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在今山西省高平市这片区域内,有一处名为长平的地方,它在春秋战国时期乃是赵国的一座城邑所在。时光回溯到公元前260年,就在此地,秦赵两国纷纷调兵遣将,汇聚起多达百万的兵力,从而拉开了一场在战国历史上规模堪称最为宏大的战争帷幕。而这场大战最终的走向是秦军力挫赵军,还成功俘虏了赵军四十余万人之多。</h3></br><h3>秦国的将领白起担忧那些归降的赵军会滋生事端、引发动乱。于是,除了把其中年龄尚不足成年的240名赵军放回他们自己的国家之外,剩余的所有俘虏,皆被白起下令坑杀殆尽,这在相关的史籍当中是有着明确记载的。</h3></br><h3> <h3>“45万”这一数字,是源自司马迁所著《史记》里的《白起王翦列传》以及《廉颇蔺相如列传》。在《白起王翦列传》当中有相关记载,提到白起“乃挟诈而尽阬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h3></br><h3>据相关记载,当时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前后被斩首以及俘虏的人数多达四十五万人。这一情况使得赵地之人受到了极大的震动。而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之中亦有记载表明“秦国将这些人全部坑杀了。赵国前后所损失的人数总共达到了四十五万之众。”</h3></br><h3>曾记得我观赏过一部展现解放战争时期的影片,其中讲述的内容是在山东战场上,我军在短短一天的时间里,就成功俘虏了多达五万的国民党军。这事儿可把国军司令王耀武给气得够呛,他破口大骂道:“哪怕是五万头猪,让共军去抓,那也不可能在三天之内就抓完!”</h3></br><h3> <h3>举这样一个例子旨在表明,45万人无疑是极为庞大的一个数量,即便他们已然放下了手中的武器,可真要是将他们全部杀光的话,那也得耗费极大的力气才行。</h3></br><h3>在春秋战国那个久远的时代,中国的人口数量可不像如今这般庞大。据史学家们悉心考证得出的结果,在战国后期的时候,秦国以及东方六国加起来的总人口大概在4000万上下。就单独来看,秦国的人口差不多有500万之多,而赵国则大约是400万人的规模。</h3></br><h3>长平之战一役,竟致使赵国人口折损超百分之十,关键是这些丧失的可都是正值壮年的青壮劳力,这情形着实是让人惊得瞠目结舌。那些被俘获的赵军将士难道都是糊涂蛋吗?在面临被坑杀这般绝境之时,竟然都不做丝毫反抗吗?</h3></br><h3> <h3>【一、】</h3></br><h3>长平之战的发生地,处于现今高平市城往西北方向10公里处的长平村。此地呈现出三面皆有山峦环绕的态势,丹水由北向南径直贯穿其间,其地势险峻且关键,从古至今一直都是各路兵家极为看重、竞相争夺的战略要地,是在战国那个时期,秦、赵两国展开激烈作战的核心区域。在过往的历史进程当中,此处还曾发掘出数量众多的、属于战国时期的各类文物,像戈、矛这类兵器,还有箭头以及钱币等等。</h3></br><h3>1995年5月12日的上午时分,高平市永录村的村民李珠孩,与他的儿子李有金一道,前往当地那处名为“将军岭”的所在去挖地,打算种上梨树。将军岭其实就是一座规模不大的小山丘,相传在长平之战的前期阶段,身为战国统帅的廉颇,时常会登上这座山岭去察看敌方的情况。也正因如此,后来的人们就把这个地方称作“将军岭”了,并且这一称谓一直延续了下来,流传到了如今的时代。</h3></br><h3> <h3>临近晌午时分,李家的父子二人正在一处小土坡那儿进行挖坑作业。挖着挖着,竟从地底下掘出了若干人体的骨骸组织。这父子俩压根没太在意,心想着可能是挖到一座古坟了,于是便接着往更深处继续挖了下去。</h3></br><h3>然而没过多长时间,两人就察觉到了异样情况。要知道,在他们持续往下挖掘的过程里,被挖出来的尸骨数量变得越来越多了起来。并且在挖掘期间,还出土了大量的青铜箭头、矛头以及钱币。