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谒司马迁祠墓(10月6日下午) <p class="ql-block"> 史太公——司马迁,因著有我国最早的鸿篇巨作《史记》而千古垂名。司马迁祠墓在韩城,游韩城古城去拜谒司马迁祠墓,自在情理之中。更何况仰慕司马迁已久矣。所以,我们把拜谒司马迁祠墓,作为巴蜀之旅途中游的重点。</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10月6日,我们探寻韩城古城后,便去拜谒司马迁祠墓。</span></p><p class="ql-block"> 司马迁祠墓,位于陕西省韩城市南十公里芝川镇东南的山岗上。 我们首先来到了司马迁祠墓前的广场。花岗石铺设的广场宽阔气派。广场中央台基上方矗立着一座高大的司马迁塑像。司马迁身着汉朝文官服饰,身姿刚正,右手握着书卷,目视前方,儒雅中透视着坚韧的浩然正气,有一种抱负凛然,气度不凡的气概,让人望之而生敬畏。</p><p class="ql-block"> 我们经过芝阳桥,进入司马迁祠门后,一眼望去,便是一段用大石块铺设的依山就势,随坡逐上的司马古道。这段古道原名“韩奕坡”,后因道的上方建有司马迁祠墓,故称“司马坡”。据《司马古道碑记载》,这段古道最早建于春秋战国时期,为晋国的河西要道。秦王朝建立以后,为韩城及周边地区通往长安京都的必经之路。现存石路是北宋时期铺设的。原长1500米,现存300米。历经800多年的风雨侵袭及人走车碾,这段古道已经凸凹铺平。道上可见车碾的深深的辙迹,彰显此道曾经繁忙的历史沧桑。</p><p class="ql-block"> 我们顺坡道而上,第一道是门楣上方题有“高山仰止”题字的祠门。“高山仰止”题字十分醒目。其意是司马迁对圣人孔子的仰敬之情。我们拜谒司马迁祠,此门联同样也替我们抒发了对司马迁史太公的“高山仰止”之意。</p><p class="ql-block"> 我们继续上行的第二道是“史笔昭世”门。“史笔昭世”寓意是,司马迁要用自己写的《史记》,告诉世人什么是美好、光明的未来。可见司马迁有着多么伟大的胸怀。</p><p class="ql-block"> 我们顺坡道登上岗巅,就到了“太史祠”门。进入祠院,所见祠院规模不大。但是,凭高展望祠院,东临黄河,西枕梁山,北带芝水,南接魏长城,可谓山环水抱,气势恢宏。作为祠院有如此之境,应为全国之最。祠的寝殿是“飞檐反宇”,覆盖琉璃瓦的典型的宋代建筑。殿内塑有司马迁坐像。其像方脸、长髯,两眉及鬃,大有刚直不阿,抱负志坚的气概。观之无不肃然起敬。</p><p class="ql-block"> 司马迁祠寝殿的后面,松柏掩映着司马迁墓。现存的墓冢为砖砌蒙古包形状的八卦墓冢。传说是元世祖忽必烈改建的。因为忽必烈在《史记》中为司马迁的进步民族观所敬佩,于是按照蒙古人的习惯,为司马迁修改了墓。据记载,墓冢高约3.08米,周长18米。墓穹顶有颗古柏,枝分为五,人称“五子登科柏”。墓冢周围嵌以八卦及花卉砖雕图案,因而司马迁墓冢称为八卦墓。据说墓冢为司马迁的衣冠冢。清乾隆年间巡抚痕毕沅书写的“汉太史公墓”碑立于墓前。</p><p class="ql-block"> 司马迁的一生是坎坷的,历史对这位杰出的人物也是不公的。司马迁在十九岁之前在自传中道“耕牧河山之阳”。即在家乡耕牧。后续自己的父亲司马谈做太史令(在西汉太史令是世袭官职)。随父宦游长安,继而伴驾巡幸四海,后又因李陵败于匈奴投降,司马迁为其辩解被汉武帝以诬岡罪处以“宫刑”,蒙冤含垢。因家贫无法用钱财赎罪。其后世子孙不仅断了朝廷的薄禄,而且四处藏匿,隐姓埋名。历代正史稗文,司马迁的后世影影绰绰,不辩真伪。司马迁祠的所在地芝川镇,甚至整个韩城没有一家姓司马的。然,相传司马迁遭难后,家人为了避祸,分两支逃难并改姓。一支在“马”字前加两点水,改姓“冯”,一支在“司”字前加一竖,改姓“同”(据说司马迁祠的山脚下徐村村民多数姓“冯”,自称是司马迁的后裔。