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百色市位于广西西部,下辖右江区、田阳区、田东县、平果市、靖西市、德保县、那坡县、田林县、隆林县、西林县、凌云县、乐业县,地处云贵高原边缘,为西江珠江水系的上游源头之一,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南部与越南交界、西部与云南接壤、北部与贵州毗邻、东北部与河池为邻、东部和东南部与南宁、崇左相连,面积3.63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50多万,主要为壮、汉、瑶、苗、彝、仡佬、回等民族,从百色自秦始皇公元前224年设置的岭南象郡管辖算起,迄今已有2248年的历史。现仅将百色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展现给大家。</p> <p class="ql-block">一、晒奶寨</p><p class="ql-block"> 滇黔桂三省交界处,人称“鸡鸣三省”。</p><p class="ql-block"> 地处云贵高原边缘的原始密林之中,有一个古老的瑶族山寨,这是瑶族的一个分支,叫做蓝靛瑶,他们的衣服、挎包等都是将土布用蓝靛草及其他辅料染制而成,以深蓝色为主色调,有的在领口、袖子镶上花边。这个山寨有别于其他瑶族的散居方式,集中居住在崇山峻岭中的一座大山山腰处。山上山下溪水潺潺,气候湿润,土壤肥沃,花草繁盛,据说堆放在屋外用于烧火做饭的木柴,只要两天不扔进火塘,都能够长出新芽来。山间里的树木郁郁葱葱,其中的参天大树,五六个成人都抱拢不过来。全寨约有几十户人家,所居房屋大致为两层干栏式,底层用岩石堆砌,晚上把家禽、牲畜收拢进去,楼上用木头或毛竹搭建,屋顶用茅草铺盖。每天清晨,寨里的男子便背起弓驽、粉枪、砍刀、食物进入山林,刀耕火种(种玉米)、打猎、挖陷阱、采药等,天黑之前返回或几天后才回到寨子。女子在家中织布、染布、养猪(具有野猪的血统)、种菜、做饭、带孩子等,自给自足。但山寨常年被大雾、雨水、瘴气笼罩,冬季还会有几天下雪。山寨距离最近的山下壮族乡镇有几十公里的山间小道,山林里常有毒蛇猛兽出没,山里的人很少外出,山外的人也鲜有进去,基本上与外界隔离。</p><p class="ql-block"> 每年农历六月,有这么几天,太阳透过高高的杉树,把温暖的阳光照射到山寨入口处那块巨石上。每到此时,寨子里的女人们便不约而同,三三两两带着布料和针线木盒,来到巨石处坐下,面朝阳光,撩起上衣将奶子上下左右翻动晾晒,顺便捉身上的虱子。也因少见阳光,寨子妇女的肤色较为白皙,人多时,往那个方向看过去,白花花的一片,恍惚间让人以为是山里特产的石斛兰花,盛开在巨石上。偶尔遇上外人进寨,这些女人们也从不回避,径自一边哂奶一边做针线活。据说,外来的男子可以靠近看,但不可偷笑,如果发出笑声来,那就别想离开山寨了。至于是当押寨丈夫还是被扔到山崖下,不得而知。久而久之,“晒奶寨〞的名声被传播到大山之外。</p><p class="ql-block"> 我本人没进过山寨,但与多位朋友曾数次经过西林县与云南、贵州交界的古樟乡和马蚌乡,以及与隆林县交界的德峨乡等乡政府所在地。那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每逢墟日,特别是夏天,乡镇比山上炎热,前来赶墟的瑶族(包括白裤瑶等分支)妇女们,上身仅仅穿着一件前后各一片蓝靛布做成的短褂,十分宽敞,不止是春光乍泄,里面的内容都展露的清清楚楚,让初见者瞠目结舌,她们却落落大方,旁若无人行走在墟场。