其中有一些箭头十分特别,居然直接射穿了骨头,而后就嵌在了骨头当中。瞧那些骨头啊,密密麻麻地相互叠压着,姿势各异,有的仰天,有的俯着,这般场景着实是让人看了之后感到极为惊心。</h3></br><h3>即便李家父子向来胆大,可瞧见这般状况后,也没了继续往下挖的胆量,赶忙奔回村子里去汇报情况。随后,村子这边就把这一情形上报给了山西省考古研究所。</h3></br><h3> <h3>1995年10月,考古发掘工作正式拉开了帷幕。当考古专家们抵达现场,目睹那密密麻麻、数量众多的累累白骨之时,也不由自主地惊得倒抽了一口冷气!</h3></br><h3>经现场展开勘测之后,专家们迅速判定此处乃是一个长度达11米、宽度为5米、深度达1.2米的尸骨坑所在之处。</h3></br><h3>当人们将这个尸骨坑挖开之后,一幅令人触目惊心的画面呈现了出来:头盖骨、腿骨、臂骨以及关节骨相互交叉叠错着,以一种极为不规则的方式堆积在一起,形成了一层白骨层。经过细致的测量得知,这处白骨层的厚度大概有0.6米左右,其长度更是超过了20米,而它距离土崖顶端的地表差不多有2米的距离。</h3></br><h3> <h3>没过多久,相关专家们于这个尸骨坑的西侧,再度发现了一处规模更为庞大的尸骨坑。该坑的长度达到了7米,宽度为2米,深度是2米,整个坑里面填埋的全部都是骨头,仅仅是往外搬运这些骨头,就用小平车花费了好几天的时间才完成。</h3></br><h3>后来,经过专家们的细致考证,发现这个大坑乃是长平之战时期,秦军用以坑杀赵军的地点之一。基于此,专家们便给这个大坑赋予了一个专属的名字——“永录尸骨坑”。</h3></br><h3>在一番细致的整理过后,考古工作人员于坑内总计清理出了130具遗骸。这其中,有60具呈现出仅有头部而缺失躯干的状况,或者是头部与躯干相互分离的情形;另有14具遗骸经判定属于是被钝器或者石块击打致死的情况。在这些被清理出来的遗骸里面,骨头未遭受损伤的仅仅只有一具,对此,专家经过分析推测,这具尸骨所属的主人,极有可能是被活埋而亡的。</h3></br><h3> <h3>通过碳14的化验分析流程,考古方面的专家得出了确切结论,知晓这些尸骨所属的主人,其生活的年代距今已然有两千多年之久,正处于春秋战国时期。极有可能是在长平之战结束之后,被秦军杀害的那些赵军士兵。不过,这些士兵所遗留下来的尸骨,大部分呈现出身首分离的状态。这一情况足以说明,这些人大概率并非是死于活埋这种方式,而更有可能是先分别被杀害,而后在若干个不同的地点,被抛置于沟壑里面的。</h3></br><h3>既然专家认定这些人是死后遭抛尸的,那为何他们的尸骨会一直埋于地下且未被人察觉?对此专家给出了解释,原来覆盖在那堆尸骨之上的泥土,多数并非是人为堆积的,而是在长达两千年的岁月里自然形成的沉积土层。这一土层的厚度并不怎么可观,所以才会在李家父子挖坑栽树的时候被挖到那些尸骨。</h3></br><h3>倘若彼时秦军已然对这些尸骨实施了掩埋举措,那么历经两千年的漫长岁月冲刷洗礼之后,李家父子在挖掘一个深度尚不足半米的小小土坑之际,是绝无可能将这些尸骨给挖出来的。</h3></br><h3> <h3>考古专家所言也获得了地质方面专家的首肯。他们针对坑体以及周边自然土质展开考察后,察觉到这个尸骨坑起初乃是一处天然形成的凹地。那些尸骨的所属者,极有可能是当初遭秦军屠戮之后,被抛至这处天然凹地里面的。鉴于被杀害的人数众多,秦军仅仅在尸体之上覆了薄薄的一层土,随后便径直离去了。</h3></br><h3>在后续展开的走访行动里,有一位名叫王小旦的农民向考古工作人员透露了这样一个情况:在他家进行修房作业,挖掘地基的时候,居然也挖出过一个放置着尸骨的坑。</h3></br><h3>王小旦曾回忆说,那个坑足足有2米深,坑里面埋着的全都是骨头,光是往外运这些骨头,用小平车就拉了好些天。如此情形,也从侧面证实了在永录村的附近,正是当年秦军坑杀赵军并且掩埋尸骨的所在之处。</h3></br><h3> <h3>【二、】</h3></br><h3>高平的地方志里,同样有着历史上在此处发现诸多尸骨的相关记录。</h3></br><h3>唐玄宗李隆基尚未登基之时,曾出任山西潞州别驾这一职务。