何也?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是故教化立而奸邪皆止者,其堤防完也;教化废而奸邪并出,刑罚不能胜者,其堤防坏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痒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br><br>圣王之继乱世也,扫除其迹而悉去之,复修教化而崇起之。教化已明,习俗已成,子孙循之,行五六百岁尚未败也。至周之末世,大为亡道,以失天下。秦继其后,独不能改,又益甚之,重禁文学,不得挟书,弃捐礼谊而恶闻之,其心欲尽灭先圣之道,而颛为自恣苟简之治,故立为天子十四岁而国破亡矣。自古以来,未尝有以乱济乱,大败天下之民如秦者也。其遗毒余烈,至今未灭,使习俗薄恶,人民嚚顽,抵冒殊扞,孰烂如此之甚者也。<br><br>孔子曰:“腐朽之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今汉继秦之后,如朽木、粪墙矣,虽欲善治之,亡可奈何。法出而奸生,令下而诈起,如以汤止沸,抱薪救火,愈甚亡益也。窃譬之琴瑟不调,甚者必解而更张之,乃可鼓也;为政而不行,甚者必变而更化之,乃可理也。当更张而不更张,虽有良工不能善调也:当更化而不更化,虽有大贤不能善治也。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br><br>古人有言曰:“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今临政而愿治七十余岁矣,不如退而更化;更化则可善治,善治则灾害日去,福禄日来。《诗》云:“宜民宜人,受禄于人。”为政而宜于民者,固当受禄于天。夫仁、谊、礼、知、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晁,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div> <b>翻译 :</b><div><b><br></b></div><div>陛下发出有德的声音和英明的韶书,寻求天命和情性的解答,这两个问题都不是愚臣所能答覆的。我谨慎地按照《春秋》中的记载,考察前代已经做过的事情,来研究天和人相互作用的关系,情况是很可怕的呀!国家将要发生违背道德的败坏事情,那么天就降下灾害来谴责和提醒它;如果不知道醒悟,天又生出一些怪异的事来警告和恐吓它;还不知道悔改,那么伤害和败亡就会降临。由此可以看出,天对人君是仁爱的,希望帮助人君消弥祸乱。如果不是非常无道的世代,天总是都想扶持和保全他,事情在于君主发奋努力罢了。发奋努力钻研学问,就会见闻广博使才智更加聪明;奋发努力行道,德行就会曰见崇高,而且越发成功,这些都是可以很快得到,并且是可以很快就有成效的。《经》上说:“从早到晚,不敢懈怠。”《尚书》中说:“努力呀!努力呀!”都是奋勉努力的意思。<br><br>“道”就是由此达到治理国家的道路,仁、义、礼、乐都是治理国家的工具。所以虽然圣明的君王死了,可是他的子孙还能长久统治,安宁数百年,这都是礼乐教化的功效啊。君王在自己没有制作乐章的时候,就选用先代君王乐章中能适合当时社会的,用它来深入教化人民。得不到教化的实效,典雅、歌颂的乐也就做不成,所以君王功成名就以后才作乐,用乐来歌颂他的功德。乐是用来改变民风,感化民俗的;乐改变民风容易,感化人民也有显著的功效。所以,乐的声音是从和谐的气氛中发出,依据于感情,接触到肌肤,深藏在骨髓。因此王道虽然衰微了,管弦之声却依然流传。虞舜的政治已经很久都没有了,可是流传下来的乐颂还依旧存在,所以孔子在齐国能听到《韶》乐。<br><br>人君没有不希望国家安宁而憎恶危亡的,然而政治混乱、国家危亡的很多,这是由于任用的人不得当,言行举止不符合治理国家的“道”,所以政事一天天衰败下去。周代的“道”到了周厉王、周幽王时衰落了,不是“道”亡了,而是厉王和幽王不遵循这个“道”走。周宣王思念先代圣君的德行,复兴久已停滞的事业,补救时弊,发扬周文王、周武王开创的功业,周代的“道”又灿烂复兴起来。诗人赞美他,为他作诗,认为上天保佑他,为他出生贤良的辅佐,后世称颂周宣王,至今不绝。这是周宣王日夜不懈地做好事得来的。孔子说“人能光大‘道,,不是‘道,光大人”。所以治和乱、废和兴,都在于自己。世遭衰乱并不是天命不可挽回,而是由于人君的行为荒谬,失掉了先王优良的传统啊。<br><br>臣听说受到天的尊重,天使他得到天下而成为王的人,必定有人力做不到而自然达到的事情,这就是王者承受天命的凭证。