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谷古城‌,位于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是我国北方保留最完整的石头城之一!

保温管科技

<p class="ql-block">‌府谷古城‌,位于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是我国北方保留最完整的石头城之一,始建于五代时期,距今已有约500年的历史。府谷古城不仅是府谷县的历史象征,也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历史背景</p><p class="ql-block">府谷古城始建于五代时期,经过多次修筑和扩建,形成了现在的规模。城墙主要建于五代和宋代,其余部分则是明清时期的建筑。府谷古城在历史上一直是边塞军事重地,扼守着蕃界,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唐武德年间设府谷镇,天祐七年(910年)升镇为县,次年设府州。</p><p class="ql-block">建筑特色</p><p class="ql-block">府谷古城的建筑风格独特,城墙依山势而建,呈靴状,周长2320米,共有四个大门和两个小门。城门上原有城楼,其中大南门和小西门外建有瓮城。城内有文庙、城隍庙、文昌阁、关帝庙、上帝庙、荣河书院、千佛洞、娘娘庙、悬空寺等建筑,大多为明清建筑。这些建筑不仅展示了古代建筑的精美工艺,也反映了府谷古城在历史上的繁荣和文化底蕴。</p><p class="ql-block">文化意义</p><p class="ql-block">府谷古城不仅是府谷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还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府谷古城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成为了解府谷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窗口。城内的古宅子和建筑大多年久失修,亟待保护性修复,以保持其历史风貌和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府州城,位于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府谷镇东部,始建于唐、宋之间,后经多次修葺。周长2320米,形似靴状,墙高7.2米,夯土石砌,城垛以砖砌成,面积22400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府州城是民族交融与爱国如家的生活考验,也是文化融合建设的典范。府州城除城墙建于五代和宋代外,其余均为明清建筑。府州城旧街道为2横12纵。明清时店铺林立,商号甚多。城中心有钟楼,四周多庙宇。古城中,今尚存30余处建筑为旧构,其形制独特,有别于榆林四合院,平屋成行,外围以垣,辟小门,又有大门。</p><p class="ql-block">1996年11月20日,府州城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唐天佑七年(910年),升府谷镇为县,唐天佑八年(911年),升建府州“以扼蕃界”,并以嗣伦之子折从阮为州刺史。</p><p class="ql-block">北宋建隆元年(960年)五月,折德扆归宋,主动向宋敌对势力北汉进攻,占领沙石呰,斩首五百级。北宋建隆二年(961),折德扆入朝,陈“太原可取状”,获得宋太祖赏赐,并遣还镇。允诺“尔后子孙遂世为知府州事。得用其部曲,食其租入”。府谷设州218年,府州折氏七代十四人连任府州知州。他们依次是:折从阮、折德扆、折御勋、折御卿、折惟正、折惟昌、折惟忠、折继宣、折继闵、折继祖、折克柔、折克行、折可大、折可求。</p><p class="ql-block">北宋时期,府州下辖一个县即府谷县。县孔目主事。庆历年间,府州城保卫战前,州依山无外城,府州通判张旨,知州折继闵筑之,“城垂就,寇大至。守以强弩。”战后在新任管勾将领张亢的组织下,州城沿边修筑了宣威寨、东胜堡、金城堡、安定堡。通麟州路又修了清寨、百胜、中堠、建宁、镇川五个寨堡。最多时府州有堡寨二十多座。古迹有百花坞,为一方之胜。</p> <p class="ql-block">建筑格局</p><p class="ql-block">府州城建于黄河北岸的石山梁上,负山阻河,地势险峻,历史上曾为宋、辽、西夏、金的鏖战之地。城墙依山势而建,大致呈靴状,周长2320米,共有四个大门和两个小门,城门上均有城楼(今已毁),其中大南门和小西门外建有瓮城。城内有文庙、城隍庙、文昌阁、关帝庙、上帝庙、荣河书院、千佛洞、娘娘庙、悬空寺等建筑。