当他踏上前往山西赴任的路途,途经高平这个地方时,便听闻这里存在着一种奇特的现象,那便是“每至夜半时分,常常能够听到仿若鬼在哭泣悲泣的声音”。</h3></br><h3>在登上皇帝之位以后,开元十年这个时候,他再度展开了对潞州的巡查行动。期间,特意差遣专人前往高平一带,去搜集那些曝露于外的尸骨,而后妥善予以安葬处理,心里盼着这些含冤的亡魂可别去惊扰到当地的百姓。</h3></br><h3> <h3>在北宋那个时期,高平这块地方遭遇了极为罕见的天气状况,竟然连续下了长达数旬的暴雨。这暴雨一下可不得了,好多地方都被雨水冲刷得变了样,结果就有大量的尸骨被雨水给冲涮出来了,那场面看着还挺吓人的。当时高平县的县令是王庭直,他得知这情况后,赶忙安排人手去处理这些被冲出来的尸骨。让人把尸骨都收集起来,然后妥善地掩埋好。不仅如此,王庭直还特意写了一篇《省冤谷记》。在这篇文章里,他就像是在和这些尸骨的主人对话一般,告知他们说,自己和全县的那些士绅们已经齐心协力把他们的尸骨给好好安葬妥当了。而且,还怀着一份敬重之心对他们进行了凭吊祭祀,心里盼着,这些亡魂能够赶紧去重新投胎转世,可别做出惊扰当地百姓的事儿来。</h3></br><h3>在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期间,高平那个地方有许多村子都纷纷开办了不少属于村办性质的小化肥厂。要知道,骨骸可是用来制作化肥极为优质的原材料,基于此,当地的政府便积极鼓励广大群众,要是捡到了动物骨头的话,就将其上交到集体那边去。</h3></br><h3>就这样,不少农民在偶然发现这类尸骨的时候,就将其送到化肥厂去了。一晃好些年过去了,究竟当年有多少赵军的尸骨是以这样的方式被制成了化肥,已然无人知晓。</h3></br><h3> <h3>在永录村那里所发现的诸多没有头颅的尸骨,从某一方面来讲,恰恰映照出了商鞅于秦国大力推行的军政改革所达成的成效。</h3></br><h3>在秦国所推行的军功爵制度当中,明确将斩获敌军首级的具体数量,设定为统计作战成果以及评定赏罚的标准参照:“每五人会设置一位屯长进行管理,每百人则安排一名将领负责指挥。在战斗过程中,若是百将、屯长所率队伍没有斩获敌人首级,那么他们将会被处斩;而要是能够斩获三十三个首级及以上,就达到了论功行赏的标准,此时百将、屯长便可获赐爵位晋升一级……倘若在攻城围邑的战事里能够斩获八千个以上敌人首级,便算是完成了论功行赏的条件;要是在野外作战时斩获两千个敌人首级,同样也达到了论功行赏的要求,而且从普通官吏到校级以上的大将等相关人员都能得到相应的赏赐。”</h3></br><h3>永录那处尸骨坑里面的这些骨骸,恰恰就是秦军所施行的那种制度的有力佐证。</h3></br><h3>在战国时期,白起当属消灭敌人数量极为可观的将领,于中国历史上还被人们冠以“人屠”之称,乍一听,仿佛他就是个心理扭曲的杀人狂魔一般。不过,倘若认真去剖析一番的话,就能够察觉到,白起对赵国俘虏痛下杀手,实则是存在特定缘由的。</h3></br><h3> <h3>【三、】</h3></br><h3>在长平之战尚未开启之际,秦国已然是七国之中实力最为强劲的一国。彼时的赵国,自经历了赵武灵王推行的胡服骑射这一重大改革举措后,其军队所具备的战斗力与秦国相较而言,差距已然不大,秦国曾数次对赵国发起征伐行动,可最终都未能从中占到多少便宜。待到长平之战真正爆发,这场战事的结局是赵国战败了。然而,秦国在此战中同样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其士卒伤亡的数量竟然超过了半数之多,秦国所获得的这场胜利,实在是一场代价高昂的惨胜啊。</h3></br><h3>在这般情形之下,对于那被俘获的40万赵军,白起又该如何进行安置?</h3></br><h3> <h3>要是把他们都编入秦军队伍之中,那风险可着实不小。谁能打得了包票说这些投降的士兵就不会临阵倒戈?要知道,他们的老婆孩子可都还在邯郸待着,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又怎么可能会对秦国忠心耿耿,然后心甘情愿地去攻打赵国?