如果按现代眼光来看,比起走T型台的半裸名模,更具原始美感。也由此可见,“晒奶寨〞一说并非虚言。</p><p class="ql-block"> 前两年,我们“东游西荡”自驾团队,从云南广南世外桃源返回广西,行驶至两省交界处密林中的蜿蜒山路时,队友们听说“哂奶寨”就在附近区域,嚷嚷着要百色籍的韦爵爷带路前往。但韦爵爷看到他们几位的眼睛,此时微微闪现绿幽幽的光,心想不妙,怕到时会出大事,赶紧说还要步行几十里山路,且路上随时有毒蛇和山蚂蝗侵袭,这才打消他们的念头。</p> <p class="ql-block">二、风流墟</p><p class="ql-block"> 泮水乡是百色市右江区下辖的一个乡镇,距市区有九十多公里的山路。不知道从哪个朝代开始,这个偏僻的壮族乡村竟成为百色最有名气的歌墟。</p><p class="ql-block"> 每年农历三月三,泮水乡都会在平泮村的墟场上,由民间自发形成隆重的歌节。据老一辈的人说,每到歌节,十里八乡的壮族男女青年纷纷身着盛装,结伴而来,把整个墟场里三层外三层挤得水泄不通。除了白天对歌,晚上喝了一顿自酿的低度糯米酒后,点亮篝火继续对歌,三回九转,通宵达旦,狂欢三天三夜。其间,男女对歌者,如果唱着唱着对上眼,便在人们的欢呼声中,手牵手步入附近的竹林里,成其好事。但一次风流过后,劳燕分飞,过回各自的生活,双方都不承担任何责任,也没有婚约,若怀孕生下孩子,亦由女方抚养,也有少数因此而喜结良缘。以歌为媒,“风流墟”也因此而得名。实际上,这可能是现代相亲大会的一个雏形。</p><p class="ql-block"> 文化大革命兴起,“风流墟”随之销声匿迹很长一段时期。直到九十年代,各地相继开展“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活动,歌墟又有复苏的迹象。有一年,为引导“正规”的对歌,由政府出面,在泮水乡举办了一次“山歌节”,还邀请市歌舞团、粤剧团到场表演现代歌舞和粤剧。那年三月三,我所在的百色市商业系统,也组建一支送货下乡队伍,从百货、五金、糖烟酒公司组织一批小商品和日用品,抽调人员前去捧场。我们几个常在一起混的年轻人,之前听说过“风流墟”的传说,都很兴奋,踊跃报名参与。</p><p class="ql-block"> 山道弯弯,碎砂石路面凹凸不平,坐在“大篷车”(当年戏称运货的双排座货车)里晕头转向。但是一到泮水墟场,人人立即精神抖擞,顾不得搬运货物,跳下车拔腿就往人多的地方钻(专门搭建戏台表演的歌舞团粤剧团前观众稀少,而对山歌的那片草坪人满为患),带队的领导梁大姐转身找不着人,气得破口大骂。我们几个人虽然不会说壮话,但可以听得懂壮话的大概内容,对歌开头和结尾不外乎阿比(阿哥)哟阿侬(阿妹)呀,记得有几段歌词大意是:</p><p class="ql-block">“阿妹有情哥有意,和妹对歌心欢喜。妹耶!”</p><p class="ql-block">“今日鲜花开满坡,阿哥想摘哪一朵?哥哎!”</p><p class="ql-block">“独爱阿妹这一朵,今天阿妹别想躲。妹耶!〞</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歌声清甜,虽无任何乐器伴奏,仍声情并茂,略带有一些壮话配音电影《刘三姐》里对山歌的味道,而且歌词随口创造唱出。人群中不时爆发出一片嘘声,一片笑声,一片掌声,热闹非凡。正听得津津有味的我们,却被梁大姐一个个揪了回去。</p><p class="ql-block"> 我们在墟场边角一块空地摆上货摊,不久,一位大叔走过来,边看货边摇着头说:“木棉花开,女人怀春。”