除城墙建于五代和宋代外,其余均为明清建筑。</p> <p class="ql-block">主要建筑</p><p class="ql-block">荣河书院</p><p class="ql-block">荣河书院位于府州城大南门下。始建于清乾隆三十四年(1770年)。书院分上、中、下三进院落,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旧时为府谷培养学生应试科举的最高学府,书院南临黄河,长桥如虹,魁星楼巍然而立,“荣河听涛”现已成为府谷胜景。</p> <p class="ql-block">文庙</p><p class="ql-block">府谷文庙位于府州城内,是榆林市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一座孔庙。文庙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后经数次维修,逐渐扩充为一处以大成殿为中心的轴对称群体建筑。</p> <p class="ql-block">千佛洞</p><p class="ql-block">千佛洞位于府谷县城东府州城大南门下的半山腰上,重建于明万历年间,它南临黄河,背靠壁石,俯视悬崖,平眺山西保德县城,地理位置险峻,为府谷独特景观。</p><p class="ql-block">千佛洞占地面积5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平方米,现有洞窟6个,祖师殿1座,洞窟自西向东顺次排列:第一窟为送子殿,宽4米,深3米,高2米,内供娘娘神像三尊;第二窟为千佛殿,宽4米,深5米,高3米,内供大小神佛千余尊;第三窟为古佛殿,花鸟八卦刻顶,内供释迦、文殊、普贤古佛三尊;第四窟为僧人室,宽4米,深5米,高4米,供过往僧人休息;第五窟为三官殿,宽4米,深6米,高3米,镶木顶棚,内供天、地、水神像三尊;第六窟为方丈室,宽4米,深4米,高3米,供本寺主持居住。祖师殿建于门洞右侧的逍遥楼上,内供吕祖(吕洞宾)神像一尊。</p> <p class="ql-block">历史文化</p><p class="ql-block">文化活动</p><p class="ql-block">千佛洞每年4月14日的神诞节,前来游览、祭拜的群众络绎不绝。</p><p class="ql-block">折家将与府谷文化</p><p class="ql-block">折家将在府谷御敌戍边三百余年,十几代人,身经百战,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府谷在后唐至北宋的三百多年间,建县、升州、设军政治地位不断提高,既是出于军事战略位置的考虑,更多的还是因为折氏家族在此长年主政,不断兴盛,为中央政权立下了巨大功劳的结果。折家将的英雄主义,爱国主义和维护民族团结的崇高精神千百年来一直鼓舞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府谷人,为国为民,壮怀激烈,勇于探索,不断创新。折家将的精神就是府谷人的精神,折家将的文化就是府谷人的文化。</p> <p class="ql-block">保护措施</p><p class="ql-block">1996年11月20日,府州城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2004年,国家文物局投资80万元修复南门瓮城。</p><p class="ql-block">2008年,县财政投资130万元,修复了荣河书院建筑主体部分。</p><p class="ql-block">2009年,投资160万元,对书院周边环境进行了彻底整治。</p><p class="ql-block">2010年,投资750万元,修复了南门段城墙和小南门城楼、钟楼,完成了千佛洞、五虎山摩崖石刻工程。</p> <p class="ql-block">旅游信息</p><p class="ql-block">地理位置</p><p class="ql-block">府州城位于榆林市府谷县城东1公里处。</p> <p class="ql-block">票务信息</p><p class="ql-block">参观时间:全天。</p><p class="ql-block">门票:免费。</p> <p class="ql-block">交通信息</p><p class="ql-block">路线:从府谷县城出发,沿天府路行驶约600米转入马家沟路,继续行驶约400米即可到达。</p> <p class="ql-block">府谷长城故事多,边城儿女守护情!</p><p class="ql-block">长城资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等15个省区市。 其中陕西省境内长度1838公里。 根据全国性长城资源调查结果,明长城总长度为8851.8公里,秦汉及早期长城超过1万公里。