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从历史学者到出版领军人物

李旭频道

<p class="ql-block">从历史学者到出版领军人物——一位资深出版人的理念创新与行业贡献</p><p class="ql-block">李旭:从历史学者到出版领军人物的创新之路</p><p class="ql-block">——一位资深出版人的理念嬗变与行业贡献</p><p class="ql-block">备用题目:</p><p class="ql-block">从历史学者到出版领军人物</p><p class="ql-block">——李旭的理念创新与行业贡献</p><p class="ql-block">一、出版理念的演进与实践</p><p class="ql-block"> 1. 创意出版:打造有品位的畅销书</p><p class="ql-block"> 核心理念:以学术底蕴为根基,挖掘市场潜力,实现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的统一。</p><p class="ql-block"> 典型案例:</p><p class="ql-block"> o《容斋随笔》(白话本)(1993年):策划全国十大畅销书,发行超百万册,开创历史典籍大众化先河。</p><p class="ql-block"> o2006年中国取消农业税,第一时间策划出版《皇粮国税》,被央视拍成8集纪录片。</p><p class="ql-block"> o智慧经济大众读物“点子文库”“广告文库”,引领社会“点子热”、“广告热”、“策划热”。</p><p class="ql-block"> o《大三国》(2011年):十卷本历史散文集销量破10万册,获华东地区哲学社科图书一等奖。</p><p class="ql-block"> 2. “三为”出版:人民、时代、市场的三重使命</p><p class="ql-block"> 内涵:为人民策划经典读物,为时代留存文化印记,为市场定制创新产品。</p><p class="ql-block"> 实践成果:</p><p class="ql-block"> o《殷墟文化大典》(2021年):3卷6册鸿篇巨制,获国家出版基金资助,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正奖,填补殷商文化系统研究空白。</p><p class="ql-block"> o“中国民族古文字导论”系列:多媒体+纸质双轨出版,入选国家“十四五”重点规划,抢救性保护22种濒危文字。</p><p class="ql-block"> o“中华伏羲文化丛书”,上千万字,跟踪出版十几年。</p><p class="ql-block"> o《甲骨文书法大字典》《中国篆书》,古文字学术研究与书法普及相结合。下一步是《中国隶书》等。</p><p class="ql-block"> 3. 4.0出版:科技赋能的文化延伸</p><p class="ql-block"> 定义:以大数据、3D技术重构出版形态,推动内容与科技深度融合。</p><p class="ql-block"> 创新项目:</p><p class="ql-block"> o“3D复原遗失的中国古文明”:数字复原阿房宫、北宋汴梁城等遗址,入选国家“十三五”十大电子出版工程。</p><p class="ql-block"> o世界遗产数字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o《熹平石经》3D复原</p><p class="ql-block"> o“数字殷墟”项目</p><p class="ql-block"> o“时光流影”平台:国内首个文化社交自出版平台,实现用户内容共创与一键成书。</p><p class="ql-block"> o自媒体矩阵的个人实操:办五个公众号,及推出“李旭频道”全媒体平台。</p><p class="ql-block">二、职业生涯的四个阶段与出版观迭代</p><p class="ql-block">1. 河南时期(1990-2006):从历史学者到策划先锋</p><p class="ql-block">角色:文史编辑→副主任,扎根传统文化、中原文化与黄河文化。</p><p class="ql-block">出版观:</p><p class="ql-block">o“豫人策划,智利天下”:以历史专业深耕本土资源,策划《毛泽东生前要读的最后一本书》等畅销经典。</p><p class="ql-block">o策划国家“十五”规划项目“行知大黄河旅游文化丛书”(第一辑15种)。出版了《天下黄河》《侯德昌黄河诗词隶书帖》《朱仙镇木版年画》等。</p><p class="ql-block">o学术与扶贫并行:沉浸于思考,提出“精神力学”哲学理论,获张岱年先生亲笔肯定;下乡驻村扶贫五年,获省级表彰,被河南省委、省人民政府联合授予“河南省扶贫开发先进工作者”;写下100本300万字的“扶贫日记”;在克林顿访华期间策划河南农村首例“村官竞选”,《南方周末》整版、《河南日报》半版、央视“早间新闻”等纷纷报道。</p><p class="ql-block">2. 上海时期(2006-2011):国际化视野下的项目突破</p><p class="ql-block">角色:大项目编辑部主任→副总编辑,融入长三角出版圈。