附近刚好有几株高大的木棉树,火红的木棉花掉落一地。我们好奇的询问大叔是什么意思,大叔解释:木棉开花时节,女人会身子痒痒,同动物一样会发出“求偶信号”,你们去对歌就知道了。我们被大叔的一番话,说的有些想入非非,又让梁大姐叭啦叭啦的声音打岔开了。眼看太阳就要下山,我们心想,到了晚上,梁大姐该不会将我们看守那么紧,应该有机会偷偷去竹林那里,瞧瞧有什么精彩节目。没想到,不等天黑,便被梁大姐催促装货上车,每人吃了一碗米粉后,连夜赶路回城。气得哥几个悄悄商量,明年我们请假自个前来。</p><p class="ql-block"> 可惜,第二年不再举办歌节,再也无法领略“风流墟”的风情。听说是我们离开后的当晚,发生了严重事件。直到现在,每逢几家人聚在一起,梁大姐还对着我们的家人自卖自夸:要不是当年我对这几个调皮掏蛋鬼看得紧,真不知会闹出什么幺蛾子。</p> <p class="ql-block">三、鬼墟</p><p class="ql-block"> 出百色城往西北方向约10公里处,今永乐乡西北乐村范围,为唐代设置的羁縻归乐州所在地。“羁縻”一词由汉代发明使用,意为通过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手段,在边疆地区设置代表中央集权的地方机构,任命当地族人、土司等对少数民族实施和亲、朝贡、互市、管制、拘禁等,达到以夷制夷的目的。</p><p class="ql-block"> 虽然在如今的永乐乡,各种古代遗址已荡然无存,但通过相关记载和民间的口口相传,仍能够大致还原出历史上的永乐乡非常繁华,是广西西部一个最重要的货物集散地。自羁縻归乐州设置起,州府所在地便开设商品交易所,即墟场,取名“归乐墟”,五天为一墟。沿珠江西江溯流而上的丝绸、瓷器、粮食、日用品等,随西南茶马古道而至的矿石、山货(后期鸦片)等,均在此交易中转,各地商人纷至沓来。虽历经时代变迁,机构裁撤,常住人口流失,但“归乐墟”却有着极强的生命力,一直延续到1958年。而最让人惊奇的,是这个墟场的传统:晚上开市,白天关市。</p><p class="ql-block"> 据说,每天夜暮降临,没有任何建筑物的墟场上,人们的说话声、鸡鸭猪牛叫唤声和骡马的嘶鸣声混杂在一起。空地上挤满了摊位,货品有的摆放在临时木架子上,也有的直接摆在地面上,每种货品前放一张标有价格的硬纸片,大多数卖家在货品中间点燃一盏小小的煤油灯,田野吹过来的风,赶墟人路过带起的风,会不时把煤油灯吹灭,使得墟场有些昏暗。而不远处的山坡上,有许多坟墓,不停闪动着绿色、蓝色、红色的磷火。人们从前不明就理,又比较迷信,都把磷火称为鬼火。待天边微微发亮,墟场上的人员、货物和牲畜即刻消失得无影无踪。由于是晚上赶墟,附近又鬼火点点,甚至传出有人遇见鬼魂,百色人便称其为“鬼墟〞。也有的认为是误传,因为百色城及附近乡村多民族杂居,通用语言为广西官话(桂林柳州话)、壮话、粤语,“归”与“鬼”发音相近。至于为何晚上开市白天关市,一直有着许多不同的版本:有的说是商旅需白天赶路,晚上才能到达墟场;有的说做生意要照顾半夜出来找食寻物的鬼魂,积一些阴德,否则对家庭不利;有的说是有些买卖人被官府通缉,或有些物品来路不正,而黑灯瞎火互相看不清对方脸面,也不用语言交流,货品上标有价格,不需要讨价还价,必要时也可用手势比划等等。“鬼墟”这名号虽让人有些害怕,但每逢墟日,赶墟的人仍旧络绎不绝。</p><p class="ql-block"> 在我小时候,每次回外婆家,常听她讲故事,外婆没有文化,所讲的故事多是神仙和鬼怪,其中也讲到她去“鬼墟”赶墟的经历:外婆与街坊们挑着装满油团、米花、糯米糍粑等城内特色食品的担子,傍晚出城,在墟场上几个人连着一起不敢分散,第二天上午挑着购买或以货易货换来的草药、用稻草包扎成串的鸡蛋等货品,将近中午才回到家。