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正月初八,我来到了北京房山云居寺。云居寺导览图首先映入眼帘,它就像一位无声的向导,为游客们提供了寺庙内的详细布局及主要景点的位置分布,让每一个前来探寻云居寺奥秘的人都能有条不紊地开启自己的旅程。</p> <p class="ql-block">走到云居寺正门入口处,那大门上方挂着的红色牌匾十分醒目,上面写着“云居寺”三个金色大字,仿佛在诉说着这座寺庙悠久的历史与厚重的文化底蕴。门前两侧挂着的红灯笼,就像两个忠诚的卫士,又为这里增添了几分喜庆的气氛,让人一踏入这里就感受到了节日的喜悦。</p> <p class="ql-block">在寺内,我看到了天王殿的文字介绍板。从上面了解到,弥勒佛在未来会取代释迦牟尼的位置成为新的佛陀,这让我对佛教的未来充满了遐想。四大天王分别代表着风调雨顺等吉祥寓意,韦驮菩萨是佛教中的护法神之一,这些佛像的存在,让整个天王殿充满了神秘而庄重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云居寺内有一处地方,那里展示着房山石经的历史。自隋代以来,历代僧人们传承并珍藏这一文化瑰宝。高僧静琬痛心于北魏、周两次灭佛灾难,深思“末法”之说后,在荒僻之地开创了刊刻石经的伟大事业。此后历经唐、辽、金元明清七个朝代,共刻佛经近14300方、3500多卷,形成了全世界最大最古老的石刻图书馆,这凝聚了近1100年、四十多位代人的血汗智慧,创造了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一大奇迹。如今,房山石经传承着移山精神,这种精神在石经中得到了真实体现,让人不禁对古代僧人们的智慧与毅力感到钦佩。</p> <p class="ql-block">我走进了云居寺石经阁内部,这里弥漫着古老而神秘的气息。那陈列在展示柜内的古代文物——房山石经,更是让人惊叹不已。背景墙上的“开洞藏经”字样,仿佛在讲述着一段尘封已久的历史故事。而关于静琬大德发愿镌经至唐贞观十三年(639)圆寂的历史故事,更是让人感受到了古代僧人们为保护和传承佛教文化所付出的巨大努力。</p> <p class="ql-block">在云居寺,我看到了关于护经传宝的内容。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对房山石经的工作高度重视,这使得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物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也让它们能够继续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山门不倒 寺必重修”的宣传海报吸引了我的目光。这一说法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在现代社会中也得到了实践,它体现了人们对云居寺的重视与保护的决心。</p> <p class="ql-block">一幅黑白照片展示了云居寺全貌。画面中央那座山峦叠嶂的大山,山上绿树成荫,山坡上错落分布着许多房屋建筑,这让我仿佛穿越回了过去,看到了云居寺曾经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云居寺塔及其周边环境也是不可错过的景点。那古色古香的建筑风格,让人仿佛置身于古代,感受到了浓厚的文化气息。而北塔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更是为云居寺增添了一抹亮色。</p> <p class="ql-block">三公塔位于北京房山区云居寺内,它静静地矗立在那里,见证着云居寺的变迁与发展,也承载着无数人的信仰与希望。在这里,我感受到了历史与现代的交融,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云居寺的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以下是关于云居寺舍利的详细介绍:</p><p class="ql-block"> 发现过程</p><p class="ql-block"> 1981年11月27日,云居寺保管所工作人员在清理石经山雷音洞地面时,从原地面拜石下发现一方石,内有石函、银函、玉函等五重宝函,在5号白玉函内,发现了两粒“赤色,为小米粒般大小”的佛舍利,旁边还伴着两颗珍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历史渊源</p><p class="ql-block"> - 隋文帝时期:隋代年间,一个印度僧人将一部分佛舍利献给了隋文帝杨坚。杨坚笃信佛教,仁寿年间向全国颁发舍利,并要求各州建塔埋葬,距云居寺不远的弘业寺和智泉寺都得到了佛宝。</p><p class="ql-block"> - 隋炀帝时期:杨坚归天后,杨广即位,有说法称他将舍利赐予了静琬和尚,以表彰其刻经之事。</p><p class="ql-block"> - 明代时期:明万历二十年,慈圣太后将雷音洞中的三粒佛舍利迎入宫中供养三日,后又将舍利安置于原处,但再次安放时发现少了一粒。</p><p class="ql-block"> 舍利特点与价值</p><p class="ql-block"> - 特点:云居寺发现的佛舍利为赤色,如小米粒般大小,经鉴定为释迦牟尼真身舍利。</p><p class="ql-block"> - 价值:云居寺舍利是世上仅存两粒的佛祖释迦牟尼肉身舍利,被称为“海内三宝”之一,是佛教界的圣物,具有极高的宗教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云居寺石经地宫是专门用于保存房山石经的重要建筑,以下是关于它的详细介绍:</p><p class="ql-block"> 历史背景</p><p class="ql-block"> 房山石经始刻于隋大业年间,历经唐、辽、金、元、明等朝代,绵延1039年,共刻佛经1122部3572卷14278块石板。1957年,在云居寺南塔塔基前一步找到了地穴,出土了10082块辽金时期的经板。由于出土后的石经板出现严重风化现象,1999年在原址上改建了现代化的石经地宫。</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建筑特点</p><p class="ql-block"> - 选址与布局:石经地宫建在1957年石经出土的遗址上,建筑面积400多平方米,由主储藏室、附储藏室、机房、参观廊组成。</p><p class="ql-block"> - 建筑结构:藏经穴直接建于自然岩石层上,石砌墙体,梁、板、柱等以混凝土浇注而成。顶、底板及墙体均做了防水处理,主储藏室的顶及内侧墙面还做了气密处理,特殊门窗使储藏空间达到绝对封闭状态。</p><p class="ql-block"> - 参观设计:在储藏室外侧的参观廊设九个近一平方米的参观窗口,方便人们观赏经板,了解保护状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石经保存</p><p class="ql-block"> - 保存环境:室内空气置换为纯度达99%的惰性气体,温度保持在25摄氏度,恒温、恒湿的环境有效地延长了石经的保存寿命。</p><p class="ql-block"> - 排列方式:石经板在藏经室内大体依照当年出土的状态排列,最大程度地保留了石经的原始风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文化价值</p><p class="ql-block"> - 文物价值:房山石经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石刻佛教大藏经”,被誉为“国之重宝”“石经长城”,石经地宫的存在为这些珍贵文物提供了安全稳定的保存环境。</p><p class="ql-block"> - 研究价值:这些经碑对校勘木刻经本的错讹有重要价值,有些刻经题记还保存着唐代幽州、涿州地区的行会名称和政治、社会、经济情况,是研究古代华北社会状况以及金石、书法艺术发展的重要资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