天下的人都同心归顺他,就像归顺父母一样,所以天感应到诚意,祥瑞就出现了。《尚书》中说: “白鱼跳进王乘坐的船裹,有火覆盖着王屋,变成了乌鸦。”这就是承受天命的凭证啊。周公说:“应得善报呀!应得善报呀!”孔子说:“有德的人决不会孤立,一定会得到帮助。”这都是积善累德的效果啊。可是到了后世,君主淫逸奢侈,道德衰微,不能治理人民,诸侯背叛他,杀害良民,争夺土地,废弃道德教化,滥用刑罚。刑罚使用不适当,就产生了邪气;邪气聚积在下面,怨恶聚集在上面,上下不和,就会阴阳错乱,妖孽滋生。造就是灾害怪异发生的原因。<br><br>臣听说,命就是天的命令,性就是生来的本质,情就是人的欲望。有的人夭折,有的人长寿,有的人仁慈,有的人卑鄙,好比造瓦铸金,不可能都是纯粹美好的,由于社会治、乱的影响,所以人的寿命、品行是不一致的。孔子说:“君子的德行像风,小人的德行像草,风向哪边吹,草就向哪边倒。”所以尧、舜实行德政,人民就仁慈长寿;桀纣肆行暴虐,人民就贪鄙天亡。<br></div> 在上的人君教化在下的人民,下面的人民服从在上的人君,好像泥土放在模型裹,听凭陶匠的加工;也好像金属放在容器裹,听凭冶匠的铸造。《论语》中说:“使人民安定,人民就来归顺,使人民得到鼓舞,人民就会同心协力。”说的就是这样的意思。<br><br>臣仔细考察《春秋》裹“春王正月”的意思,寻求王道的开端,得到了“正”。“正”次于“王”,“王”次于“春”。春是天的作为。正是王的作为。它的意思是说,君主上面奉承天的作为,下面用来端正自己的行为,“正”是王道的开端啊。可是,王者想有所作为,应该向天去求到这个开端。天道最大的就是阴阳,阳作为德,阴作为刑,刑主杀,德主生。所以阳常常处在盛夏,把生育养长作为自己的事;阴经常处在严冬,积聚在空虚不起作用的地方。由此可以看出,天是任用德教,不任用刑罚的。<br><br>天使阳出现,在上面布施,主管一年的收成;使阴入内,在下面藏伏,时常出来帮助阳;阳没有阴的帮助,也不能使年岁独自完成。从始至终阳是以完成年岁为名的,这是天意啊。王者秉承天意来做事,所以任用德教而不任用刑罚。刑不能任用来治理社会,就像阴不能用来完成年岁一样。执政而任用刑罚,是不顺从天意,所以先王没有肯这样做的。现在废除了先王掌管德教的官员,只任用执法官吏来治理人民,这难道是先王任用刑罚的本意吗?孔子说:“不进行教育就杀人,叫做暴虐。”暴虐的政治施用到下面,却想使德教普及到四海,这是难以办到的啊。<br><br>臣认真考察《春秋》讲的“一元”的意义,“一”就是万物的开始,“元”就是辞语中所说的“大”。说“一”是“元”,显示了大的开始并且想正其根本。《春秋》深深地探究它的本源,原来却要从尊贵的人开始。所以做君主的,先正心才能正朝廷,正朝廷才能正百官,正百官才能正万民,正万民才能正四方。四方正了,远近就没有敢不趋向于正的,而且没有邪气掺杂在裹面。所以阴阳调和而风雨及时,万物和谐而人民长育,五谷丰收而草木茂盛,天地间都受到恩泽,并呈现出非常丰富美好的景象,四海之内听到君主的盛德都来称臣,一切幸福的东西,可以得到的祥瑞,无不毕至,这就是王道完成了。<br><br>孔子说:“凤鸟不来到,‘河图’不出现,我恐怕要完了吧!”这是他悲伤自己的德行可以招致这些祥瑞,却因为自己地位卑贱而不能招来。现在陛下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处在可以招致祥瑞的地位,掌握了可以招致祥瑞的形势,又有能招致祥瑞的资质,行为高尚而恩德广厚,才智聪明而意向美好,爱护人民而喜欢文士,可以说是有道义的君主了。然而天地没有感应,美好的祥瑞没有到来,这是什么原因呢?大概是教化没有建立,没有把人民纳入正道吧。<br><br>万民追逐利益,就好像水向下流一样,不拿教化作他们的堤防,就不能制止。所以教化建立而奸邪停止,是因为它的堤防完好;教化废止而奸邪并出,用刑罚也不能制止,这是它的堤防坏了。古代的王者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坐朝治理天下,没有不把教化当作主要任务的。在国都设立太学进行教育,在县邑设立县学、乡学实施教化,用仁来教育人民,用义来感化人民,用礼来节制人民,所以,虽然刑罚很轻,却没人违犯禁令,这是教化施行,习俗美好的缘故啊。<br><br>圣明的君王承继乱世,他把乱世所遗留的一切痕迹都扫除掉,恢复教化,并且给以特别推崇。到了教化已经明了,习俗已经养成,子孙遵循推行下去,遇五、六百年仍然不会衰败。到周朝末世,君主非常无道,以致失去了天下。秦朝承继周朝以后,不但没有更改,反而比周朝末年更加无道,严禁文学,不许私自藏书,摒弃礼义,甚至厌恶听到礼义的话,他想把先王的道义完全毁灭掉,专门用自己放肆、苟且、简陋的一套办法来治理国家,所以做天子才十四年,国家就灭亡了。