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赵登禹(1898-1937),男,汉族,山东省菏泽县人,中国国民党党员。卢沟桥事变时赵登禹任中国国民革命军29军第132师中将师长。1937年7月28日在守卫北平与日军的激战中壮烈殉国,是抗日战争中殉国的第一位师长。</p> <p class="ql-block">1898年赵登禹出生于山东菏泽,7岁时进入私塾读书,后来因为家庭贫困就辍学了,13岁时拜师学艺,学到了一身武艺。1914年,16岁的赵登禹和二哥以及同村的几个小伙子千里投军,来到冯玉祥的部队中当兵。1916年在一次阅兵中,赵登禹因为武艺出众被冯玉祥看上,就当了冯玉祥的随身护卫。</p> <p class="ql-block">当时的中国连年征战,赵登禹跟着冯玉祥打了不少的仗,1930年又参加了中原大战,惋惜在这场战争中冯玉祥输的最惨,他的西北军几乎全军覆没,残余部队被张学良收编,赵登禹被任命为第29军37师109旅旅长。</p> <p class="ql-block">1933年,日寇将战火烧至长城一线,赵登禹奉命奔赴长城一线阻击日军,他率领109旅的官兵们凭借手中的大刀,守住喜峰口阵地,期间劈了五千多名日本鬼子,</p><p class="ql-block">炸毁大炮18门,取得了自“九一八”事变以来的首次大胜,史称“喜峰口大捷”。战后赵登禹因为战功被升为第132师师长。</p> <p class="ql-block">“大刀向鬼子们头上砍去!……”一首战歌将八十年前一段英勇动人的故事传唱至今。透过雄壮的歌声,我们似乎看见将士们跃上残破的城墙,长城之外已是日寇遍野,战机轰鸣,炮声震天。为首的将军缓缓抽出背负的大刀,寒光闪动,刃上缺口密布,刀柄红缨招展……带领这支队伍的即时任29军109旅旅长赵登禹。</p> <p class="ql-block">此后几年的时间里赵登禹随29军一直驻防在北平及其周围。当时日军已经做好了准备入侵我国。</p><p class="ql-block">日军不断在卢沟桥附近进行挑衅性军事演习,一场暴风雨马上来临。1937年7月7日夜,驻丰台日军河边旅团第一联队第三大队第八中队,由中队长清水节郎率领,在卢沟桥以北地区举行以攻取卢沟桥为假想目标的军事演习,11时许,日军诡称演习时一士兵离队失踪,要求进城搜查,遭到了中国驻军第二十九军第三十七师二一九团团长吉星文的严词拒绝后,日军开始炮轰宛平城,这标志着日军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p> <p class="ql-block">赵登禹将军是一位有着亮剑精神的名将,在抗战初期就率领二十九军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对抗。就在他牺牲的前几个小时,他的上司佟麟阁副军长也在日军的空袭中不幸阵亡。赵登禹将军得知这个噩耗后,义愤填膺,立刻带领部队前往大红门集结,准备发动反攻。 惋惜的是他没有料到,参谋周思靖竟然是一名汉奸,他提前将赵登禹将军的行动路线泄露给了日军。日军派出了最精锐的第四旅团,在大红门的公路两侧埋伏起来。</p><p class="ql-block">当赵登禹将军一行人驶近时,日军突然开火,措手不及的二十九军官兵遭到了重创。赵登禹将军临危不惧,亲自指挥卫队反击,但是由于没有可以反击的掩体,他们一行人几乎成了日军的“活靶子”。 弹雨下赵登禹最终没能冲入日军防线,就在这时一枚炸弹飞来,炸断了他的双腿,而且前额和胸部都中了数弹,光荣牺牲。</p> <p class="ql-block">1937年,北平郊外,赵登禹将军在日军的伏击中壮烈牺牲。照片里,将军的座驾已被打得千疮百孔,车上车下都是他真诚的卫士的尸体,他们为了保护将军而不惜牺牲生命。而赵登禹将军本人则在战争中冲锋陷阵,身中数弹,英勇就义。</p> <p class="ql-block">赵登禹将军墓,位于北京丰台区卢沟桥西道口京石公路西侧,1980年建,1984年被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市区两级民政部门共同投资进行整体维护。自然开放。</p><p class="ql-block">2015年8月24日,赵登禹将军墓名列国务院公布第二批100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p> <p class="ql-block">1937年7月31日,南京国民政府颁布褒奖令,追授赵登禹为陆军上将。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了纪念赵登禹,北平市政府将崇元观南至太平桥的马路命名为“赵登禹路”;北平通县古运河西岸一条大街,被命名为“赵登禹大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