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本县行政区划,清沿明制,据清康熙六年(南和县志》载:县编户十有七里,辖三镇、六十村、九屯、四十四庄、五寨,总计一百二十一个自然村。</p><p class="ql-block">三镇:大赵店、郝桥店、白佛店。</p><p class="ql-block">六十村:南河头郭村、北河头郭村、砖瓦固村、河上村、东南张村、西三赵村、东三赵村、西任城村、东任城村、北大赵村、南郝桥村、南葭里村、北葭里村、大会塔村、骆驼牧村、北李赵村、南李赵村、三张村、东贾郭村、西贾郭村、南豆村、北豆村、西里村、岗头村、三思村、郭平村、游家岗村、南寒村、阎里村、侯郭村、大郝村、湖田村、东林村、史召村、岗上村、大林村、小林村、小寺村、枣林村、沙道村、东韩村、西韩村、张路村、左村、宋台村、张相村、马庄村、小胡村、贾宋村、孔村、段村、侯村、椒村、吴村、高村、郄村、岳村、惟岳村、韩村、新村。</p><p class="ql-block">九屯:梨园屯、冀家屯、刘义屯、康家屯、樊家屯、西樊家屯、东薛家屯、西薛家屯、邵家屯。</p><p class="ql-block">四十四庄:范家庄、西范家庄、路家庄。苏家庄(在东三赵东),高家庄,北师家庄。新庄、南师家庄,北李儿庄、南李儿庄、张家庄、裴家庄、苏家庄(在白佛店东南),张家庄(在白佛店东)、侯家庄(在白佛店东南)、裴家庄、王家庄、李家庄、胡家庄、齐家庄、柴家庄、梁家庄、周家庄、程家庄、康家庄、刘家庄、刁家庄,丰化庄、王家庄、巩家庄、郄家庄、小张家庄、焦家庄、郑家庄、徐家庄、东侯家庄、西侯家庄、薛家庄、武家庄、康家庄、韩家庄,田家庄、圪塔头庄。</p><p class="ql-block">五寨:东新寨、西新寨、旧果寨、新果寨、八角寨,</p><p class="ql-block">乾隆十四年《南和县志》载:明编户十三里,社十有七国朝因之,十三里为时很短。很快即改为十七社。</p><p class="ql-block">十七社:在坊、广平、凤池、北澧、南澧、东韩、李赵、大赵、郝桥、贾宋、淳和、厚德、里仁、宋台、丰化、东林、西韩。</p><p class="ql-block">157村:</p><p class="ql-block">正东,闫里村、大赵镇、圪塔头、柴里</p><p class="ql-block">村、善友桥、巩家庄、张李赵村、大郝村、薛家王家庄、北大赵村、侯郭村、胡佃村、沙道庄村、枣林村、左李赵、范家庄、侯村、西任城村、东任城村、小屯、白家庄、八角寨、七社旧果寨、新果寨,共24村庄。</p><p class="ql-block">正南:南韩村、郭平村、解家庄共3村庄 。</p><p class="ql-block">正西:西关前台村、西关后台村、孔村、</p><p class="ql-block">岗头村、西里村、郑家庄、张相村、南河头 郭村、北河头郭村、郑家庄、南豆村、北豆村,共12村庄。</p><p class="ql-block">正北:裴家庄、三官店、西辛寨、东韩 </p><p class="ql-block">村、小东韩村、胡家庄、路家庄、郑家庄、 西侯家庄、东侯家村、三张村、贾宋村、新 庄、唐家庄、田家庄、杨家庄、徐家庄、韩 家庄、韩村、张路村、郄村,共21村庄。</p><p class="ql-block">东南:宋台村、段村、东南张村、阎家</p><p class="ql-block">圈村、高家庄、杨家庄、河上村、聂家庄、 县西三赵村、东三赵村、贾家庄、回家庄、宋家庄、丁家庄、张村,共15个村庄。 </p><p class="ql-block">东北:南葭里村、景家屯、石家行村、</p><p class="ql-block">马家行村、北葭里村、吴村、樊家屯、焦村、 徐家庄、苏家庄、程家庄、梁家庄、东林村、史召村、杨李赵村、丰化庄、薛家屯、小高屯、小高村、郝家桥、霍家庄、刘家庄、泥井庄、北高村、南高村、焦家庄、冀家屯、兰家营、朱家营、孙家营、梁家营、大会塔村、小林村、大林村、郑家庄、岗上村、苏家庄、张家庄、白佛店、东辛寨、小岳村、于家庄、南张家村、南师村、邵宁屯、小寺村、东张家庄、李家庄、王家庄、齐家庄、东北师村、武家庄、骆驼牧村,共54个村庄。</p><p class="ql-block">西南:范家庄、游家岗、刘家屯、南裴家庄、张家庄、辛庄、左村、砖瓦固村、王家庄、辛村、三思村,共11个村庄。</p><p class="ql-block">西北:马庄、西韩村、刁家庄、贾家庄、小胡村、井家庄、康家庄、康家屯、杨家屯、牛家屯、薛家屯、吴家屯、南李庄、北李庄、薛家屯、东贾郭村、西贾郭村,共17个村庄。 </p><p class="ql-block">光绪十九年《南和县志》记载,仍沿十 </p><p class="ql-block">七社以征收钱粮,至民国二十五年未变,1937年10月,南和县被日军占领,日军成立伪县署,南和分为四个区,辖154个自然村。</p><p class="ql-block">1941年日伪政权施行保甲制度,保甲的编组以户为主,由户长统制,十户为一甲,设甲长;十甲为一保,设保长;千户左右为一乡(镇),称乡(镇)公所,经编成二保以上者,得由各保共同编设联保所或保长联合办事处,由各保长互推一人为联保长或联保主任。