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天坛公园地标性建筑:祈年殿</span></p><p class="ql-block">天坛公园:原名“天地坛”,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天坛内东里7号,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名为“天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场所,总面积273公顷,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民国七年(1918年)1月1日,辟为天坛公园,对外开放。</p><p class="ql-block">天坛公园由两道坛墙环绕,被分为“内坛”“外坛”两部分;域北呈圆形,南为方形,寓意“天圆地方”;主要由春季祈祷丰年的“祈谷坛”,冬至日祭天的“圜丘坛”,皇帝祭祀前居住的斋宫、演习祭祀礼乐的神乐署四大古建筑群组成;祈谷坛中的祈年殿是北京市的标志性建筑。天坛公园外坛种植有大量古柏林。</p> <p class="ql-block"> 天坛北门外巨型花坛:恭贺新春。金蛇贺岁,蛇年大吉。年味浓浓。</p> <p class="ql-block">醒目的祈年殿造型的福字挂在围栏</p> <p class="ql-block">道路两侧京剧脸谱花灯</p> <p class="ql-block">二门内又一大贺年花蓝</p> <p class="ql-block">门洞看祈年殿</p> <p class="ql-block">祈年殿</p><p class="ql-block">祈年殿前身“大祀殿”,是北京天坛的主体建筑,又称祈谷殿,是明清两代皇帝孟春祈谷之所,是古代明堂式建筑仅存的一例。祈年殿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天坛东路。祈年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9月18日,祈年殿焚毁于雷火,次年开始重建,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完工,用时6年。1970年10月至1971年9月,祈年殿按雷火焚毁前重新修建。祈年殿大殿面积460平方米,是一座鎏金宝顶、蓝瓦红柱、金碧辉煌的彩绘三层重檐圆形大殿。祈年殿采用的是上殿下屋的构造形式。祈年殿是按照“敬天礼神”的思想设计的,殿为圆形,象征天圆;瓦为蓝色,象征蓝天。这种设计受到了“天蓝地黄”传统观念的影响。祈年殿独特的结构特征使得这种形式的仿古建筑结构性能与其现代建筑有所不同,并为今后仿古建筑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思路。</p> <p class="ql-block"> 进入祈年殿有几万人,共同心愿:祈祷2025风调雨顺国泰民安。</p> <p class="ql-block">天坛公园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按照南京天地坛规制建成北京天地坛,包括有大祀殿、大祀门、皇乾殿等建筑,为合祀天、地的场所。</p><p class="ql-block">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朱棣在天地坛大祀殿举行了第一次天地合祀大典。明嘉靖九年(1530年),“大礼议”事件发生,明世宗朱厚熜决定恢复天、地分祀的旧制,在大祀殿南建圜丘,以便冬至日举行祭天大典;随后,改天地坛为天坛,另在北京城北建设地坛;改昊天上帝为皇天上帝;并改祭天礼仪。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在圜丘坛外泰元门东建起崇雩坛。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明世宗诏令拆除大祀殿。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在大祀殿原址建大享殿。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8月,大享殿建成。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拆除明嘉靖年间建造的崇雩坛。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帝降旨改大享殿为祈年殿,大享门为祈年门。</p><p class="ql-block">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修理圜丘、皇穹宇。祈年殿三覆檐上层青瓦、中层黄瓦、下层绿瓦及其祈年门、两庑、皇乾殿绿瓦均改为青色琉璃,其它仍照旧制盖覆绿瓦。</p><p class="ql-block">近现代: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祈年殿毁于雷火。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祈年殿重建。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祈年殿重建完工。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英军在天坛驻扎,劫走多件文物。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光绪帝在天坛祭天,为中国古代君王最后一次在天坛举行祭天仪式。</p> <p class="ql-block">人很多,这是扣图后的效果</p> <p class="ql-block">祈年殿右后侧</p> <p class="ql-block">涌路两边2025蛇年天坛灯</p> <p class="ql-block">天坛年味实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