自古以来,还没有像秦朝这样用乱救乱,严重危害天下人民的。秦朝遗留下来的毒素像残余的火焰,到现在还没有熄灭,它使习俗薄恶,人民欺诈顽劣,抵触抗拒,犯法乱德,腐败达到如此严重的地步。<br><br>孔子说:“腐朽的木头,不能雕饰啊;泥糊的墙,不能粉饰啊。”现在汉朝继承秦朝之后,社会状况就像朽木和泥墙,虽然想很好地治理它,却没有好办法。法令一颁布,奸邪接着就发生,命令一下达,欺骗跟着就兴起,好像用热水去制止沸腾,抱着木柴去救火,只会越来越糟,没有任何益处。<br><br>譬如琴瑟的音不协调,严重的必须把弦折下来重新安装,才能弹奏;处理政事不行,坏得厉害的,必须破旧立新,才能治理。应当重新张设琴弦而不改弦更张的,虽然有优秀技工也不能调理好;应当改革而不改革的,虽然有大贤人也不能整治好。所以汉朝得天下以来,常想好好治理,可是到现在还没治理好,问题就在于应当改革而没有改革。<br><br>古人证过:“站在潭边羡慕别人捕到了鱼,不如自己回去编织鱼网。”汉朝临政并且想把政事治理好,到现在已经七十多年了,不如回头来进行改革,改革了就能好好治理,国家治理好了,灾害就会一天天消除,福禄也就会一天天到来。《诗经》上说:“适合于民,适合于人,接受天给予的福禄。”执政能适合人民,自然会得到天给予的福禄。仁、义、礼、智、信是五种恒久不变的道,这是王者应培养整饬的。这五种道能培养整饬好,就能得到天的保佑,鬼神也来赞助他接受祭祀,恩德就会普及到国外,扩大到一切生命。<br><br>在建元六年,太皇太后窦氏去世后,汉武帝独自掌握大权。建元初年被压制的新政再次被提及。<br><br>陛下您发出有德的声音和英明的诏书,寻求天命和情性的解答,这些问题都不是我这样的愚臣所能回答的。<br><br>我仔细查阅《春秋》,观察前世发生的事情,发现天人之间的关系非常可怕。国家如果出现失道的行为,天会先发出灾害来谴责,如果不自省,又会发出怪异来警示,仍然不知改变,最终导致伤败。这表明天心仁慈,爱护君主,希望制止动乱。<br><br>除非是极端亡道的世界,天都会尽力扶持并保全,关键在于努力勉行。努力学习,则见识广博,智慧增加;努力行道,则德行日益提升,大有功效:这些都是可以迅速恢复国家强盛的方法。<br><br>《诗经》说:“能够招来而自然到来,这是受命之符。天下人同心归附,就像归向父母一样,所以天瑞应诚而至。《尚书》说:“白鱼进入王舟,有火复于王屋,流为乌”,这是受命之符。周公说“复哉复哉”,孔子说“德不孤,必有邻”,这些都是积累善行和美德的结果。<br><br>到了后世,淫乱衰微,不能治理百姓,诸侯背叛,残害良民以争夺土地,废弃德教而依赖刑罚。刑罚不当,则产生邪气;邪气积累于下,怨恨和恶行积聚于上。上下不和,则阴阳失调,妖孽产生。这些都是灾异的起因。<br><br>我听说命令是天所下达的,人性是天生可以改善和治理的,可以治理好,则灾害消失,福禄来临。《诗经》说:“使人民适宜,接受天赐的福禄。”治理国家而适宜于人民,当然应该接受天赐的福禄。仁爱、谊、礼、智、信这五种常道,是君主应当修行的。 阅读《天人三策》,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天人三策》作为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重要篇章,蕴含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通过阅读《天人三策》,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思想观念、文化传统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br><br>阅读《天人三策》,可启迪现代政治智慧。“凡将之国,以天下为事”。它所提出的天人合一、君权神授、大一统等思想,不仅对古代中国的政治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现代政治智慧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例如,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对于现代社会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君权神授的思想则提醒我们,政治权力来自于人民的授权,应该为人民谋利益、为人民服务;大一统的思想则强调了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的重要性,对于维护国家安全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天人三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体现了整体观和辩证思维,认为个人、家庭、社会、国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这种整体观和辩证思维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br><br>阅读《天人三策》,可提高个人道德修养。