南和县共有联保主任10名,97保,1308 甲,12671户,58009人。</p><p class="ql-block">1945年9月27日南和县解放,成立南和县民主政府。12月重新划分行政区,把全县163个村庄分为四个区。一区驻城关,辖44村;二区驻贾宋辖50村;三区驻三召辖28村:四区驻郝桥,辖41村。</p><p class="ql-block">1949年,南和县仍是四个行政区,辖167个行政村,177个自然村,138428人。</p><p class="ql-block">1950年,全县由四个区调整为三个区,一区和二区合并为一区,驻河郭,原四区郝桥改为二区,三召仍为三区,辖自然村177个。</p><p class="ql-block">1953年5月,将行政村改为区乡(镇)制,全县划为三个区35个乡(镇)。</p><p class="ql-block">一区辖10个乡、2个镇:城关镇(县辖镇)、河郭镇(区辖镇)、东南张乡、三思乡、东宋村乡、南豆村乡、吴屯乡、大东韩乡、张路乡、贾宋乡、西侯庄乡、西里乡。</p><p class="ql-block">二区辖12个乡:侯村乡、东薛屯乡、四营乡、邵屯乡、北师乡、白佛乡、北高村乡、旧果寨乡、郝桥乡、史召乡、徐庄乡、岗上乡。</p><p class="ql-block">三区辖11个乡,大郝乡、北庄乡、宋台乡、东南张乡、东三召乡、左李赵乡、后郭平乡、圪塔头乡、善友桥乡、南大召乡、西任城乡。</p><p class="ql-block">1954年8月,撤销河郭、郝桥、三召三个区,由县直接领导35个乡。</p><p class="ql-block">1956年5月15日,河北省委发出并乡指示,7月6日县委县政府制定了《并乡工作指示方案》,把全县35个乡,合并为16个乡。即:城关乡、大东韩乡、贾宋乡、史召乡、东南张乡、河郭乡、东三召乡、三思乡、阎里乡、西里乡、骆驼牧乡、四营乡、东薛屯乡、郝桥乡、善友桥乡、西任城乡。</p><p class="ql-block">1958年初,由16个乡调整为14个乡:即:城关乡、阎里乡、三召乡、东南张乡、侯郭乡、薛屯乡、郝桥乡、史召乡、邵屯乡、贾宋乡、东韩乡、三思乡、河郭乡、西里乡。</p><p class="ql-block">1958年9月,建立人民公社。全县14个乡,160个农业社合并为四个人民公社(称工委片),公社以下设管理区。</p><p class="ql-block">城关公社:辖西里管理区、三思管理区、河郭管理区、城关管理区(城关区的前身为李召管理区,城关为直属大队,1960年与李召区合并为城关管理区)。</p><p class="ql-block">贾宋公社:辖贾宋管理区、东韩管理区、邵屯管理区。</p><p class="ql-block">三召公社:辖三召管理区、阎里管理区、东南张管理区、侯郭管理区。</p><p class="ql-block">郝桥公社:辖郝桥管理区、史召管理区、薛屯管理区、骆庄管理区。</p><p class="ql-block">四个人民公社的管辖范围与1953年以前的四个区相同,辖177个自然村。</p><p class="ql-block">1961年,取消原城关、贾宋、三召、郝桥四个公社、在管理区的基础上建立14个人民公社、即:城关公社,辖15个村:三思公社,辖9个村;西里公社,辖10个村:河郭公社,辖11个村:东南张公社,辖6个村:侯郭公社,辖8个村;阎里公社,辖5个村;郝桥公社,辖15个村;薛屯公社,辖10个村;史召公社,辖14个村;东韩公社,辖17个村;邵屯公社,辖26个村;贾宋公社,辖20个村,三召公社,辖11个村,共计 177个自然村。</p><p class="ql-block">1964年,全县仍为14个人民公社,辖177个自然村。</p><p class="ql-block">1982年,全县共有行政村210个,自然村184个。</p><p class="ql-block">1984年春,实行政社分开,南和县人民政府公布(1984)16号文件,决定从5月1日起,将14个人民公社革委会、管委会改为乡人民政府,管辖范围不变,其驻地是:</p><p class="ql-block">城关乡:政府驻地东关村。贾宋乡:政府驻地贾宋村。郝桥乡:政府驻地寺后村。邵屯乡:政府驻地邵屯村。史召乡:政府驻地史召村。东薛屯乡:政府驻地东薛屯村。河郭乡:政府驻地河郭村。侯郭乡: 政府驻地侯郭村。东韩乡:政府驻地东韩村。西里乡:政府驻地西里村。阎里乡:政府驻地阎里村。三思乡:政府驻地三思村。东三召乡:政府驻地东三召村。东南张乡:政府驻地东南张村。</p><p class="ql-block">1984年9月,城关乡改为城关镇,行政区域不变。</p><p class="ql-block">1985年,郝桥乡改为郝桥镇,行政区域不变。</p><p class="ql-block">1988年1月,城关镇更名和阳镇,行政区域不变。</p><p class="ql-block">至此,全县辖2镇、12乡、215个行政村,176个自然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