有次我问外婆:“下次能够带我去一趟吗?”外婆马上说:“不行!小孩子不能去,遇见饿死鬼会被抓去吃掉的。〞听到这里,再瞧瞧漆黑的天井和过道,吓得我再也不敢吱声,赶紧跑到巷子里,找同龄小伙伴们一起踢铁皮罐头盒子及赌木柴棒去了。</p><p class="ql-block"> 其实,在我出生时,“鬼墟”已不复存在了,1958年至1960年,整个百色地区征集数万人,在永乐乡境内,修建起一座大型水库,据说是当时全国第三大土坝,水库面积达39平方公里,“鬼墟”被湮没在了如今美丽的澄碧湖湖底。</p> <p class="ql-block">四、三口井</p><p class="ql-block"> 很多古城都有水井。</p><p class="ql-block"> 百色古城之中也有水井,其中在同一个地方并列着三口井。这三口井从前也称三只井,位于今右江区太平(原名泰平)街隆平巷,它的历史实在是过于长久,有多长久呢?我外婆的家就在附近,毫不夸张的说,就连外婆的外婆都不知道三口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p><p class="ql-block"> 一般来说,有古迹的地方都会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百色三口井也一样。传说,百色是由壮话“博涩〞音译而来,意为洗衣服的地方,因其地形似一只天鹅,又称为“鹅城”。在很久很久以前,天庭的八仙女腾云驾雾路过百色城上空,看到漂亮的天鹅荡漾碧波之上,河岸有许多美丽的壮族姑娘在洗衣淘米,风景优美,画面温馨,八仙女中最小的那位仙女执意留在这座城里,同享人间烟火,其他七仙女只好离她而去。从那天起,世人只知道仙界有七仙女。小仙女留下后,发现城里有部分民居距离河边较远,洗衣挑水很不方便,而且每年遇上洪水期,河水就会变得混浊。小仙女便用仙法点化了三处泉眼,让城里的民众在离家不远的地方,享受到了甘冽清甜的泉水,更加的安居乐业。</p><p class="ql-block"> 不管传说如何,三口井的存在,确实给周边居民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记得小时候,经常在下午去井边玩耍,那个时间最是热闹,妇女们在两个水井旁一边洗衣洗菜,一边家长里短;壮汉们在另一个水井,用粗绳绑定提桶,七上八下从井里打水上来洗澡,洗完澡再挑起两桶水回家;我们小孩子则在水井附近的几棵大树下,水井四周被洗刷磨蹭到乌黑发亮的大石头上,以及一个个水井间跑来跑去,那是我们童年最快乐的时光。可惜,自从家家户户安装了自来水管,再没有人前来浣衣、洗澡、挑水,也没有哪个部门进行管理维护,甚至有一口井被一幢居民楼夯实为地基了,剩下的两口井,四周地面被铺上了水泥,大树和大石头也不见了踪迹,没有了从前的拙扑古意,也不知道井里的水是否依旧甘甜。如果八仙女看到此情此景,不知会有何感受。</p><p class="ql-block"> 除了三口井之外,其实城内还有许多水井。其中,有一口水井地处比较偏僻,在今百色中学(曾用名广西省立第五中学、广西第一劳动中学)对面,走下较陡的台阶,往右侧拐数米即到。这口井井口较小,不宜人多使用,且挑水走上湿滑的台阶容易摔倒,所以来此处的人都很少。这口古井与三口井一样,具体年份因无文史记载而不可考。