</p><p class="ql-block">陕西府谷县境内,现存全长144.934公里的明长城。 12个志愿者,每月1日到25日全部巡查一次,查看全县范围的长城和344处文物点,还沿长城栽植松柏树6万余株建成防护林。 他们已经坚持了15年。</p><p class="ql-block">六座营堡扼守咽喉,屯兵互市功能齐全。</p><p class="ql-block">陕西府谷现有长城是明代所筑,称为“边墙”。 明成化年间,蒙古贵族首领毛里孩入境,扰延绥。 成化十年(1474)闰六月,延绥巡抚余子俊奏请朝廷修筑边墙(即明长城),率领将士4万多人,“依山形,随地势,或铲削,或筑垒,或挑堑”,历时三月,修筑而成。 并沿长城设立三十六营堡,府谷设六营堡,分布为东村堡、镇羌堡、孤山堡、木瓜园堡、清水营堡、皇甫川堡。</p><p class="ql-block">府谷六个营堡中,东村堡因其特殊状况,引发了来访游客的好奇心——因为自建成之后从来没有使用过。 “当时把城墙夯筑起来之后,里面没有任何建筑的遗迹,我们猜测是选址的失误,因此从未使用过。 后来迁到镇羌堡那里,一直沿用,直至现在看起来城墙墙体依然很完整。 ”府谷县文管办主任王明清告诉记者。 营堡的作用又是什么呢? 为何要在长城内侧建众多军事营堡呢? 原来,每到冬季,长城周围一些大的河流就会结冰,蒙古残部骑兵入侵便从川道呼啸而来,因此每到冬季是长城最易遭受入侵的时候。 而依次分布的六座营堡至少有两项功能,一则是屯兵,另一则是互市。 长城外的蒙古残部是游牧民族,他们只生产畜产品,因此必须和长城内的居民进行交换互市。</p><p class="ql-block">府谷县文管办主任王明清给记者进行了一次军事知识普及: 长城是军事防御体系,也可以说是信号预警系统,长城上驻兵其实很少,分布的都是些岗哨,调集兵力,集中防御,哪里防御薄弱,随机调配兵力。 六个营堡分布非常合理,一般入侵的骑兵不会翻越山梁过来,而是顺着川道而来,或者黄河边上,因此这些营堡基本上都建于川道口,可以说长城承载着军事科学的性质。 </p><p class="ql-block">麻镇段长城。</p><p class="ql-block">大边、二边两道长城,保境安民底蕴厚重!</p><p class="ql-block">府谷境内明长城有大边、二边两道长城,府谷境内长城东起墙头角,与山西省河曲县境内长城隔河相望,西至新民,与神木境内长城相连。 大边长城和二边长城全长144.934公里,共计有长城段台面堡344处。 长城线上有36座营堡,府谷占据其中6座。 府谷的长城大致呈不规则的条带状分布,大边长城上有完整的墙体和烽火台及敌台组成,二边长城只有部分墙体和单体烽火台连接,大部分墙体是夯土构成。 城墙全用土筑成,部分城墩底座为石条所筑,城墩墙面用砖包砌。 府谷境内的长城为什么会有两道长城呢? 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却有着当初建造者的大智慧: 大边长城的作用是御外,防止外敌入侵; 二边长城的作用是御内,防止边民逃窜投敌。</p><p class="ql-block">长城与烽火台密不可分,烽火台是用来传递信息的,过去都进行包砖,上面有阙室,里面一般驻守3-5名士兵来轮流值守,选址也基本都位于周围最高处的山巅。 烽火台的位置分布在长城线的两侧,敌台的位置是坐落在长城墙体正中。 在大的川道两侧的山巅上,同样分布着烽火台,一直延伸到黄河边上,是一个科学且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民间统计有190余座烽火台。 整个长城线的墙体都是夯土构成,并没有包砖。 “夯土城墙结实吗? 一撞击不就坍塌了吗? ”面对记者好奇的提问,王明清会心而笑: “夯土打得很结实,均匀且非常厚,夯土层一般是10厘米左右,也就是说,10厘米打一层夯土,用白灰、胶泥、加水,反复地捶打,将水分挤压出去,直至将夯土层打得异常密实坚固。 这也成为分辨一处高地是否是长城的标准——看是否有夯土层。 ”</p><p class="ql-block">文管所内,王明清主任讲解长城!</p><p class="ql-block">说起建筑长城的砖,可是大有学问。 边塞之地,砖从何而来? 原来,修建长城的时候就近取材,在长城周围也同时建了有11处砖窑,以便供应砖石。 值得一提的是,长城的砖石颇能体现工匠精神,每一块砖都厚实坚硬,有着标准的规格: 长38厘米,宽18厘米,厚8.5厘米。 此外,烽火台里面至少要保存三个月的粮食,还储存着火器火药,以及释放信号时需要的燃料。 烽火台特殊的信号传递方式有: 举火,鸣炮,放狼烟,以此来精准地传递信号。</p><p class="ql-block">记者走上清水镇的转角楼,有幸察看了转角楼内部结构。 这座烽火台,位于清水川和小南川沟(宋称乌龙川)的汇合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当地人称此地为“口子”。 