</p><p class="ql-block">出版观:</p><p class="ql-block">o“重大工程驱动品牌”:策划国家“十一五”重点规划项目《世界文化遗产•中国殷墟丛书》,奠定后续大典基础。</p><p class="ql-block">o跨界融合:策划出版“钱伟长研究书系”(15种),推动科学家精神大众化传播。所策划、责编《中国历史上的科学发明(图文版)》获文津图书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提名奖,入选中小学推荐阅读书目。编著《钱伟长的教育观》。</p><p class="ql-block">o“走出去”、“引进来”:策划的多种图书版权输出到海外,如台湾版《容斋随笔》(白话本)、香港版“中华十大历史人物”系列(4种)、印度版“中国节庆文化丛书”(10种)等,从印度、英国分别策划引进出版了《思考印度》《英国的世界遗产》等。</p><p class="ql-block">3. 安徽两家出版社时期(2011-2017):数字化转型的探路者</p><p class="ql-block">角色:副总编辑→总编辑,引领出版业4.0转型。</p><p class="ql-block">出版观:</p><p class="ql-block">o“数字出版是最大众化的大众出版”:开发徽文化数据库、有声版《大三国》。</p><p class="ql-block">o关于数字出版的思考“选题•技术•营销”被《中华读书报》两个整版刊发,其中一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p><p class="ql-block">o主题出版专业化:成立全国首批主题出版事业部,策划《唱响中国梦》等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2016年在全国多个省市京、沪、吉、晋、皖等,巡回演讲《主题出版的创意策划》《数字出版的创意策划》。为上音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胡笳十八拍》及《文姬归汉》策划出版,弘扬一代才女蔡文姬的爱家乡精神。</p><p class="ql-block">4. 安徽时代出版本部重大办时期(2017年至今):国家级工程的战略布局</p><p class="ql-block">角色:统筹时代出版重大项目,打造文化“高峰”。</p><p class="ql-block">出版观:</p><p class="ql-block">o基于“国家文化”元素的系统选题开发,实施“出版即国家文化战略”:主导《西夏文&lt;大宝积经&gt;整理研究集成》《楚文化大典》等国家级工程,构建中华文明出版矩阵。</p><p class="ql-block">o产学研一体化:推动“安徽文库”等省级文化工程。</p><p class="ql-block">o兼任高校导师培养行业人才。浙传、河大、安徽新闻出版学院等。受邀前往厦门理工学院、山东滨州学院等开办学术讲座。</p><p class="ql-block">三、行业影响与社会文化价值</p><p class="ql-block">文化传承:联系请人设计蔡文姬雕像,自费创建蔡邕蔡文姬纪念馆,提供材料,填表申请,推动杞县圉镇镇入选“河南省千年古镇”、圉北村入选“河南省第六批传统村落”。三十多年一直在策划推动“文姬故里圉城复建”,复原一个汉晋文化古县城。明御医李可大故里开发策划。倡导师陀故里开发。为杞县一高母校捐立励志景观石,为母校主编建校70周年校友回忆文集《梧桐花开》。大学母校捐刻一米见方的全铜质院徽。</p><p class="ql-block">历史研究与传播:在《史学月刊》《殷都学刊》《光明日报》《中国文物报》《军事历史研究》等发表历史论文多篇,写作历史人物传记《蔡文姬》《李可大》,参写《中华思想宝库》、“北方少数民族人物传”等,对中国古代历史尤其是商代历史、东汉历史、宋辽金元史、中华精神史、先秦考古、杞国史、圉城历史及乡村中国社会等有一定研究,做了大量的田野调查。主编、编译出版有多种中华传统文化普及读物,如主编《白话名言库》《中华经世盛典》、编译《从政语录》等。也是《容斋随笔(白话本)》的第二主编。</p><p class="ql-block">出版理论贡献:发表《出版新闻化》《重大出版工程七大难题》等30余篇论文,提出“新闻化出版”“定制化数据出版”“4.0出版”“数字出版是最大众化的大众出版”等前瞻理念。已完成有30万字的《创意出版》书稿。</p><p class="ql-block">跨界创新:注册“文姬归汉园”“圉城”“李可大”“汝化堂”等文化商标,倡导“中华汉字园”“文姬归汉园”“圉城楼”“旭月阁”“励志馆”“母亲馆”等文化旅游景点开发,探索文旅IP与出版融合新模式。</p><p class="ql-block"> 结语</p><p class="ql-block"> 从历史系学子、青年历史学者,到出版领军者,李旭用35年四个阶段践行“创意工作,诗意生活”的座右铭,完成自传体《做文化的一生》的上半场。他以学者眼光洞察文化脉络,以匠人精神打磨传世精品,更以战略思维推动行业革新,以乡贤精神助推乡村文化建设,为中国出版业留下了“内容为核、科技为翼、时代为魂”的生动注脚。祝愿他一年后即将在上海和开封两地同步启动的文旅开发与美食康养服务事业更上一层楼,也期待他准备多年的十卷本三百万字《智利天下文集》能够早日出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