憨山大师传世名文《观心铭》,顶级禅意,道尽人生,读懂顿悟本心!!!

春雨

<p class="ql-block">憨山大师,明代著名高僧,法名德清,字澄印,号憨山,安徽全椒人。他生于1546年,圆寂于1623年,是明末四大高僧之一,与紫柏真可、莲池祩宏、藕益智旭齐名。憨山大师以其深厚的禅修造诣、卓越的文学才华和广泛的影响力,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憨山大师的禅修思想深受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理念的影响,强调直接观照本性,不依赖文字和仪式。他认为,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佛性,只要去除杂念,清净心灵,就能见到本性,实现解脱。他提倡在日常生活中修行,将禅修融入到行住坐卧的每一个瞬间,做到“触处不迷,是名心要”。以其深厚的禅修造诣和卓越的文学才华闻名于世。他的《观心铭》是一篇凝练而深邃的禅宗铭文。《观心铭》观身非身,镜像水月。</p><p class="ql-block">观心无相,光明皎洁。</p><p class="ql-block">一念不生,虚灵寂照。</p><p class="ql-block">圆同太虚,具含众妙。</p><p class="ql-block">不出不入,无状无貌。</p><p class="ql-block">百千方便,总归一窍。</p><p class="ql-block">不依形气,形气窒碍。</p><p class="ql-block">莫认妄想,妄想生怪。</p><p class="ql-block">谛观此心,空洞无物。</p><p class="ql-block">瞥尔情生,便觉恍惚。</p><p class="ql-block">急处回光,着力一照。</p><p class="ql-block">云散晴空,白日朗耀。</p><p class="ql-block">内心不起,外境不生。</p><p class="ql-block">但凡有相,不是本真。</p><p class="ql-block">念起即觉,觉即照破。</p><p class="ql-block">境来便扫,扫即放过。</p><p class="ql-block">善恶之境,随心转变。</p><p class="ql-block">凡圣之形,应念而现。</p><p class="ql-block">持咒观心,如磨镜药。</p><p class="ql-block">尘垢若除,此亦不着。</p><p class="ql-block">广大神通,自心全具。</p><p class="ql-block">净土天宫,消遥任意。</p><p class="ql-block">不用求真,心本是佛。</p><p class="ql-block">熟处若生,生处自熟。</p><p class="ql-block">二六时中,头头尽妙。</p><p class="ql-block">触处不迷,是名心要。</p> <p class="ql-block">译文:观身非身,镜像水月:观察身体本身就像镜中影像、水中月亮,如同幻影。 感悟:憨山大师教导我们要超越对身体的执着,认识到身体的虚幻不实。观心无相,光明皎洁:观察心性没有外相,但是却光明圆满,皎洁明亮。 感悟:心性本无相,但具有无尽的光明和智慧,是我们修行的根本。一念不生,虚灵寂照:无任何妄念,宁静荡淡而智慧,空寂与观照止观双运。 感悟:当内心没有妄念时,我们会体验到一种空灵而寂静的境界,这是修行的关键。圆同太虚,具含众妙:此时的心如同广阔的宇宙虚空,蕴含着无尽的奇妙与智慧。感悟:我们的心性与宇宙虚空一样广大无边,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奥秘。不出不入,无状无貌:真心本体无出无入,没有形状和外貌。 感悟:心性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无法用言语和概念来描述。</p> <p class="ql-block">百千方便,总归一窍:虽然有各种修行的方法和途径,但最终都归结到对本心的体悟这一关键之处。 感悟:无论采用何种修行方法,最终都要回归到对心性的体悟上来。不依形气,形气窒碍:生活中应避免被物质和身体的本能需求所束缚。 感悟:真正的修行要超越物质和身体的限制,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与升华。莫认妄想,妄想生怪:勿把妄想认作自心,妄想会遮蔽本来的真心光明。 感悟:要时刻保持警觉,不被无意识的妄想所左右。谛观此心,空洞无物:认真观察这颗心,本来空无所有,没有一物。 感悟:内心的本然状态是纯净无染的,没有任何执着和障碍。瞥尔情生,便觉恍惚:忽而生起七情六欲种种妄念,便如乌云遮日,精神恍惚。 感悟:情绪和杂念的产生会打破内心的宁静,使我们迷失方向。急处回光,著力一照:在内心急躁、慌乱的时候,要及时回转心念,专注地审视内心。 感悟:在紧急或焦虑的时刻,反观内心往往能让自己冷静下来。云散晴空,白日朗耀:摒除妄念后,遮蔽自性的乌云散去,晴空显现,自性的光明继续朗朗照耀。 感悟:通过内省和观照,我们可以恢复内心的清明和智慧。内心不起,外境不生:内在不动心,外境的色相便不会生发。 感悟:内心的状态决定了我们对外在世界的感受。但凡有相,不是本真:凡是心中有相貌的境物,都不是本来真心。 感悟:真正的本性超越了形象和相貌的限制。念起即觉,觉即照破:妄念生起后即时觉察,觉察到后迅速用观照力摒除心外。 感悟:要保持对念头的警觉和观照,及时消除妄念。境来便扫,扫即放过:色相境来了便及时观照清除,清除后便即刻放下。 感悟:对外界的干扰和诱惑要保持冷静和超脱的态度。</p> <p class="ql-block">善恶之境,随心转变:善行与恶行的境况都取决于心的转变。 感悟:心念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可以改变我们的行为和境遇。凡圣之形,应念而现:凡夫与圣人的形体也都是随顺心念而显现。 感悟:我们的思想和观念决定了我们所看到的世界和自身的状态。持咒观心,如磨镜药:能持诵密咒,观照自心,便像有了磨镜之药物。 感悟:持咒观心是修行的一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清除内心的尘垢。尘垢若除,此亦不著:身心的尘垢若是去除,光明自然显现,去除了也不染着。 感悟:修行的方法只是帮助我们回归内心纯净的工具,而不是目的。广大神通,自心全具:广大的神通妙用,自心本来全部具足。 感悟:我们的内心蕴含着无限的潜能和力量。净土天宫,逍遥任意:西方净土或天界天宫,都不受约束,任意往来。 感悟:通过修行,我们可以达到一种超越物质世界的境界,实现精神上的自由与富足。不用求真,心本是佛:不用向外寻求真理,因为我们的内心本来就是佛。 感悟:真正的佛性就在我们的内心之中,不必向外追求。热处若生,生处自熟:在内心热切向往的地方,如果能够生起修行的念头并去实践,那么在这个生起念头的地方自然就会有所成就和体悟。 感悟:修行要发自内心的渴望和热爱,才能在实践中取得成就。二六时中,头头尽妙:在白天和晚上六个时辰当中,自性起用,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暗含无尽的道妙。 感悟: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都是修行的机会,要时刻保持警觉和观照。触处不迷,是名心要:在任何境缘之中都能处处不迷失,这就是整个修心之法要。感悟:修行的关键在于保持内心的清醒和警觉,不被外界所迷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