但从居住在附近的老一辈人口中,得知这口井还有着一段传奇故事:1929年12月至翌年3月间,举行百色起义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政治部,就设在与百色中学一巷之隔的清风楼里,工作之余,邓小平政委与陈豪人(于1940年牺牲,时任政治部主任)、李天佑(开国上将,时任特务连连长)、韦国清(开国上将,时任特务连排长)等人,常到这个水井洗漱、挑水。同样让人扼腕叹息的是,这口井后来被一大块厚钢板盖住,长时间用做右江区商业局的停车库,以前曾停放一辆日本产马自达汽车,外围还用铁皮做成大门关上。</p><p class="ql-block"> 历史己被尘封。</p> <p class="ql-block">五、五码头</p><p class="ql-block"> 从前,百色城最繁华的地段,是砖石结构的骑楼街,建于清雍正三年,具典型的岭南建筑风格,路面由大青石板铺就,全长约400米,宽10米,当地人叫大街(今解放街),座落于澄碧河西岸原百色城城廓外。从南端三江口(澄碧河、剥隘河汇合后称右江)往北,间隔约百米,依次建有大码头、二码头、三码头、四码头、五码头,除大码头供汽轮等大型船舶停靠外,其他码头供三条江河上的打渔船停靠。大码头与五码头之间建有多个会馆,如粤东会馆、福建(永定)会馆、灵洲会馆等,各种银号、当铺、米店、药房、杂货店、金店等商铺麟次栉比,商品琳琅满目,商贾云集,历史上是广西西南部最重要的商埠。五码头再往北,连接另一条街道百胜(原名北胜)街,街道两边全部是木结构的二层楼房,店外有栓马石桩,店内有仓库和客房,是专供运输山货、洋货、鸦片等货物的马帮钉马掌、装卸、食宿场所,当地人统称“马栈”。</p><p class="ql-block"> 五码头就处于会馆、商铺与马栈之间,鱼龙混杂。从街面下到停靠渔船的码头,中间要经过一条小巷,巷子两旁起初开有许多间茶室和酒肆,后来又增加了烟馆、戏馆,同时成为青楼所在。每到下午和晚上,打扮得花枝招展,指缠手绢的老鸨,扭动着腰肢站在巷口,朝过往路人频频召呼,为青楼里的妓女拉客。妓女们有来自于百色地区各县乡,有从广州、梧州、南宁等地乘船而来,也有从云南、贵州等邻近省份来的。最多时,每家青楼各有常住妓女十余人。更有甚者,不知是哪家青楼的老板从南京秦淮河畔学到经验,在水流平缓的澄碧河河面上,放置两排用简易竹筏改建的小船,船舱外用篷布遮盖,内设一张床,船头挂着红灯笼,由岸边小艇接送客人,效果奇佳,吸引了无数来客。让其他青楼纷纷效仿,新建起多艘木船,船上进行豪华装饰,挂上彩带,插上鲜花,称呼为“花船”,每艘花船配一位花魁,有时还请歌伎到船首弹琴唱粤曲,颇有“秦淮八艳”的风味。花船船头升起两盏大灯笼,红灯笼表示有客,白灯笼表示无客。老鸨们不用站在巷口吆喝了,乐得她们搬一张竹椅坐在码头上,嗑着南瓜子,指挥伙计撑小艇往来运送客人和茶水点心。</p><p class="ql-block"> 随着生意越来越好,财源广进,五码头这个红灯区扩展到了四码头。一时间,澄碧河上的夜晚灯火辉煌,亮如白昼,歌舞升平。达官贵人、贩夫走卒从四面八方蜂拥而至,名声愈发响亮,成为百色城一道别样的风景线。</p><p class="ql-block"> 1949年12月5日,随着百色解放,五码头“繁荣昌盛”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1980年开建横跨澄碧河的中山大桥,桥西端引桥就建在原五码头及其附近四码头街巷之上。</p><p class="ql-block"> 澄静碧绿的澄碧河汇入右江,奔向太阳升起的地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