“夫上明则下敬,政平则下安,是以近者亲其善,远方慕其德”。《天人三策》所倡导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如仁爱、忠诚、礼义等,对于个人修养的提高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阅读《天人三策》,可以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引导我们在现代社会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提高个人修养,做一个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br><br>《天人三策》的重要意义在于它强调了顺应天意与天道、重视个人修养与德行、倡导君主责任与担当以及体现整体观与辩证思维。这些观点对于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启示作用。 在《天人三策》中,董仲舒深入探究天人关系,提出 “天人感应” 学说。他认为国家若有失道行为,天就会先降灾害予以谴告;若人君不知自省,天便会再出怪异之事以警惧;倘若仍不知改变,那么伤败就会降临。这体现了天心仁爱君主,希望阻止其犯错,只要君主能够奋发努力,就可扭转局势。这种观点为君主的行为提供了一种约束机制,使其有所忌惮,不敢肆意妄为。<div><br>董仲舒对 “道” 进行了阐释,称 “道者,所繇适于治之路也,仁义礼乐皆其具也” 。他指出圣王即便离世,其子孙仍能长久安宁统治,这得益于礼乐教化之功。在王者尚未制作新乐时,可选用先代适宜的乐章来教化民众。乐能改变民风民俗,其影响力深入肌肤骨髓。例如虞舜虽已远去,但《韶》乐遗风仍存,孔子在齐国听闻后大为赞叹。然而,众多君主虽渴望国家安存,却因用人不当、所行非道,导致政乱国危。如周道在幽、厉二王时衰败,并非道本身消失,而是他们不遵循道行事;到了宣王时期,宣王思先王之德,兴滞补弊,使周道复兴,这便是勤勉行道的结果。</div><div><br>关于君主受命的问题,董仲舒提出,上天所大力尊崇并使之成为王者的人,必定会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然到来的祥瑞,这就是受命之符。天下百姓同心归附,如同归附父母,故而天瑞会应诚而至。像《尚书》中记载的 “白鱼入于王舟,有火复于王屋,流为乌” ,便是受命之符的体现。周公说 “复哉复哉”,孔子曰 “德不孤,必有邻”,皆是积善累德的功效。但后世君主若淫佚衰微,不能统理群生,便会致使诸侯背叛,百姓遭殃,进而引发灾异。</div><div><br>在人性论方面,董仲舒认为命是天之令,性是生之质,情是人欲。人的寿命长短、品德高低,是在后天环境中陶冶而成,无法做到纯粹完美,这与社会的治乱相关,所以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孔子说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形象地说明了君主的德行对百姓具有引领作用。尧、舜行德政,百姓便仁慈长寿;桀、纣行暴政,百姓则贪鄙夭折。君主教化百姓,如同陶匠塑造泥土、冶匠铸造金属一般。<br>董仲舒从《春秋》中探寻王道之端,认为 “正” 源自天之所为,王者应上承天意,下正自身行为。天让阳出而布施于上,主导岁功,让阴入而伏于下,适时辅助阳,阳若无阴之助,也无法独自成就岁功。因此,王者应顺应天意,任德教而不任刑,因为刑不能用于治理国家,正如阴不能用来成就岁功一样,先王们都不肯专任刑罚。</div><div><br>董仲舒还强调 “大一统” 思想,他建议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主张用孔子儒学统一天下思想。