是长城内外往来经过的出入口之一。 这里墩台紧密相连,高大雄伟,为府谷长城建筑之精华部分。 城墩附近兵营残址,依稀可辨。 转角楼高12米,当地人称之为“墩台”,重新修缮之后的这座烽火台全部包着砖石,顶部有瞭望台。 瞭望台四角各有释放信号的火堆,也恰好符合“狼烟四起”的历史典故。 远眺北方,同行者还讲述了“四十里黑界地”的来源: 长城建好之后,以北四十里属于军事管制地带,不住居民。 这让人不禁遥想当年士兵戍边的情景,满目荒凉,却依然坚韧戍边。</p><p class="ql-block">现在仅存几座包砖烽火台,很多已经很残破,甚至成为黄土堆。 但在王明清看来,即便如此,也不能让它们消失了。 “如果消亡了,府谷这一块的历史文化就讲不下去了,长城连缀不起来,整个体系也就不完整了。 ”2007年至2009年间,国家文物局长城专项调查,重新认定了一次,给这些长城的烽火台、敌台、马面、砖瓦窑遗址等建筑一一进行编号,每一处建筑再小也都会有自己的“身份证”。</p><p class="ql-block">志愿者: 长城“是有灵魂的 在我心里她不是土圪梁梁”!</p><p class="ql-block">此前,各地长城保护规格不一,有的是县级,有的是国家级。 2017年陕西省政府将陕西的长城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府谷长城,其中保存最为完整的长城遗址,当属麻镇一段。 在杨家峁村的山梁上,有一段连续保存较为完整的长城遗址,长约4.8公里,高5-8米,基本轮廓依然很清晰。 府谷县长城保护志愿者工作站、府谷县长城保护协会正是位于这里。 记者前往长城保护志愿者工作站,见到了会长刘东厚和副会长朱万艳。</p><p class="ql-block">长城保护志愿者工作站站长刘东厚:我们现在有12个志愿者,都是公益性质的,日常生活自理,每月一次巡查,已经坚持了15年,还沿长城栽植松柏树6万余株,建成长城的防护林,目前已建成设施较为完善的长城景区带。 志愿者每个月从1日到25日巡查,查看全县范围内144.934公里和344处文物点,对于自然的损毁做好详细记录; 对于人为的损毁,整理好资料,一份交给文管办,一份自己存档,随后由文管办执法处置。 </p><p class="ql-block">长城保护工作站和民间志愿者工作站,是府谷在长城保护方面的一项创新举措,也是一项宝贵经验。 为什么做这件事情呢? 60多岁的刘东厚回答得很憨实: “刚开始也是出于热情,现在已经保护长城15年了,每次都要走到长城遗址前,拍4个版面的照片,然后制作成电子版和纸质版,光是一个月照的照片数量就要1442张。 每一个来到站上的志愿者都要写一篇《爱我中华 护我长城》的主题文章。 这些思想动力的源泉从哪里来呢? 刘东厚的回答让人肃然起敬: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她是保护我们华夏民族的脊梁。 年轻人去保护民族的脊梁,这也是相辅相成的。 他们有大爱,有大的目标才能参与到长城保护中来。 如果只把它看作是一堆土圪梁梁,也就没人愿意去保护了。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巨龙,她是有灵魂的,在我心里她不是土圪梁梁。 这是我理解的长城精神。</p><p class="ql-block">志愿者保护长城的模式卓有成效,榆林市准备在全市推广府谷的保护经验: 一个县建立一个长城志愿者工作站,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 因为目前的状况是,长城保护涉及99个自然村,每个村确定一个文保员,最终的责任落实还是需要经费的落实。 因此,专业的团队优势更大。 建立起网格化的管理体系,必须得有经费作保障。</p><p class="ql-block">转角楼烽火台。</p><p class="ql-block">目前保护的难度在于,不是一个简单的保护本体,还有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是50米,建设控制地带是100米,也就是说长城墙体的两侧各150米是保护红线,这一区域不能有任何漏洞。 因此,从2017年开始,文管所是工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与林业、土地、环保等单位地位平等,作为审核单位拥有了发言权。 “我在这里工作了15年,能建立起这样的工作制度和管理体系,很不容易。 ”府谷县文管办主任王明清感叹道。</p><p class="ql-block">作为边城儿女的府谷群众,为什么对于长城保护如此上心、热心又走心呢? 记者在府谷县文管办采访时遇到的一则事例即是最好的注解: 文管办办公室来了一位70多岁的老大爷,他对村子附近清泉寺这座破破烂烂的文物点特别热心,自己把砖头垒起来,一个人修补这个寺庙。 后来感动并唤醒了周围的人,与他一起修庙。 “就像是自己的孩子一样,抚弄时间长了就有了感情了。 ”</p>