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神功圣德碑</p><p class="ql-block">神功圣德碑,原有碑亭,重檐歇山顶,四面各设券门,清乾隆年间修缮时拆毁,只剩墙垣。石碑为螭首龟趺形制,碑身无文字。碑座下雕刻有海水江崖,四角分别为鱼、虾、蟹、龟。</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进门处一间小店,里面有几枚免费章。</p> <p class="ql-block">定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大峪山脚下,是明朝第13位皇帝神宗朱翊钧(年号万历)及其皇后孝端、孝靖的合葬陵墓。定陵始建于万历十二年(1584年),历时6年完成,占地18.2万平方米,是明十三陵中最大三座陵园之一。</p> <p class="ql-block">明十三陵</p><p class="ql-block">这里有明十三陵的沧桑历史,每一块砖石都诉说着往昔的辉煌; 这里有居庸关的险峻壮丽,每一步都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p> <p class="ql-block">历史背景与建造时间</p><p class="ql-block">定陵的建造始于万历十二年(1584年),历时6年完成。建成时皇帝只有28岁,直到1620年才正式启用。定陵是明朝第十三帝万历皇帝朱翊钧的陵墓,位于长陵西南方。</p> <p class="ql-block">黄串枝葫芦地织金妆花龙云肩通袖</p><p class="ql-block">龙斓缎袍料(复制品)</p><p class="ql-block">出自万历帝棺内,缎地、妆花,地纹为串枝葫芦纹,前胸,后背、两肩纹饰组成一柿蒂形图案,内饰二龙戏珠、海水江崖及云纹。下部有龙襕一道。</p><p class="ql-block">十三陵博物馆馆藏 年代: 明 </p> <p class="ql-block">四合如意云纹地织金妆花</p><p class="ql-block">十团龙绸袍料(复制品)</p><p class="ql-block">十三陵博物馆馆藏年代: 明 </p> <p class="ql-block">银锭(复制品)</p><p class="ql-block">定陵共出土银锭65枚,分为50两、30两、20两、10两共四种。50两的县征解而来,其余的全部为银作局制的花银。</p><p class="ql-block">十三陵博物馆馆藏 年代:明 </p> <p class="ql-block">锡冥器</p><p class="ql-block">明十三陵博物馆馆藏年代: 明</p> <p class="ql-block">木俑 (复制品)</p><p class="ql-block">俑是古代的陪葬物之一,有木制、陶制、石雕数种。定陵出土的均为木俑,有人、马两类。人俑,着宫廷内官及皂隶服饰。马俑,鞍辔齐备。</p><p class="ql-block">明十三陵博物馆馆藏年代: 明 </p> <p class="ql-block">宝城(入口处)</p><p class="ql-block">宝城,由城墙围作圆形,城中用黄土填实,称为“宝山”中部用三合土(白灰、黄土、沙子)夯筑的隆起部分,称为顶。宝城墙垣全部用砖砌成,墙外侧置垛口,里侧的矮墙称为墙,垛墙与宇墙之间的部分称为“马道”,可以行走瞭望。</p> <p class="ql-block">远眺昭陵</p> <p class="ql-block">建筑布局与地宫结构</p><p class="ql-block">定陵的地面建筑呈前方后圆形,象征中国古代哲学观念“天圆地方”。主要建筑包括祾恩门、祾恩殿、宝城、明楼和地下宫殿等。地宫深27米,由前、中、后、左、右5个厅组成,建筑面积1195平方米。地宫内最大的殿是后殿,中央放置着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棺椁。</p> <p class="ql-block">考古发掘与保护现状</p><p class="ql-block">1956年5月至1958年7月,定陵进行了考古发掘,出土了帝后衣冠、金银器皿等珍贵文物3000余件。然而,由于当时文物保护意识不强,大量丝织品迅速风化,导致定陵的发掘被认为是中国考古史上的一大悲剧。</p> <p class="ql-block">宝城(出口处)</p> <p class="ql-block">远眺昭陵</p> <p class="ql-block">定陵盖章攻略</p> <p class="ql-block">御路石雕</p> <p class="ql-block">定陵是明朝万历皇帝朱翊钧的陵墓,主要由祾恩门、祾恩殿、宝城明楼和地宫等部分组成。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被主动发掘的帝王陵墓,出土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对研究明朝历史具有重要价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