汉武帝采纳了这一建议,将不治儒家《五经》的太常博士一律罢黜,优礼延揽儒生,为博士官设置弟子,依据成绩选拔人才担任重要职务,这就是影响深远的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贯穿了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div><div><br>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还指出,汉朝建立以来,虽常欲善治却未能实现,原因就在于当更化而未更化。他以琴瑟不调需解弦更张为例,说明为政若不行,必须变而更化才能治理好国家。他认为应立太学于国都,设庠序于城邑,用仁、谊、礼来教化百姓,如此才能使刑罚轻而百姓不犯法,实现社会习俗的美好。</div> 王立群老师对董仲舒《天人三策》中所涉及的人性相关内容,有着独特且深入的剖析。他着重提到了董仲舒划分的五种人,这五种人分别是圣人、仁人、君子、斗筲之人以及中民之性者 。<div><br>在王立群老师的解读中,<b>圣人处于人性的最高层级</b>,这类人极为罕见。他们的德行近乎完美,堪称道德的楷模,就如同儒家所推崇的尧、舜等远古圣王,拥有超凡的智慧与高尚的品德,一举一动皆顺应天理,能够洞察天地万物的规律,为世间制定出符合天道的准则,其言行对社会具有深远的引领作用,成为后世敬仰和学习的典范。</div><div><br><b>仁人同样是德行高尚之人</b>,他们心怀仁爱,以天下苍生为念,将自身的利益置于民众之后,一心只为民众谋福祉。他们的行为体现出无私的奉献精神,积极践行儒家所倡导的仁爱理念,为社会的和谐稳定贡献力量。在历史的长河中,诸如孟子所赞颂的那些舍生取义、心怀天下的义士,都可被视为仁人。仁人在社会中起着道德标杆的作用,激励着人们向善、向仁。</div><div><br><b>君子在道德修养上也有颇高的水准</b>,他们遵循儒家的礼义规范,行事有分寸,为人正直,具有强烈的道德自律意识。君子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通过不断学习和践行儒家经典中的教诲,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在日常的人际交往和社会事务中,君子能够以礼待人,秉持公正的原则处理问题,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像孔子众多弟子中的颜回,他安贫乐道,一心向学,努力践行儒家的道德规范,堪称君子的典范。君子是社会道德秩序的维护者,他们的行为和价值观对周围的人产生着积极的影响,有助于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div><div><br><b>斗筲之人则被王立群老师视为才识短浅、道德低下的一类人。</b>这类人目光短浅,只关注自身的眼前利益,为了满足私欲,常常不择手段,不顾及道德和伦理的约束。他们的行为往往会对社会秩序造成破坏,是社会中的不稳定因素。在社会的各个阶层中,都可能存在斗筲之人,他们的存在凸显了道德教化的重要性。通过对这类人的批判,也从反面彰显出儒家所倡导的道德规范的价值,提醒人们要远离这类不良行为。</div><div><br><b>而中民之性者,在王立群老师的解读中,这类人占据了社会的大多数。</b>他们的人性既非天生纯善,也非天生纯恶,而是具有可塑性。中民之性者在良好的社会环境和道德教化下,能够向善发展,成为有道德、有责任感的社会成员;反之,若处于不良的环境中,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他们也可能走上歧途。所以,对于中民之性者,儒家强调道德教化的重要性,认为通过设立学校、传播儒家经典、宣扬道德规范等方式,可以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这也是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强调道德教化,主张设立太学、庠序等教育机构的重要原因之一。</div><div><br>王立群老师对这五种人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董仲舒《天人三策》中的人性论思想,以及这一思想背后所蕴含的对社会治理、道德教化的深刻思考,为我们研究古代思想文化提供了极具价值的视角。<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