而且,当时秦军自身的粮食供应都已经出现难题了,在这样的状况下,要是把这四十万降兵编入秦军,又哪来那么多的粮食去供给他们?</h3></br><h3>把这些降兵都带回咸阳,让他们成为秦国的劳力,这事儿行不行?还真不好说。要知道那时候生产力可不怎么发达,秦国到处征战,不就是为了抢夺更多的土地来养活本国的人口。这一下子要是多了四十万张嘴,哪来那么多粮食养着他们?而且就算把这些人弄到秦国了,他们就能心甘情愿、踏踏实实地帮着秦国种地吗?又怎么能确保他们不会趁机逃跑?</h3></br><h3> <h3>要是把这些赵军给放了,那可纯粹是在说笑。如此的话,秦国那些战死、受伤的士兵岂不是都白白牺牲了?况且,白起麾下的诸位将领,那可全都是眼巴巴盼着拿着赵军的脑袋回去领赏的,你若把人放走了,手底下的将领们能答应才怪。</h3></br><h3>赵国于长平之战落败,不过却并未就此走向灭亡。白起心里很清楚,秦国所肩负的终极使命乃是将赵国彻底灭掉。若要达成灭赵的目标,最为理想的状况便是能让赵国的民众一见到秦军,就吓得惊慌失措、望风而逃。</h3></br><h3>这恰恰就是他把赵国俘虏杀掉,却特意留下二百来个未成年人回去传递消息的根由所在。其目的便是要让每一位赵国人,都能从心底最深处滋生出对秦国的惧怕之情,真可谓是做到了“杀人诛心”这般地步!</h3></br><h3> <h3>恰是基于这些因素,白起才做出了杀掉那些赵军俘虏的决定。在他看来,当时确实也寻觅不到更为妥当的处理方式了。</h3></br><h3>既然已然决定要将这些被俘的赵军置于死地,那么究竟采用何种方式动手,才能够既最为便利快捷,又不存在任何安全方面的后顾之忧?答案无疑是“坑杀”了。要知道,采取这种做法,一方面能够对赵国以及其余各国起到强有力的震慑作用,另一方面还能够有效减轻后勤方面的负担,毕竟那些俘虏可也是要消耗粮食的。</h3></br><h3> <h3>【四、】</h3></br><h3>首先得说明一下,所谓的“坑杀”并非如大家所想象的那样,直接把一大群人推进坑里然后活埋了事。要知道,当面对多达40多万需要处决的对象时,采取这种简单又粗暴的做法,根本就没法顺利施行下去。这里所提及的“坑杀”,实际上指的是先将人进行处决,之后再把尸体推入坑中的这样一种残酷的屠杀方式。</h3></br><h3>在永录尸骨坑所出土的各类文物里面,武器的踪迹着实罕见。其中,最为常见的当属钉在尸骨之上的箭镞了,除此之外,也就是诸如陶盆、陶碗这类的生活用品会被发现,而像刀、矛、戟等武器则是鲜少露面。由此不难推断出,这些赵军在惨遭杀害之前,肯定是已经先被解除了手中的武装。</h3></br><h3> <h3>如前文所提及的那样,考古工作者在对尸骨坑展开勘查时察觉到,存于其中的遗骸状况令人揪心。差不多有半数的头骨是和躯体相互分离的,另外,还存在14具遗骸,它们的头部有着十分明显的创伤迹象,这些创伤是由钝器、刃器、石块等不同器具所造成的,并且不少创伤都属于致命性质的。如此情形足以表明,这些人是先惨遭杀害,而后才被推落到坑中的。</h3></br><h3>是否存在被活埋的人?答案是肯定的。专家在永录尸骨坑有了相关发现,那里有几具遗骸呈现出颇为特殊的状态,其双手掌骨叠压在腹部之后,呈现出一种不自然的扭曲模样。由此可以推断出,这几个人是被反绑着然后被推进坑中进而被掩埋掉的。毕竟,要是这些人原本就已经是死人的话,根本没必要再把他们捆绑起来然后推进坑中。</h3></br><h3> <h3>通过某些细微之处能够推断出,在赵军俘虏面临被杀害的时刻,其中不少人压根就不清楚自己即将遭受处决的厄运。</h3></br><h3>专家们依据在尸骨坑中所发现的陶盆、陶碗进行推测,彼时或许有诸多俘虏正捧着陶盆陶碗在饮水,猛然间接到要去某处集合的通知,于是他们都没来得及放下手中的物件,便赶忙与同伴们一同赶去集合了。</h3></br> <p class="ql-block">原文转载自mr.baidu.com,著作权归作者所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