无考证,不知真伪)。所以,此种的情况下,亲友没有为他求情的。他一度想要自杀,但为了完成《史记》的撰写,选择了忍辱负重。后来他获赦出狱,发愤著述十一载,终成《史记》这部伟大的巨著。然而,我们在浏览祠内外的众多石碑中,却没有发现有宋至清代的显赫人物的碑文。宋朝官至太尉的张生,明朝的首辅薛观、清代嘉庆年间接替和珅任做宰相的王杰等都是韩城人。这些人不可能没拜谒过司马迁祠墓。但是,这些人都十分吝啬笔墨,都不曾为汉太史司马公祠题碑做记,留下一句頌文。当<span style="font-size:18px;">然也有明事理,敬重司马迁的人品和文品的达官贵人。据记载,自西晋永嘉四年(公元310年),汉太守殷济为司马迁修墓建祠墓。宋、金、元、明、清,历代曾多次对其进行保护修葺。韩城的百姓是衷心爱戴他们的这位不幸的乡亲的。北宋靖康四年《芝川新修太史公庙记》,清咸丰八年《重修太史南俭墙并文星阁及羊城序》等数十万石碑,都详细记载了韩城百姓自愿捐资修祠的盛况。墓冢表面加固和修缮的裂痕,诉说了司马迁墓的历史沧桑。</span>足以反映出了司马迁伟大而惨烈的一生。</p><p class="ql-block"> “史海钩沉处,笔端浩气存”。鲁迅先生称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我们在司马迁祠墓碑石中看到了考古学家、诗人郭沫若赞美司马迁的“龙门有灵秀,钟毓人中龙。学识空前富,文章旷代雄。恰才膺斧铭,吐气作霓虹。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伟大领袖毛主席在《为人民服务》中赞扬司马迁的高风亮节。至此,蒙在司马迁身上的垢尘终于拂去。 </p><p class="ql-block"> “千秋太史公,功德著华夏” 。如今,我们要了解古代历史,就离不开《史记》,离开《史记》,就不了解历史。司马迁的成就是何等的伟大啊!</p><p class="ql-block"> 现在,每逢农历二月初九司马迁诞辰和清明节,韩城的群众和改了姓的司马迁的后裔都要到司马迁祠举行祭奠和扫墓仪式,以示对太史公的敬仰与缅怀。</p><p class="ql-block"> 临别前,我们面对汉太史司马公墓冢深深鞠躬,以表拜祭。</p><p class="ql-block"> 王日亮</p><p class="ql-block"> 2024年11月23日</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司马迁祠摄影</p> <p class="ql-block">司马迁雕像</p> <p class="ql-block">司马迁祠建筑</p> <p class="ql-block">司马古道</p> <p class="ql-block">司马迁祠门</p> <p class="ql-block">山河之阳牌坊</p> <p class="ql-block">高山仰止牌坊</p> <p class="ql-block">史笔昭世牌坊</p> <p class="ql-block">司马迁祠墓标识</p> <p class="ql-block">司马迁祠寝殿</p> <p class="ql-block">司马迁寝殿“史圣千秋”匾额</p> <p class="ql-block">寝殿内司马迁塑像</p> <p class="ql-block">司马迁墓冢</p> <p class="ql-block">司马迁墓碑</p> <p class="ql-block">司马迁祠墓碑</p> <p class="ql-block">司马迁祠郭沫若赞美司马迁诗碑</p> <p class="ql-block">梅兰竹菊司马迁祠摄影留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